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次经时间:2011-05-29 来源:当代神学辞典作者:点击:1481次经一词,来自希腊文(ta apocrypha,原意是「隐藏的事物」),包括旧约与新约次经两部分,但多数是指旧约次经而言,若是指新约时代成书的次经,多要特别说明。
旧约次经被收入希腊译本的旧约,但在希伯来版本却没有。
非希罗化的犹太人不承认它们是正典,它们在教会的地位时隐时显。
拉丁文武加大译本(Vulgate,属于旧约的一部分;但在近代英文版本,有时它们自成一组(如新英文圣经),置于旧约与新约中间;有时就完全被摒诸于外。
旧约次经的书目,分别是以斯拉续篇(上、下卷)、多比传、犹滴传、以斯帖记补编、所罗门智慧书、便西拉智训、巴录书(另附耶利米书信)、三童歌、苏撒拿传、比勒与大龙、玛拿西祷告文,以及马喀比书(上、下卷)。
教会是透过希腊犹太教(特别是亚历山太)接受旧约次经的。
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除了以斯拉续篇下卷外,全部包括在内,并且看它们与旧约其他正典有同等地位。
叙事体的次经(以斯拉续篇、多比传、犹滴传,和马喀比书)是混入正典内编排,放在历代志到以斯帖记、智慧书等之内;而玛拿西祷告文则放在诗篇之后;三童歌、苏撒拿传和比勒与大龙(合称作「但以理附篇」),则与但以理书合成一书;希伯来文版本的旧约就完全没有。
同样地,以斯帖记补编与以斯帖记是同属一书,巴录书与耶利米书信,则与耶利米书放在一起。
以斯拉续篇(希腊文作以斯得拉)其实包括两卷书︰一书是辑录历代志下、以斯拉及尼希米记一部分,不过三1~五6这部分却是它独有的;二书则来自以斯拉及尼希米记。
这组作品成书的日期,大约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后一世纪;较准确地说,应该是公元前二百年到公元后七十年,亦即是在教会与犹太教分裂之前。
在这个时候,旧约的正典已经成立,但仍然有人认为某些晚期作品具有旧约正典的地位,是属于「圣卷」(Writings)的范围。
有些次经是用希伯来文写的,如便西拉智训引言一部分,作者的用意大概就是想被接纳为正典了;有些则是用希腊文写(如︰马喀比书下卷),可是连当时说亚兰文的犹太人也不接纳它们。
后来希伯来文的旧约正典终于确立了(约在主后一百年),文士抄圣经时就不再抄次经了。
但希腊版本的次经仍然留存下来,因为早期教会仍然采用它们。
原来早期教会用的旧约圣经是七十士译本*,七十士译本内有什么书,他们就全部接受,对个别书卷的审订,还是后来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新约作者并没有引用旧约次经,他们是否也觉得次经的地位可疑呢?大量引用次经的是教父,尤以罗马的革利免和亚历山太的革利免为然。
有学者认为,早期教父常引用次经来论证道成肉身,及神的道(等同耶稣基督)和智慧等。
教义是引致犹太人完全弃绝次经的原因。
直到四世纪,教会慢慢接受七十士译本内每一卷书均为正典。
希腊和拉丁教父如爱任纽(Irenaeus)*、特土良(Tertullian)*、居普良(Cyprian)*等更是无分轩轾,正典与次经均以同等地位来引用。
但从四世纪开始,许多希腊教父开始划分希伯来文的正典,和用希腊文写的次经了,较突出的有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Eusebius of Caesarea)*、亚他那修(Athanasius)*、叙利亚的区利罗(Cyril of Syria, 315~86)、伊皮法纽(Epiphanius,约315~402)及拿先斯的贵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约329~90)等。
这时的耶柔米(Jerome)*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与东方教会接触较多,又精通希伯来文;他认为一定要把希伯来文的旧约与其他书卷分别出来,于是引入「次经」一词来指后者。
他说希伯来文的旧约是「正典的书」(libri canonici),而次经则是「教会的书」(libri ecclesiastici)。
但除了几个教父外〔如︰希拉流(Hilary)和鲁非诺(Rufinus)〕,很多西方教父仍然接纳次经为正典,其中以奥古斯丁(Augustine)*为着。
东方教父的看法比较不一样,他们仍有好几个世纪是接纳次经的。
到了耶路撒冷会议(1672),他们接纳多比传、犹滴传、便西拉智训,和所罗门智慧书为正典,其他则不然。
改教时期,教会全面检讨她的传统,对中世纪教会的旧约尤具批判性,改教大师决意跟随希伯来文版本的圣经,将所有次经拒于正典之外。
但马丁路德译圣经时,却收次经于圣经之末(除了以斯拉续篇外),并在「前言」上说︰「阅读它们是有用和有益的」,但他明显地不以次经和正典有同等的地位。
日内瓦的圣经译者则承认,「它们对历史知识及好行为是有帮助的」。
英国圣公会的三十九条(Thirty-Nine Articles)*指出,次经能帮助教会认识生命和生活的好榜样,「但不能以它们作教义的根据」。
天主教的天特会议(Trent, Council of)*亦把次经收在正典内(除了以斯拉续篇),这议案亦为梵谛冈第一次会议(1870)接纳。
在英国,1611年版本的钦定本虽有次经在内,后来清教徒在英渐渐得势,在韦斯敏斯德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指出,次经只是人的著作,地位不能与正典相比,这个决定为绝大多数更正派教会接纳。
英国圣经公会有一原则,就是不会发行包含次经在内的圣经版本,因此我们今天读到的圣经,就没有次经在内了。
今天次经的地位又怎样呢?对基督教来说,它与正典的地位是明显地划分开来的;但随着十九世纪研究圣经的工夫逐渐深入,学者愈来愈发现它们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从旧约到新约,中间有一个中断的时代,我们要明白新约不少的背景及思想来源,都要借助次经来填补空档,其中尤以会堂的背景、永生观念的兴起、身体复活观念的来源,以及耶稣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背景(如法利赛主义等等),对我们了解新约经文(如︰可十二18~27;徒二十三6~9等),提供了不少帮助。
此外,使徒时代许多重要的思想,在新约都没多少背景资料可供参考,如犹太的律法、善行、源自堕落的罪观,以及末世论等,这些题目却是次经较多论及的。
我们不会再把次经当作正典来读了,但要深入明白新约思想,次经的研究仍是不可缺少的。
目录1什么是次经Apocrypha2权威地位争议3为什么基督徒不把次经列入圣经中4为何天主教还要接纳次经呢1 什么是次经Apocrypha 编辑次经(Apocrypha,天主教称为Deuterocanon,原文有隐藏、隐秘的意思,引申为神秘经典之意。
翻成英文是secondary scripture 即第二正典)是指几部存在于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但不存在于希伯来文圣经的著作。
或称为旁经、后典或外典。
一般认为,这些著作是犹太教抄经士在后期加入,或在翻译的过程里纳入正典。
次经不同于伪经,伪经的内容被认是否定基督的救恩,或与圣经教义相违背,或令基督教信仰动摇;而次经只是不被纳为正典的著作。
次经(apocrypha)或称“旁经”(deuterocanonical books)是一批在旧约正典之后出现的犹太典籍或著作,大约完成于主前三世纪至主后一世纪之间。
那时犹太人经历乱世,次经反映了该民族对乱世的反应和对未来的盼望。
根据威明顿,共有14卷次经:英文名天主教译名更正教译名其他译名Tobit 多俾亚传多比传多比雅书Judith 友弟德传犹滴传犹底特书The remainder of Esther 艾斯德尔传补录以斯帖记补篇以斯帖记续本1 Maccabees 玛加伯书上卷马加比书上卷马加比一书2 Maccabees 玛加伯书下卷马加比书下卷马加比二书The Wisdom of Solomon 智慧篇所罗门智慧书所罗门智慧书Ecclesiasticus 德训篇便西拉智慧书传道经Baruch 巴路克书巴录书巴录书The Song of the 3 Children 三青年的赞美上主歌三青年赞美歌三圣子之歌The Story of Susanna 苏撒纳传苏撒拿传苏撒拿记Bel and the Dragon 贝耳和大龙比勒与大龙彼勒与龙The Prayer of Manasses 默纳舍祷言玛拿西的祷告玛拿西祷告书1 Esdras 厄斯德拉卷三以斯拉续篇上卷以斯得拉一书2 Esdras 厄斯德拉卷四以斯拉续篇下卷以斯得拉二书『便西拉智训为假冒的证据』《哥林多后书》11:4 假如有人来,另传一个耶稣,不是我们所传过的。
或着你们另受一个灵,不是你们所受过的。
或者另得一个福音,不是你们所得过的。
你们容让他也就吧了。
《哥林多后书》11:5 但我想,我一点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
《哥林多后书》11:6 我的言语虽然粗俗,我的知识却不粗俗。
这是我们在凡事上,向你们众人显明出来的。
ps:在希腊语的文本中作者被称为“耶路撒冷的西拉赫之子耶稣”2 权威地位争议编辑对于次经的权威地位,教会中存在两种意见。
其一以奥古斯丁为代表,认为次经是圣经的一部分;而另一种观点则更严格认为次经在权威上不及希伯来文圣经,只能用作信徒道德的教化,而不能作为教义信仰的依据。
耶柔米在他所翻译的圣经拉丁文武加大译本的译序中阐述了后一种观点。
后世其他的教父和经院学者也都持这两种观点。
马丁·路德整理翻译圣经时,追随耶柔米的意见,认为这部分经典没有希伯来文经典的依据,是根据希腊文整理的,是没有权威的。
目前基督宗教中只有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和圣公宗使用次经。
3 为什么基督徒不把次经列入圣经中编辑天主教在1546年把其中11卷次经(以上第1至第11项)列入天主教的旧约圣经, 即在以斯帖记加入1卷补篇(以斯帖记续本),在但以理书加入3卷补篇(三圣子之歌,苏撒拿记,彼勒与龙),及另外加入7卷次经(即多比雅书、犹底特书、马加比一书、马加比二书、所罗门智慧书、传道经、巴录书)。
换言之,罗马天主教的旧约圣经共有46卷,比基督徒的旧约圣经(39卷)多出7卷。
基督徒的圣经没有列入次经, 是有合理的原因:(1)次经从没有被受承认的权威(recognized authorities)(例如文士以斯拉的审定会议)列入旧约(希伯来文圣经)的正典内。
(2)次经从来没有被主耶稣,或新约的其他作者引述过。
(3)犹太的伟大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将次经列在正典之外。
(4)著名的犹太哲学家腓罗(Philo)也不承认次经为正典。
(5)早期的教父(church fathers)不承认次经为正典。
(6)将圣经由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 称为武加大译本(Vulgate)的杰罗姆(Jerome),虽然被教皇(会督)所迫,将次经列入圣经(武加大译本)内,但却不承认这些书是圣灵所默示的。
(7)这14卷次经当中,没有一处自称是出于神所默示的;而事实上, 其中有些更否认这事。
(8)其中几卷书含有地理和历史上的错误。
(9)其中几卷书含有错谬的教义,例如为死了的人祷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