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重点填空题1、《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黄帝内经》:方剂学形成发展初步尊定了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千金翼方》(又名《备急千要方》):作者:孙思邈;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伤寒明理药方论》:首次依据“君臣佐使”理论分析组方结构原理的医著,开方论之先河。
《普济方》:现存历史上载方最多的书方。
2方剂概念: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3方剂的变化形式:药味加减的变化,药量增减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4君臣佐使的概念: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如麻黄汤中麻黄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分为哪几种: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据)。
使药: 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5.功效与方剂对应题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气虚外感:参苏饮.气虚水肿:防己黄芪汤.温阳逐水:真武汤潮热盗汗:知柏地黄丸.阴疽:阳和汤.大头瘟:普济消毒饮.热毒痢疾:白头翁汤呕吐:旋覆代赭汤1.肘后备急方-葛洪2.小品方-陈延之3.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医方考4.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
5.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6.配伍;运用药物的组合过程7、王焘:外台秘要8、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太平圣惠方。
9、为方剂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黄帝内经问答题一、根据组成,写出方名、主治,功效和辨证要点1、组成: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方名:补阳还五汤功效:补气、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中风证辨证要点: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2、组成: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方名:越鞠丸功效:行气解郁主治:六郁证辨证要点: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3、组成: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方名: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辨证要点: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4、组成:附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方名:真武汤功效:温阳利水辨证要点: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5、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干地黄方名:四物汤功效: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辨证要点: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苔淡,脉细6、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方名:温胆汤主治:胆郁痰扰证功效:理气化痰,和胃利胆辨证要点: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7、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方名: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8、组成: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方名:大承气汤功效: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辨证要点:痞满燥实四症俱备以及舌红苔黄、脉沉实。
二、比较题理中丸和四君子汤的比较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
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症。
小青龙汤和定喘汤的比较定喘汤与小青龙汤同能宣肺解表,祛痰平喘,皆可治疗外感风寒,内有痰饮之喘咳。
小青龙汤是用麻黄、桂枝配干姜、细辛等,一以解表散寒,一以温肺化饮,适用于外素有寒饮,表寒较重之喘咳;定喘汤是以麻黄、白果与杏仁、苏子、款冬花、黄芩、桑白皮等配伍,一以宣肺降逆兼解表,一以清肺化痰以平喘,适用于痰热内蕴,表寒较轻之喘咳。
三、方解三仁汤组成: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飞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半夏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方解:君: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
生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
臣: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性淡,利湿清热。
佐:半夏、厚朴—化湿行气,散满消痞。
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功效: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聋耳鸣,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解:君药: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臣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填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佐药: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键运,与泽泻共泻肾浊丹皮—清泻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虚并补,以补肾阴为主,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GY:发汗解表,宣肺平喘ZZ:外感风寒表实证。
BZ: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GY:解肌发表,调和营卫ZZ:外感风寒表虚证。
BZ:恶风,发汗,汗出,脉浮缓。
小青龙汤:麻黄,干姜,桂枝,细辛,芍药,五味子,半夏,甘草GY:解表散寒,温肺化饮ZZ:外寒里热证BZ: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
银翘散: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淡豆豉,芦根,竹叶,桔梗,甘草。
GY: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ZH:温病初起。
BZ: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 杏仁,桔梗;连翘,苇根;生甘草。
GY: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ZZ:风温初起。
BZ:咳嗽,发热不甚,微咳,脉浮数。
银翘散与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剂,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
但银翘散用银花配伍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GY:峻下热结ZZ:阳明腑实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BZ:痞满燥实四症俱备以及舌红苔黄、脉沉实。
十枣汤:甘遂,大戟,芫花,大枣。
GY:攻逐水饮ZZ悬饮,水肿。
BZ:咳唾胸胁隐痛,或水肿胀满,二便不利,脉沉弦或沉实。
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芒硝,桃仁,冬瓜仁GY: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ZZ:肠痈初起,湿热滞证。
BZ: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
GY:和解少阳。
ZZ: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等。
BZ: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玄。
蒿芩清胆汤:青蒿脑,青子芩,淡竹茹,半夏,枳壳,陈皮;赤茯苓,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GY:清胆利湿,理气和胃。
ZZ:少阳湿热症。
BZ: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痛,吐酸苦水,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数。
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GY: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ZZ:肝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
BZ: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
逍遥散:柴胡,白芍药,当归,白术,茯苓,甘草。
GY: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ZZ:肝郁血虚脾弱证。
BZ: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
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
GY: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ZZ:寒热错杂之痞证。
BZ: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大黄,半夏,生姜,芍药,枳实,大枣。
GY: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ZZ:少阳兼阳明里实证。
BZ:往来寒热,胸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GY:清热生津。
ZZ:气分热盛证。
BZ:身大汗,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清营汤:犀角、生地黄,元参,麦冬,竹叶心,银花,连翘,黄连,丹参。
GY: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ZZ:热入营分证。
BZ: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GY:泻火解毒ZZ: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BZ: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仙方活命饮:金银花,当归尾,赤芍药,乳香,没药,陈皮,防风,白芷,贝母,天花粉,皂角刺,穿山甲,甘草节。
GY: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ZZ: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BZ:局部红肿锨痛,伴有身热凛寒,脉数有力。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
GY: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ZZ: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经湿热下注证。
BZ:口苦腻浊,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苇茎汤:苇茎,薏苡仁,瓜瓣,桃仁。
GY: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ZZ:热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
BZ:胸痛,咳嗽,吐腥臭痰或吐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数。
清胃散:黄连,升麻,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
GY:清胃凉血。
ZZ:胃火牙痛。
BZ: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GY: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ZZ:热毒痢疾。
BZ: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
清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GY:养阴透热。
ZZ: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BZ: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理中丸:干姜,人参,白术,甘草。
GY: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ZZ: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
BZ: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小建中汤:胶饴,芍药,桂枝,甘草,大枣,生姜。
GY: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ZZ: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BZ:虚劳里急证BZ:腹痛喜按喜温,或心悸,或发热,而见面色无华,舌淡。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GY:回阳救逆。
ZZ:心肾阳衰寒厥证。
BZ:四肢厥冷,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舌淡脉微。
当归四逆汤:当归,芍药,桂枝,细辛,通草,甘草,大枣。
GY: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ZZ:血虚寒厥证。
BZ: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脉细欲绝。
阳和汤:熟地,鹿角胶,肉桂,姜炭,白芥子,麻黄,甘草。
GY: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ZZ:阴疽。
BZ: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脾胃气虚证。
BZ:面多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
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白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GY: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ZZ:脾虚湿盛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