贵州鸿熙矿业有限公司纳雍县化作乡焦硐煤矿瓦斯治理方案编制时间:2015年7月16日目录前言 (4)一、瓦斯治理原因 (4)二、指导思想 (5)三、瓦斯治理基本要求 (5)四、瓦斯治理基本原则 (5)五、瓦斯治理目标 (6)六、瓦斯治理范围及治理重点 (6)七、瓦斯治理主要依据(法律、法规、技术资料) (6)(一)政策法规 (6)(二)主要技术资料 (7)第一章矿区概述 (7)第一节概述 (7)一、交通位置 (7)矿区位于纳雍县城北西方向,属纳雍县化作乡所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05°15′45″—105°36′45″,北纬26°54′45″—26°55′45″。
面积为。
矿区紧临毕节—纳雍—水城211省道,矿区距纳雍县城65km,至毕节市53km,均有公路相通,交通较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
(7)二、矿区范围 (8)第二节开采技术条件 (9)一、地层 (9)二、构造 (11)三、煤层特征 (11)四、瓦斯、煤尘、煤层自燃及地温、顶底板、煤与瓦斯突出 (14)五、水文地质 (15)六、对矿井地质勘探安全条件资料的评价 (17)第二章矿井开拓开采现状 (18)第一节矿井开拓开采概况 (18)一、矿井开拓布置 (18)二、采煤方法 (18)第二节主要生产系统概况 (19)第三章瓦斯治理的必要性和可靠性 (22)一、瓦斯治理的必要性 (22)二、瓦斯治理可行性 (22)三、瓦斯治理的主要内容 (23)第四章瓦斯治理方案 (23)第一节合理安排生产布局 (23)第二节通风系统治理方案 (24)一、通风可靠 (24)二、确保风流稳定 (24)三、风量计算及分配 (24)(一)瓦斯涌出量 (24)(二)需风量计算 (24)(三)矿井负压计算 (28)(四)等积孔计算 (29)(五)降低风阻措施 (29)(六)防止漏风措施 (30)四、掘进工作面 (30)五、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的治理 (30)六、顶板附近瓦斯层状集聚处理 (31)七、防突措施 (31)第三节安全监测监控治理方案 (36)第四节瓦斯抽放治理方案 (42)一、瓦斯抽放系统安设情况 (42)二、穿层钻孔预抽方案及有关参数的确定 (43)三、采煤工作面瓦斯抽放 (44)四、掘进工作面瓦斯抽放 (44)第五节其它安全技术措施 (46)一、供电系统方面的措施 (46)二、矿井通风管理措施 (47)三、抽放瓦斯措施 (48)第六节其它相关系统治理方案 (50)一、通讯系统主要治理方案 (50)二、压风系统治理主要方案 (50)三、供电系统治理方案 (50)四、防尘(消防)系统主要治理方案 (51)五、防灭火系统主要治理方案 (51)六、监测监控系统主要治理方案 (51)第五章瓦斯治理保障措施 (52)第一节建立安全技术管理体系 (52)一、组织机构 (52)二、职责与分工 (53)第二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55)第三节加强监督检查 (56)第四节建立安全隐患处理应急救援机制 (57)第五节加强日常管理,注重隐患跟踪,全力消除隐患 (57)第六章预期效果 (58)前言一、瓦斯治理原因纳雍县焦硐煤矿属于证照齐全的生产矿井,矿区位于纳雍县城北西方向,属纳雍县化作乡所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05°15′45″—105°36′45″,北纬26°54′45″—26°55′45″。
面积为。
矿区紧临毕节—纳雍—水城211省道,矿区距纳雍县城65km,至毕节市53km,均有公路相通,交通较方便。
2014年度纳雍县化作乡焦硐煤矿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min,属瓦斯矿井。
为贯彻落实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黔府办发[2010]111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全监管局贵州煤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和利用的通知”,深入开展煤矿安全生产治理行动,推进煤矿瓦斯综合防治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我矿瓦斯治理,防治瓦斯事故的发生,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瓦斯抽放规范》、《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定》等要求,结合我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二、指导思想严格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范》、《规定》、《规程》、《标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工作方针,切实建立健全“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
紧紧抓住矿井“通风系统、抽采抽放、监测监控、现场管理”四个关键环节,根据本矿的安全生产条件及危害因素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措施,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进一步完善瓦斯治理结构,落实瓦斯防治管理制度,提高装备水平和提高矿井防治瓦斯灾害能力,建立健全稳定可靠的矿井通风系统,科学合理的瓦斯抽采体系,有效的监测监控网络和严格规范的现场管理制度。
三、瓦斯治理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一通三防”管理,找出矿井通风系统和瓦斯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制定合理、可行的整改措施,建立健全“一通三防”管理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矿井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可靠,瓦斯治理工作到位。
力求达到生产布局优化、开拓开采正规、系统合理可靠、监测监控有效、现场管理到位。
四、瓦斯治理基本原则1、严格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
2、合理生产布局,确保“抽、掘、采”关系平衡。
3、瓦斯治理能力大于生产能力。
4、建立完善可靠的通风系统(通风可靠),确保系统合理、设施完好、风量充足、风流稳定。
5、加大瓦斯抽采力度(抽采达标),实现“多措并举、应抽尽抽、抽采平衡、效果达标”的要求。
6、建立有效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监控有效),确保装备齐全、数据准确、断电可靠、处置迅速。
7、严格管理(管理到位),完善制度、落实责任、认真执行、严格监督。
8、排除隐患,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杜绝事故的发生。
五、瓦斯治理目标1、防范一般瓦斯事故、杜绝较大瓦斯事故与重大瓦斯事故;2、防范采、掘工作面瓦斯超限;3、建立完善的瓦斯防治系统,最大限度地消除瓦斯危害;4、建立完善的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确保监控有效。
六、瓦斯治理范围及治理重点我矿属于证照齐全的瓦斯矿井。
我矿一采区M25煤层已基本采空,目前正在回采二采区22502采面、22504采面已经成为接替采面,布置22503运输巷掘进工作面和22503回风巷维修工作面,但在掘进过程中必须加强通风系统的管理,不同施工阶段必须编制相应的通风技术措施,严防出现通风瓦斯事故。
瓦斯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我矿生产现状及各系统实际情况分析,治理方案应以通风系统改造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安全监测监控、瓦斯抽放等安全系统为目标,配合各项保障措施来达到瓦斯治理的基本要求。
七、瓦斯治理主要依据(法律、法规、技术资料)(一)政策法规1、《煤矿安全规程》;2、煤矿井工开采通风技术条件(AQ1028-2006);3、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AQ1018-2006);4、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AQ1020-2006);5、煤矿瓦斯抽采标准(AQ1027-2006)及瓦斯抽采指标((AQ1026-2006));6、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黔府办发[2010]111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全监管局贵州煤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和利用的通知”;7、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体系示范工程建设的通知(安委办【2009】2号。
(二)主要技术资料1、2014年8月矿委托毕节市地方煤矿勘测设计队编制的《二采区开采方案设计(变更)》;2、纳雍县化作乡焦硐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3、纳雍县化作乡焦硐煤矿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4、纳煤通〔2015〕14号纳雍县煤炭工业局关于转发毕市工能通【2015】39号文件(毕节市工业和能源委员会《关于对<关于请求审批2014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的报告>的批复》的通知);5、煤尘爆炸性鉴定、煤层自然倾向性鉴定报告。
第一章矿区概述第一节概述一、交通位置矿区位于纳雍县城北西方向,属纳雍县化作乡所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05°15′45″—105°36′45″,北纬26°54′45″—26°55′45″。
面积为。
矿区紧临毕节—纳雍—水城211省道,矿区距纳雍县城65km,至毕节市53km,均有公路相通,交通较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
v1.0 可编辑可修改二、矿区范围纳雍县焦硐煤矿为生产矿井,2013年12月获得贵州省国土资源局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C4,有效期限:2013年12月至2017年4月,生产规模9万t/a,矿区面积,,采矿权范围由4个拐点坐标圈定,准采标高+m,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第二节开采技术条件一、地层矿区内及其附近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有二叠系中统栖霞组茅口组(P2m)、上统峨眉山玄武岩(P3β)、龙潭组(P3l)及第四系(Q)。
龙潭组按其岩性及含煤特征又可分为上、下2段(P3l2、P3l1)。
现将各组、段地层特征简述如下: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块状灰岩,夹少量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上部及下部含燧石团块及条带,出露厚度大于80m。
2、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P3β)岩性以灰、深灰色、暗绿色块状杏仁状、气孔状玄武岩为主,顶部为灰、浅灰色块状沉凝灰岩、凝灰质玄武岩。
厚度(ZK303)~80m,与下伏茅口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3、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龙潭组为一套海陆过渡相含煤碎屑岩组合。
由深灰色、灰色、黑灰色粉~细粒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粘土岩、煤及少量石灰岩等组成,以薄层状至中厚层状构造为主。
为区内含煤地层,含煤层(线)达15~25层,是本次工作的主要对象。
该地层底部常为一层厚~的浅灰色铝土质粘土岩,与下伏峨眉山玄武岩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区内龙潭组厚度约为220~260m,平均厚约230m。
龙潭组在矿区内出露不全,其顶部地层已被剥蚀,在矿区南东部(ZK303)出露最大厚度 m。
主要可采煤层产于龙潭组中上部及中下部,可采煤层有M25、M28、M30,其他分布有见零星可采点煤层及煤线。
本次勘查根据周边工作成果,结合矿区内龙潭组的岩性组合特征及含煤性,以M15煤层为界将其划分为二段:(1)龙潭组二段(P3l2)以M15煤层之顶至龙潭组顶为界,即“上含煤组”。
岩性为灰至深灰、灰黑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互层,夹黑色煤(线)层、炭质泥岩、薄至透镜状生物碎屑泥砂质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