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二、功的计算:
1、公式:W=F×s
3、功单位:焦耳(J)1J=1N·m
创新点
让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中对于“功”这个词很熟悉,比如说:“马到成功、功夫”,里边功的含义不完
学生回答:相同或者不相
同。
调动学生的情绪, 将其思维很快
全相同。
提出问题:大家猜想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功”与生活中的“功”是否相同呢?
环节三: 习题演练
动手动脑学物理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交流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
用,提高其独立计算的能力
环节四: 课堂小结
1、物理上的“功”指什么
2、怎样判断力对物体做功了
3、功如何计算?
4、功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
环节七: 布置作业
本节练习题
板书设计
一、力学中的功
1、定义: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
过渡: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距离越大力的成效就越明显,做的功就越多,那么:功的大小与什么
有关呢?
3、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例1在平地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的箱子前进了10 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总结规律的能力。
,
总结什么是“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课件展示:起重机吊起货物提问:你知道用什么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吗?
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课件展示:不做功的几幅图片并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分析为何不做功,并总结出三种
不做功的情况。
1、有力F的作用,但距
离S=0(人推石头而不动)
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S(如提一桶水,水平
前进)
展示问题,学生回答。
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学生:用做功的两个标准进行判断。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答案。学生起来回答。
通过问题的设置, 让学生真正的明白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深刻体会判断做功的标准, 另外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可以增强他们之间的怨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最后让学生单独起来回答问题, 可以锻炼他的胆量。
拉到பைடு நூலகம்理课堂上。
环节二:
进行新课
探究新知
1、物理学中的功
课件动画展示: 用力拉
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
了成效,有了贡献?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受力情况,找出有贡献的力。
通过对小车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加强里的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课件展示:叉车举高货物
少功?
例2某足球运动员在水平方
向用25N的力,将10N的
球沿水平地面踢出,踢出后球在地面上滚了30 m才停下来在球滚动过程中,脚对球所做
的 功 为 ( ) 。
A、750JB、300JC、450J
D.0
例3起重机将2×104 kg的货物从地上吊起3 m高后, 又在水平方向上移动5 m,求起重机做了多少功?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讲解: 力学中的功主要是吸收了“贡献”的意思。如果某个力对物体的移动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成效,我们就说这个力
对物体做了功。
课件展示:马拉车
让学生根据课件展示情形分析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找到课本上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总结得出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
2.通过分析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物理现象,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身边的物理现象。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主动与他人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观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重点
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功的计算。
难点
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功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