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设计中的功能与美
摘要:本文就设计中的功能与美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在设计中,美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在不同的设计中具有不同的使之和谐的比例,在某些设计中,美的要求更高,而在另一些设计中,功能决不能被牺牲。
功能与美都是设计的一部分,美无法在功能解决之后添加。
关键词:功能;美;比例;相辅相成
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概念中,美是一个模糊而难以确定的字眼,当人们到一个风景胜地时会以“美景”来称赞,品尝了好吃的视频会褒奖为“美味”,好看的文章和图片称之为“美文”、“美图”。
在这里“美”作为人们表达自身感官或情感的一种心态的流露,是个人趣味的偏好,并不带有普遍意义。
我们在这里谈到的美指的是美学范畴的定义。
设计美学是一门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概念的应用美学,旨在为设计活动提供美学方面的理论支持。
它一方面要避免脱离理论支持,另一方面要避免脱离设计实践。
失去了理论的支持会使得设计实践活动缺乏深入科学的指导,以浅显的外在形式、构成理论取代美学理论的研究,而后者脱离实际设计活动,会使得设计美学彻底成为一种形而上的美文学。
无法给予设计本身以指导。
界定功能与美
设计的本源是解决人的需要,是以人为主体的,而功能指的是一个设计特定用途,是一件设计的最基本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对材料、工艺、造型、肌理的处理,都在围绕着功能这一核心,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中,功能成为人本身功能的强化,手工具成为人手的延伸,车辆成为人脚的替代品,计算机成为人们头脑的延伸,从这些特点来看,功能是一件设计存在的价值体现。
而使功能得以呈现的结构和外在秩序规律都由一定的形式来表现,这种形式就涉及到了美。
形式本身是由造型、色彩、结构、线条等元素构成的,在设计中可以通过设计师的个人的修养来进行有规律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果就形成了设计的美的部分。
在设计这个整体之中,功能与美都是不可或缺的,从某一角度来说,美是功能的一部分,功能可以分为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美给使用者带来的愉悦性也成为设计的功能的体现。
功能与美的发展
在西方现代设计史出现的各个流派中,功能与美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平衡的。
沙利文最早提出“形式追随功能”,密斯的设计名言是设计界人人皆知的“少就是多”“好的功能就是美的形式”“功能绝对第一”,卢斯在《装饰与罪恶》中认为装饰就是罪恶。
在他们的设计实践中,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提出的设计理想,并且都取得丰硕的成果。
先进的材料科学的运用与简洁直线的设计在一定时期领导了设计界的主流思想。
但这些设计师在功能至上的同时并没有绝对地反对形式与装饰。
而且一些设计师在设计中为了达到“美”的理想效果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密斯的钢筋混凝土以及钢架玻璃结构为标志的“新建筑”样式中为了使设计达到预想的效果,材料的加工工艺要求得更为严格,从而使得设计在功能至上的基础上形成设计美感。
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到20世纪后半叶,功能至上的理念使得一些设计过分理性而缺乏对使用者心理的安慰,忽视了设计的形式美感的心理功能。
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流派中,以审美为导向的设计流派也层出不穷,他们崇尚
自然与曲线,倡导自由的设计。
意大利的设计师庞蒂甚至提出了“美观甚于实用”的设计理念。
波普设计对冷漠、理性的现代主义设计更是作了彻底的批判。
追求新奇、艳丽、通俗的波普风格嬉笑着嘲讽了现代主义的清高和自命不凡。
贴近大众的设计使得人们很快就与之打成一片。
在此风潮的影响下的大多数设计其实在注重形式美感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功能,只是在原有的功能至上基础上更重视设计的象征意义,更加关注设计给人带来的乐趣。
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波普设计就在短暂的流行中逐渐消退了,一些设计师过分强调象征意义,使设计走向了极端。
如琼斯(Allen Jones)在1969年设计了一张桌子,它由一个极为逼真的半裸女塑像跪着背负玻璃桌面。
波普风格在衰落以后并没有彻底消失,在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生活,仍然有很多设计强调幽默感和鲜艳的表面图案,在不改变原有设计的功能的同时,给设计带来全新的活力。
德国著名产品设计师路易吉·科拉尼是一位设计思维天马行空的设计怪杰,以仿生设计和曲线设计而著名。
“我的世界是圆的”是他的座右铭。
在他的设计中我们很难看到一条直线,流畅而圆润的曲线和弧面在他的设计中被运用的游刃有余,形态或者说线条的仿生是科拉尼的设计重心,作品中流畅的线条,富有生命力的曲线都在揭示着来自于自然的神秘的力量。
科拉尼极为重视产品的形式美感,在他看来,一件不美的作品在功能上是欠缺的。
在设计商品化的今天,科拉尼的设计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很多设计很难量产,他设计的重型卡车因为追求造型与材料的极致化而始终得不到卡车厂商的青睐。
如果单从美的角度来说,科拉尼的设计无疑是个中翘楚,他的卡车设计在造型上充满了让人赞叹的细节,无疑在形式上是成功的,由于过分追求造型,他的设计在功能上甚至采用了全玻璃的驾驶室,牺牲了驾驶员的隐私需求。
虽然设计在美的需求上获得了成功,却无法称之为一个优秀的设计。
由此看来,美与功能是相辅相成,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不同的使之和谐的比例的,在一些设计中,美的要求更高,在一些设计中,功能决不能被牺牲。
在众多的设计流派、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潮中,或重视功能、或重视美观与形式,这些代表人物的作品都在当时的时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反映出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人们的不同的世界观。
折射出当时时代的一个个缩影。
自然界中的功能与美
在人类制造的早期物品上我们可以体会到强烈的美感,某些物品制造的精美程度至今也让我们难望其项背,赞叹不已。
在这些设计或制造中,很多物品是模仿自然、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的。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进化和演变并非是审美需要而是首先取决于生存需要。
大朵的鲜艳美丽的花卉更容易被昆虫发现,从而获得授粉来繁衍自身物种。
小朵淡色的花卉便散发出浓香使昆虫发现,也会得到物种延续的机会。
通常得到我们赞叹的自然的产物,往往都是“精良的设计”(比如蜜蜂窝),而每一物种的发展都有自身的尺度,具有相同功能的叶片和枝干并不因此而呈现出相同的面貌,也正因此,自然向我们展现了难以想象的丰富多姿的面貌。
自然界中的美无疑是从属于生存需要的,可美却并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随着生物的进化不断变化的。
动植物的美是功能的延伸,美是在功能的不断进化演变中随之进化的,也可以说,自然界中的美与功能是难以剥离的。
自然界中的蜂窝和雏菊
在设计中,功能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例如,碗是盛具,扫帚用来打扫,手表
指示时间。
这些功能都是针对人的需要的,离开了人这一主题,功能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对一种功能附加多种外在形式,以达到审美需求。
例如,一只勺子的柄是做成方形还是圆形,这一命题在不同设计理念的设计师的关注和理解下呈现出多样的面貌。
如果单从功能上来讲,圆形与方形在使用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可是我们通过设计赋予产品以内在的情感依托,或质朴、或典雅、或仿生、或童趣,诸多不同的外在形式使得产品产生了不同的内涵,美也得以呈现不同的面貌。
美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思考,它既在功能与形式之上,又对它们提供理论支持,我们无法再解决功能问题之后又添加美,又不能脱离美的指导来设计形式。
结论
设计本身具有提升大众审美的社会责任,在世界上的不发达地区通常在设计水平上也落后于发达地区,这就是由于设计产业的发达程度所致的。
设计一件物品的同时如果只关注功能,不重视审美,就会使得设计缺乏社会认同。
所以设计师同时还具有引导社会审美方向,提升社会审美水平的责任。
设计中的美应该是伴随着功能而生的,美学的指导意义也在设计之初便应该显现作用,在这个百家争鸣的现代设计界,设计具有越来越明确的商品属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设计之美被更理性地认知,设计师在设计过程应该将美作为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关注使用者内心的情感需求,在使用功能具备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关注设计中有价值的形式感,全面提升设计自身水准。
参考文献:
[1]罗杰·弗莱着.易英译.视觉与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2]诸葛铠着.设计艺术学十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3]李砚祖编着.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着选读(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4]原研哉著.设计中的设计.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