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班音乐活动《买菜》的教学策略

中班音乐活动《买菜》的教学策略

关注细节愉快歌唱——谈中班音乐活动《买菜》的教学策略歌唱活动不仅要关注歌词内容的理解、旋律的整体学习,更应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认知能力、思维等学习品质的发展,让幼儿歌唱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主动学习、和高效学习。

根据本次大会主题词“关注幼儿学习过程,研究教师教学行为,提升课程教学品质”,我们的理解是:聚焦灵动的细节,实现愉悦的歌唱。

因为细节虽小,却能见微而知著。

一、难点的巧妙前置,帮助幼儿快速认知,精确记忆。

理解记忆歌词是幼儿有效学唱歌曲和产生相应的审美情感体验的基础。

歌曲《买菜》前后两段歌词以记叙性语句出现,且曲调也基本一样,幼儿容易理解和学唱。

但菜名部分却以说唱形式呈现。

菜名数量多达十种,光是记忆就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了,还要按XX XX | XX X的节奏合拍接唱,对中班孩子是个不小的挑战。

那么如何有效突破“合拍接唱,快乐歌唱”的难点,帮助幼儿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实现三个目标:1、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音乐节奏,掌握歌曲中的念白;2.理解歌词,能较完整地演唱歌曲。

3.乐于把自己融入情境,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

我们采用“难点前置、分层落实”的策略,在活动一开始就直接引入中间的说唱环节,让幼儿多形式练习有节奏的念白后再让幼儿唱着夸夸我的菜。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求孩子做到认真倾听、仔细辨认、详细记忆、快速准确地接唱,隐含的是对孩子倾听观察模仿品质的培养目标。

随着难点的逐一突破,再引出歌曲的前后乐句形成完整歌曲。

这样巧妙的难点前置设计,使得整个活动过程呈现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特点,孩子的学习自然就显得轻松了。

二、图谱的有意识增减,物化音乐元素,发展幼儿思维品质图谱能帮助幼儿解决认知的困难,使幼儿接下来能更好地集中学习和表达歌唱的的旋律与情感。

我们以简笔画的形象呈现的简易图谱更符合孩子们的审美情趣,教师制作起来省时省力,非常适合常态教学。

在设计图谱的过程中我们更关注了几个细节上的处理:1.音乐元素的物化如我们将抽象的XX XX | XX X音乐节奏转化成“2个萝卜2根黄瓜3个西红柿”,促使幼儿在看一看、说一说、拍一拍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无形中延长了孩子的注意投入时间,有利于孩子专注学习品质的养成。

2.迁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我们紧扣歌曲中“鸡蛋、青菜、母鸡、鱼儿”四小结曲调完全相同、歌词结构一样的特点这个小细节促幼儿的经验迁移。

如:在引导孩子精确记忆“绿油油、圆溜溜”等词语时,我们采用迁移的方法引发孩子想想“你能象唱青菜绿油油一样,用好听的词来夸夸鸡蛋吗?”;同样的方法由“母鸡”迁移“鱼”的歌词。

幼儿在倾听同伴、观察模仿、填充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积极。

采用迁移的学习方式的音乐活动模式的背后其实更隐藏着另一个特殊的价值:仿编经验的积累。

3.循序渐进的学习考虑到幼儿新歌学习记忆有一定困难,我们贯彻“目标小步前进,难度逐步叠加”的原则。

撤掉反复部分的母鸡和鱼,以忘记买母鸡和鱼的口吻补充图谱,演唱歌曲;并用加法增加图谱,等孩子基本会唱歌曲后,用减法逐渐拿掉图谱,撤离“图谱”这一支架让幼儿主动记忆歌词。

三、教育情景的游戏性创设,唤起幼儿学习热情,愉悦歌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游戏化的情境教学也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为了凸显活动趣味性,最初我们精心设计了“去菜场挑菜→说说我的菜→我和奶奶来买菜→变成蔬菜玩买菜”这样一个以“买菜”为主线的富有情趣的完整教学情境。

期望孩子们始终置身于买菜的情境中,乐此不疲地玩着唱着。

然而实践中发现最后的游戏出现了“喧宾夺主”的情形,孩子被游戏的好玩吸引,而远离了老师预设的技能练习、情感体验的本意。

于是围绕着“帮助幼儿不断巩固完善和充分享受歌唱”的目标。

我们重新设置了“让幼儿想象自己飞入图谱,成为歌曲中的角色”的游戏,让幼儿对比原唱听听“我们唱对了没有?”“哪里可以唱的更好听?”,鼓励孩子仔细寻找唱的不太完善的细节,给幼儿提供了“自我觉错、自我纠错”的学习机会,有效促进幼儿自我定向、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的主动学习品质的发展。

最后我们英国布莱克的一首诗与大家共勉:天真的预示布莱克(英国)一颗沙中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中看出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我们看到仅仅是一颗沙,但是我们以呵护之心关爱每一朵“花”,珍惜“一刹那”的相逢,看到了头顶的太阳,就看到了真诚的世界。

研读教材研读幼儿——记中班语言活动《开心菜园》研课过程海宁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中心园吴海燕一、教材说明本活动取材于中班主题《香香的蔬菜》,该主题主要帮助幼儿梳理对蔬菜的一些粗浅、宽泛的知识,使他们对蔬菜的一些模糊、混沌的知觉转变为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知觉。

《开心菜园》处于主题的中期,是在幼儿对蔬菜有了一定的感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语言活动,主要讲述长豇豆、芹菜和不同的蔬菜宝宝进行各种体育比赛,最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比赛项目。

一共有五个画面,色彩鲜艳,角色形象拟人化,表现的内容诙谐有趣,对幼儿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原设计以讲述为主要教学形式,选取了其中的三个画面作为讲述对象。

主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幼儿进行较细致地观察与讲述。

二、教材的研读与改编(一)教学形式的改变——变看图讲述为故事教学细细地研读教材后发现,该内容蕴含斜坡、体育项目、外形与项目的匹配等认知经验,画面细节丰满,对幼儿的细致观察、生活经验、思维水平要求较高。

原设计以看图讲述为主,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描述,还设计了许多纠因性问题,这样对孩子的思维要求更高了。

考虑到中班上学期的幼儿还是以模仿学习为主,因此我们以故事教学为主要形式,这样能提供幼儿语言学习的范本,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说说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不会因讲述简单而失去故事的趣味性。

(二)教材详略的处理——变五个画面为两个主要情境原教材一共有五个画面:跳绳比赛、跑步比赛、摔跤比赛、排球比赛、体操比赛。

在第一次教学时我们选取了三个比赛为主要内容让幼儿理解,其中跳绳比赛及跑步比赛是以引导幼儿先看图理解故事内容为主,摔跤比赛则教师讲述在前,并安排了个别幼儿尝试摔跤比赛的环节,最后一个体操比赛作为结尾,主要关注如何庆祝,以突出开心的主题。

但试教后发现,容量太大,而且幼儿对于摔跤比赛、体操比赛缺少原有经验,幼儿尝试摔跤比赛只是增加了活动形式,虽然幼儿很兴奋,但缺乏实际的教学意义,对幼儿理解故事、发展语言能力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我们又进行了调整,舍去了摔跤比赛的内容,修改了体操比赛的画面:把画面修改为纯粹的大家为长豇豆、芹菜庆祝的画面。

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对幼儿科学认知、理解、表达的难度,符合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

(三)教育价值的挖掘——变渗透科学性为社会性教育本活动虽然是一个语言活动,但作为主题背景下的一个语言活动,我们还是关注主题的目标与价值,但也正是受这影响,我们一开始太关注对于蔬菜特征,这一科学知识的落实。

在核心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进一步了解几种常见蔬菜的主要特征。

”这一目标。

但在试教后发现,故事中的角色形象都是拟人化的,和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蔬菜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样一个童话故事背景下,再牵强地渗透严谨的科学认知不是很妥当,也不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

而且作为主题背景下,这个活动是在对蔬菜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再把这一科学知识作为主体目标似乎不太适宜。

于是我们又多次对作品进行了解读,发现作品中一个隐含的教育价值: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始终不放弃,坚持到底,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不正是现在很多孩子身上缺乏的品质吗?于是,我们把以科学目标调整为“尝试感受角色的心理,知道做任何事都要坚持”的社会性价值目标。

并相应地改编了故事与教学策略,让幼儿能更深刻地体会角色的心理变化,提问的设计也引导幼儿对此进行思考。

(四)故事的改编与完善——变平铺直叙为生动有趣的儿童化语言有趣的情节、生动的语言,总是能吸引孩子的参与。

一开始我们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改编了故事,但在讲述时发现总是不太能吸引孩子,图片所展现的有趣诙谐也变得平淡了,细细推敲之后发现故事还是以成人的语言来理性地叙述故事,而忽略了孩子的语言习惯,于是对故事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尽量以孩子的角度出发,运用儿童化的语言,使故事更有趣,更易于孩子理解。

如跑步比赛中的一个场景,一开始的故事是这样的:“土豆先生发令枪一响,包心菜、番茄就“叽里咕噜”地滚着跑,一会儿就到了山坡下。

”修改后的故事:“土豆先生说:预备,跑!包心菜、番茄就飞快地滚起来,“叽里咕噜、叽里咕噜”,一会儿就到了山坡下。

”当然改编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语言的儿童化与趣味性,同时也尽量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如故事开头部分,一开始编的时候是“开心菜园的蔬菜宝宝们要开运动会啦!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神气地走入运动场。

”这样简单导入故事主体部分。

而考虑到语言活动中如何丰富幼儿的词汇、巩固对蔬菜特征的了解(为理解故事作铺垫),我们又进行了修改“开心菜园里住着一群快乐的蔬菜宝宝。

有高高瘦瘦的长豇豆、芹菜;有矮矮胖胖的大南瓜、冬瓜,有红艳艳的小辣椒;还有圆溜溜的包心菜、蕃茄……”而且这样的修改更加生动有趣了。

三、支持核心目标的教学策略核心目标:理解故事内容,并能描述角色形象的外形、动作、神态。

(一)激发幼儿积极说1.猜猜说说幼儿对于猜测验证总是兴趣浓厚。

在本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猜测、想象的空间,并能联系幼儿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充分地调动幼儿说的积极性。

如:猜猜蔬菜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猜猜比赛结果、想想自己比赛输了是怎么样的心情等。

2.演演说说。

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说、理解,更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在丰富形容词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学一学,在学说“叽里咕鲁往下滚”时,引导幼儿学一学动作,并且老师用“我来听一听谁滚得快”引导幼儿在动的过程中更关注说。

3.对话情境创设。

对话情境的创设让幼儿说得更自然。

在故事角色进行了第三场比赛后灰心时,引导幼儿向他们说说安慰的话,并想办法帮助他们,让幼儿说得更自然、更主动。

(二)引导幼儿说得完整1.激励性评价。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于小年龄的幼儿尤其要坚持正面教育。

积极的鼓励与表扬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幼儿的积极表扬。

以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幼儿说得更主动,说得更完整。

2.提供说的范本。

中班上学期的幼儿还是以模仿学习为主,在事个活动中老师关注幼儿同伴间的学习、教师的示范、有效的回应,给幼儿完整表达提供更好的支持。

一起研课的过程,让我们再一次深深的感悟到:不管是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策略的预设,都要基于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基于对幼儿的真正了解!让研读教材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尊重每个孩子的特别之处!省教学评比说课稿(宁波何妨)《落叶》是一首传统的散文诗,意境优美又充满童趣,想象力丰富而画面活泼,它以重复的段落、诗化的语言,形象地展现了孩子眼中奇妙的大自然,非常符合孩子的思维与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