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气肿性胆囊炎并胆囊穿孔超声表现一例

急性气肿性胆囊炎并胆囊穿孔超声表现一例

·病例报告·急性气肿性胆囊炎并胆囊穿孔超声表现一例
王晓玲牛晓泉
患者男,75岁。

因高脂餐后恶心、呕吐、右上腹持续性疼痛17h就诊。

既往有胆结石病史。

查体:体温37.9ħ,心率96次/min,血压120/80mm Hg(1mm Hg=0.133kPa),呼吸18次/min。

急性痛苦病容,巩膜及全身皮肤无黄染。

右上腹部稍隆起,可扪及一鸭卵大肿物,质中等,有明显触痛。

实验室检查:WBC:16.7ˑ109/L,中性粒细胞:0.938,RBC:4.22ˑ1012/L,HGB:130g/L,PLT:175ˑ109/L。

超声检查:肝脾胰肾未见异常,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切面内径11.6 cmˑ4.9cm,胆囊颈部可见大小为1.2cmˑ1.3cm的结石嵌顿;胆囊腔内可见絮状等回声漂浮,后方无声影。

胆囊壁明显增厚,约1.2cm(图1),其中胆囊右侧壁明显增厚伴囊壁内无回声区呈蜂窝状,壁间可见点状强回声伴彗尾征,壁厚约1.5 cm(图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增厚的胆囊壁间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

超声提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嵌顿。

经临床抗生素治疗5d,患者症状未能缓解,腹肌紧张度较前增高,右上腹压痛明显伴有肌卫。

体温37.8 38.8ħ,WBC:10.7ˑ109/L,中性粒细胞:0.798。

复查超声:胆囊切面内径10.0cmˑ4.7 cm,前次超声呈蜂窝状的胆囊右侧壁明显分离,呈一大小约5.0cmˑ4.1cm的无回声区,无回声区内充满不均匀的絮状等回声团,与胆囊形成真、假两个腔,两腔内均可见不均匀絮状等回声及气体多层强回声漂浮,胆囊壁间可见点状强回声伴彗尾征(图3);仔细扫查,可见胆囊右侧壁分离处黏膜层回声中断约0.5cm,使分离腔与胆囊腔相通(图4)。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胆囊壁内及壁间无回声区周边可见彩色血流信号。

超声提示:急性气肿性胆囊炎并胆囊穿孔,胆囊结石嵌顿。

手术所见:充血、水肿之大网膜包裹右上腹胆囊区,分离后见胆囊周围多处脓苔附着;胆囊大小约为10.0cmˑ6.0cmˑ6.0cm,囊壁厚约1.4cm,与周围组织粘连,呈严重充血、水肿状,有局限性蓝紫色坏死区;胆囊内膜穿孔直径约0.5cm,且在浆膜下形成约4.0cmˑ5.0cm假性瘤,内含脓液。

胆囊颈扪及多个结石;抽出黄色脓液约30mL及气体5mL后行胆囊摘除术。

胆总管探查未见明显异常。

切除标本病理组织学检查见胆囊壁全层变性、出血、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伴小脓肿形成,黏膜及黏膜下层可见多个气体囊腔。

病理诊断:坏疽性胆囊炎。

DOI: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1.10.026
作者单位:430012武汉,解放军第四五七医院特诊科(王晓玲);武汉市第五医院培训部(牛晓泉)
图1二维超声示胆囊壁明显增厚,壁厚
约1.2cm 图2二维超声示胆囊右侧壁呈蜂窝状,壁厚约1.5cm ,胆囊内见脓屑回声
图3二维超声示胆囊形成真、假两个腔,腔内见脓屑及气体图4二维超声示两腔之间带状回声中断0.5cm ,为胆囊内膜穿孔
讨论坏疽性胆囊炎多因胆囊管或胆总管下端梗阻,胆汁淤积并致产气菌感
染而发生,
病例少见,是急性单纯性和化脓性胆囊炎进一步恶化的结果。

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阻塞或结石压迫,炎症波及胆囊壁全层,出现胆囊增大、囊壁增厚,导致胆囊壁静脉回流障碍,囊壁出血、坏死、坏疽,从而形成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进一步发展可造成胆囊穿孔,形成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危及生命;合并产气厌氧菌感染者,可出现气性坏疽,发生气肿性胆囊炎。

粘连坏死的胆囊壁可与十二指肠、结肠、胃穿孔,形成胆瘘。

气肿性胆囊炎病情重、发展快、合并症多,以中、老年人患病多见,如不能及时正确诊断治疗,后果严重。

超声能及时做出病因诊断,并在胆囊积脓、气性坏疽时能够发现特征性的改变,如胆囊内絮状等回声漂浮及气体“彗尾”状回声闪烁,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超声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展,前后影像资料进行对比;能及时发现胆囊内膜的小穿孔,清晰显示胆囊壁病变的程度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把握手术的时机、避免严重并发症,提供可靠的依据。

(收稿日期:2011-08-31)
(本文编辑:曹静)
王晓玲,牛晓泉.急性气肿性胆囊炎并胆囊穿孔超声表现一例[
J /CD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8(10):2256-225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