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适应莱芜市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需要,根据国家、山东省和莱芜市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政策,特编制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指导莱芜市城市绿地建设的法律性文件,规划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切相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1 、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
从维持规划范围内区域生态平衡的功能要求出发,确立市域大环境概念,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绿化格局。
2 、与城市的职能特性相结合。
使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定位与城市功能组团的建设相呼应,与城市产业结构布局相配合。
3 、因地制宜、发挥特色。
整体协调、统筹兼顾城市各发展片区,探索适合以工业生产为主的两中心、多组团的中小山水城市的生态绿地体系。
第4条规划原则1、持续原则:从城市的发展需求出发,科学制定分期规划,兼顾规划的超前性和弹性,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人本原则:从市民的实际生活、健康、审美等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城市特点的绿地体系,真正服务于民。
3、多元原则:完善城市绿地类型,形成科学合理的绿地体系,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绿量原则:生态优先、绿地优先,追求城市与自然共荣,挖掘潜力,增加城市绿量,为城市发展提供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保障。
5、特色原则:尊重城市结构,强化“一城、两区、多组团”的城市形态,挖掘区域文化特征,形成具有特色及文化内涵的城市绿地体系。
第5条规划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将“鲁中山水园林城市”和“绿色钢城”作为城市长期发展的目标,把莱芜市逐步建设成为:山水优美、城乡一体、生态环境良好、各种绿化衔接合理,各项绿地指标一流、居民生活品质高尚的城市。
2、近期目标:搭建城市绿地宏观布局构架,完善城市绿地类型。
基本完成莱城的防护绿地体系和钢城的游憩、防护绿地体系建设;生产绿地初步形成规模,具有科学合理的苗木生产和定向育苗计划,逐步满足城市绿化建设用苗;加强城市外围绿色空间的生态绿地建设,全市宜林荒山全部实现绿化,平原实现高标准农田林网化,各项绿化指标达到省内一流水平,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
3、远期目标:处于国家级园林城市先进行列,达到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各项园林绿化指标先进,城市绿地体系完善,市民的生活及工作环境舒适、优美、健康、方便,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生态环境良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宜人的山水园林城市。
第二章规划依据、范围和期限第6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6、《城市绿化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00 号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9、《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10、《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 号11、《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 号1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2002.9.1. 实施)13、《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2 号(2002.11.1. 实施)14、《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0]192 号15、《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0]106 号1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 号17、山东省人民政府文件《贯彻国发[2001] 20 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鲁政发[2001]67 号文件18、山东省建设厅文件《关于印发“山东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鲁建发[2002]25 号19、《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20、《莱芜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2020 )21、《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暨重点景区开发建设规划》22、《莱芜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及林业发展规划》(2001-2010 )23、其它相关法规、规范第7条规划期限1 、近期:2004 年—— 2010 年2 、远期:2011 年—— 2020 年第8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从空间上分为三个层次:1、市域——即全市行政辖区范围,规划总面积:2246.21 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指城区周边地区,即城市大外环以外200 米范围内的用地,总面积约375 平方公里。
3、城区——即莱城主中心和钢城副中心,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81 平方公里。
第9条人口规模1 、近期(2010 年):45 万人。
其中,莱城31 万人,钢城14 万人。
2 、远期(2020 年):65 万人。
其中,莱城45 万人,钢城20 万人。
第10条规划指标表1 莱芜市绿地规划指标一览表注:1 、计算参数来自于《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其中2010 年城市人口规模45 万人;2020 年城市人口规模65 万人。
2 、人均公园绿地指标包括人均0.5m 2 的小区游园面积。
3 、生产绿地位于城市建设用地外,不参加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第三章市域绿地规划结构与规划内容第一节市域绿地规划结构第11条市域绿地结构规划形成:“三区、四带、多点” 的青山相拥,绿水相依,以绿为体,以水为魂的山水共生的绿地结构。
“三区”——北部、东部、南部山区的自然基质, 包括山区绿化、农田等。
“四带”——由牟汶河、嬴汶河、方下河、辛庄河及其支流的滨河绿带构成。
“多点”——有众多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地、游览区、市郊公园、文物保护控制区域、城市公园等共同构成。
第二节市域绿地规划内容第12条市域绿地规划原则1、市域绿地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进行,保证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2、市域绿地的结构布局要因地制宜,绿地的定位布局要与城镇体系、产业发展结构以及城市的功能组团相结合,各类绿地之间相互联系渗透,并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特点,形成合理的、特色鲜明的绿色空间网络结构。
3、在城乡一体化大园林框架下,统筹考虑和布局市域绿地体系,重视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作用,以城区为“核”,覆盖整个市域,通过城市绿化带动市域绿化建设。
4、提倡多部门、多单位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途径,保证市域绿地规划内容得以实现。
第13条市域绿地构成1、至2010 年占整个城市面积40.9% 的林业用地、农业用地(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业地区、蔬菜基地)共同构成市域绿地的基础和主体。
2、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大型水库、文物古迹控制保护区域等构成对城市整体生态、休闲环境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实体。
3、东、北、南三面山体与河流构成城市的绿化大背景和山水园林城市的基本构架。
第14条市域林业绿地规划要求以现有四大林业区划为基础,主要规划布置于北、东、南部山地,以及沿河道、公路、铁路、高压线和平原农田林网,包括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两大体系。
确定的主要林业树种如下:(1 )、用材林——抗性强、材质好、速生丰产。
如:杨、柳、榆、刺槐等。
(2 )、防护林——适应性强、耐干瘠,根系发达、枝叶茂盛。
如:松、柏、麻栎、国槐、榆、刺槐、火炬、黄栌、荆条、酸枣等。
(3 )、经济林——产量高、结果早、品质好、抗病虫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桃、杏、苹果、葡萄、柿、板栗、山楂、梨、海棠果、枣、核桃等。
第15条市域农业绿地规划要求农业用地分布于中西部平原(包括口镇、寨里、羊里、杨庄、方下、牛泉六镇);东北部盆地(包括苗山镇、和庄乡)以及东南部的山前平原区。
规划以城市西部作为全市重要的农业基地,结合东南部的山前平原区和东北部的盆地,形成耕地区域;以中、西部的方下、牛泉作为蔬菜基地,耕地和蔬菜基地构成全市的农业用地,满足城市对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基本需求。
农业用地应逐渐完成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高效农业的过渡,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实现农业专业化和产业化。
第16条市域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求(1 )、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以适应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
(2 )、严格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它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3 )、各级保护区应严格遵守保护规定,严格控制开挖山体,在建设施工和旅游活动中应特别保护景区内原有的自然风貌,避免破坏性开发和任何破坏环境的建设活动。
(4 )、风景区内旅游整体环境的保护和美化一方面有赖于对景区内林木资源的整体保护,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来保证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这些措施,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17条市域水源保护地规划要求在大冶水库、雪野水库、乔店水库、杨家横水库、玉龙湖等以及近郊的青杨行水库周围,划定500 米宽的一级保护区和2000 米宽的二级保护区,在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二级保护区内,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任何建设项目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18条市域河流防护绿地规划要求在牟汶河、嬴汶河、辛庄河、嘶马河、里辛河河道两侧各划定50-100 米宽的河流保护区,保护区内建设以林木为主体的防护林带,严禁破坏性建设活动。
第19条市域其它山体规划要求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它毁林行为。
加强对山体林木的抚育和管理,保护原有的动植物资源及动物的繁衍生息环境。
第四章城市规划区绿地规划结构与规划内容第一节城市规划区绿地规划结构第20条城市规划区绿地结构规划形成“ 一水一廊、绿环围绕”的城市规划区绿地结构。
“一水” ——指联系钢城和莱城的牟汶河,沿岸布置50-100 米的绿带,构成滨水生态廊道。
“一廊” ——指位于莱城和钢城之间的自然山地丘陵地带,形成带状城镇密集区中的分隔带和生态廊道。
包括:①、莱城东南结合丘陵岗地以及采空区布置的大面积的生态绿地;②、沿205 国道、803 省道、磁莱铁路等形成的景观走廊;③、向东北、西南与外围山体绿地连接形成的生态绿地。
“绿环围绕” ——指围绕莱城和钢城建设建设外围的绿环,由大面积的市郊公园、防护绿地、农田及绿色产业等构成。
第二节城市规划区绿地规划内容第21条城市规划区绿地规划对策1. 利用山水构架大力发展近郊防护林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
2. 全面展开荒山绿化、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绿山亮水”,使山水资源充分发挥生态和景观效益。
3. 利用具有游览娱乐条件的区域开辟大型市郊综合公园,成为城市公园绿地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