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与国情
•
(2)清代是中国人口飞跃上升的时期。在清代以前, 中国人口增长已经历了先秦、汉唐和宋明三个梯级。清 代人口的高速增长,又使中国人口发展跃上了第四个梯 级 ——清至民国梯级。其中,清代中叶的人口增长起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人口总量上,连续突破2亿、3 亿、4 亿关口,到1851年达到4.3亿,在110年间增长了 2.9亿, 超过了以往所有历史时期的增长量,形成了庞 大的人口基数。其次在增长速度上,年均增长率达到1.0 %。其中,1741—1751年和1771—1781年 两个时段, 分别高达2.40%和2.68%。总之, 清代中叶的人口在增 长速度和绝对数量方面都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最 高纪录,甚至比工业化时期的英国还要高。
• 在马尔萨斯看来,17至18 世纪西欧人通过 晚婚和独身对婚姻进行了限制,减缓了人 口的生育,形成了从人口体系内部来对人 口增长的自愿的、有道德的“预防性抑制” (Preventive check);而中国不仅存在着 没有限制的婚姻,而且还存在着没有节制 的生育,因此,对中国人口增长的抑制主 要是来自于人口体系外部非自愿的、罪恶 性的 “现实性抑制”(Positive check), 例如战争、饥荒和传染病。
二、新中国人口增长
• 1、马寅初与新中国人口增长 • 马寅初(1882—1982)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家、人 口学家。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 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南京政府立法委员, 1929年后, 出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 兼任南京中 央大学、陆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8年初, 任重 庆商学院院长兼教授。1940年12月6日被蒋介石逮捕。 1949年8月, 出任浙江大学校长, 并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 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 职。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4日, 因发表《新 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 世。
• 玉米呢?“……初传地区大约也在闽粤,然后普 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番薯和玉米之所以 普及,是因为番薯的种植,“不拘土壤与地形, 因此山地、畸零地、沙地……无不可以插栽薯 藤”。而玉米“可以在坡度相当斜峻的山地栽种, 又不需要十分照顾”。
很明显,就是由于引进了易种易长的农作物, 令在战乱中本来会饿死的灾民,得以幸存,解决 了政府在经济困难时无法照顾到的百姓生存问题, 所以自明朝以来,中国人口就正式迈过了一亿的 大关。
•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 术奖励大会,授予湖 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 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 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 论,实现了水 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 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 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 斤,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 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800公斤, 并在西南 农业大学等地引种成功。目前,超级杂交稻正 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 ③和工业原料的矛盾。大办轻工业可以有效地积累资金, 但是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粮食紧张, 就腾不出多少地种诸如棉花、蚕桑、大豆、花生等经济作 物。同时, 也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 就不能进口很多的 重工业成套设备, 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 • ④全国人均不到3亩地, 大面积垦荒短期内又做不到, ―就 粮食而论, 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尖锐地指出, 控制人口 实属刻不容缓, 不然的话, 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 愈难解决。 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 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 望与不满。他提出了定期举行人口普查, 把人口增长纳入 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人口与国情
一、 、“马尔萨斯陷阱”与古代中国人
口பைடு நூலகம்
二、新中国人口增长 三、改革开放30年的计划生育制度变迁
一、“马尔萨斯陷阱”与古代中国人口
• 1、“马尔萨斯陷阱”?简单地说,马尔萨斯在他 的时代断言:全世界的人口规模基本保持稳定, 不可能根本地增加。他的理由很简单,在那个农 业技术几乎停滞的年代,全世界的耕地能养活多 少人是个定值。当全世界的人口数量低于这个定 值时(也即人均食物量相对较多时),人们就会 较少地饿死并且会倾向于多生孩子,于 是全世界 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以至于达到那个定值;当 全世界的人口数量高于那个定值时,必然有人吃 不饱饭,被饿死,于是人口数量又逐渐回归到那 个定值。总之,在当时的环境下,人口数量就会 在“马尔萨斯陷阱”里打转,跳不出来。
• 当时给“新人口论”戴的第一顶帽子是: 马尔萨斯主义。 • 给“新人口论”戴的第二顶帽子是:否认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给“新人口论”戴的 第三顶帽子是:对6亿 人口缺乏感情。
• 1958年,在北京大学的60周年校庆大会上,中共中 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陈伯达向马寅初发难。这个党的“理论 家”要马寅初就《新人口论》作检 讨不久,另一个党内 “理论权威”康生,在北大的一次会上说:“北大出了个 《新人口论》。它的作者也姓马。这是哪家的马啊是马克 思的马还是马尔萨斯的马”当时,毛泽东主张“人多是好 事”的观点:“八亿人口,十亿也不怕。”陈伯达、康生 为了迎合毛泽东的这些观点,把马寅初拉出来点名批判。 • 1960年,马寅初辞去了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不久, 又被罢免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从此以后,这位著名的学 者从中国政治舞台和 学术论坛上消失了。1979年9月14日, 教育部副部长周林宣布了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共北京大学党 委关于为马寅初先生平反的决定,恢复名誉,并任命马寅 初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
•
(4)在1850-77年间,由于太平天国造反、 西部回民战争和光绪年间的北方大旱灾, 中国损失了1.18亿人口。这一认识也为其 他人口史 学者的研究所大体验证。葛剑雄、 路遇和其他一些中国学者认为:太平天国 造反直接导致了7000万人口的死亡。
• 资料:令中国人口迈进上亿大关的两种食物:番薯和玉米 • 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和科技大学任教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去 年出版新书《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他说:汉代人口有五六千万,宋代人口估计有七八千万, 真正过亿的,是在明代。明代疆域虽然比宋代大,但人口 的增 加,却不是必然与疆域大小成正比。许先生认为, 是明代引进了不少新的农作物的功劳。“引进的新作物中, 最为重要者为番薯和玉米……在万历年间,福建人即从南 洋引入闽南泉、漳诸处。据《金薯传习录》,番薯是由菲 律宾引入番薯藤,然后在福建广泛栽培。同时,广东人也 从越南引进番薯,广植于东莞等地。不久,徐光 启又将 番薯从华南引进长江流域,旋即普及于全国各地”。
•
•
马寅初先生在做了以上各点的分析说明以后, 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建议在1958年至迟在1963年进行普选时, 再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使 我们可以知道这5年 中或这10年中我国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接着 认真举办人口动态统计,在这个基础上来确定 人口政策,一面把人口增长的数字订入第二个 或第 三个五年计划之中,使以后计划的准确性 可以逐步提高;
• 2、新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 根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资料,70年代初, 中国一对夫妻平均生育5.8个孩子,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的30多年后,这一数字已经降到了1.8。中国进入了世界 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人口 增长速度一直低于预期,使中央一再调整人口指标。1996 年中央提出,到2000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亿以 内。而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为12.66亿,明显低于预期。为 此,中央调整人口控制目标为:到2005年在13.3亿以内, 2010年在14亿以 内。然而,2005年实际总人口为13.06 亿,再次低于预期。这使“十一五”规划将2010年的人口 目标调低为13.6亿。由于实行计划生育,30年来全国少生 了3亿多人。
2、中国人口的发展历史
– 战国中期的人口大约为二 千五百万到三千万,这是第 一级台阶;
•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第一次有正式全国 人口记录,全国人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 • 从汉到唐,人口似乎没有超过六七千万,这是第 二级台阶; • 从北宋后期起,人口大约增长到一亿左右,这是 第三级台阶; • 从清代乾隆初年开始,短短100年间人口即从一 亿多猛增到四亿,随后又陷于发展迟缓的状态, 这是第四级台阶。 • 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四亿一千二百八十余万。
• 两个世纪以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指出,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是一种没 有节制的自然增长,它将导致粮食的短缺、生存 条件的恶化和人民的贫困。马尔萨斯认为:由于 一对夫妻在生育没有控制时不止生两个子女,人 口将以几何级数增长;而土地面积的扩大和农作 物产量的提高都是缓慢和有限的,粮食只能以算 术级数增长。因此,一个社会要避免粮食和人口 关系的危机,只有抑制人口的增长。
•
(3)在前工业化时代,耕地是当时最主要的生 产资料。清中叶人口的急剧膨胀,导致了人均 耕地数量的急剧下降。据《清实录》和《大清 会典》的统计计算,1753年全国人均占有耕地 约为4亩,以后历年递减,1766 年为3.75亩, 1784年为2.66亩,1812年为2.36亩,1822 年为 2. 03 亩,1851年仅为1.75亩根据中国当时的生 产力水平, “一人一岁之食,约得四亩”(注: 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1)。这表明,在 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人口的增长已大大超 过了土地资源的负载力,整个社会生活水平已 处于“饥寒界限”以下。
• 资料: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 ——袁隆平 • 袁隆平:1930年生,1953年毕业 于西南农学院。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863- 101-01"专题责任专 家。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 始人,1975年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关, 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他不仅是我国杂交 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也是我国杂交水 稻研究的总设计师和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近年来,在以 他为主的指导下,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基本成功并投入生产 应用。不久前,他主持研究的超级杂交稻也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