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

《经济学常识》考点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1、劳动二重性理论★★①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②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③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④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抽象劳动2、劳动二重性意义这一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商品、货币理论(1).商品理论①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劳动产品。

②两个基本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③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④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⑤(两种劳动:劳动可以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无需经过专门训练与学习,每个人都能从事的劳动成为简单劳动;必须经过专门训练与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才能从事的劳动成为复杂劳动。

)在同样的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两种劳动的启示:①对个人而言要提高职业技能,可增加收入;②对国家而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智造)转变。

③对企业而言: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货币理论①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②产生: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自发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④形式:货币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价值规律理论①地位: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②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③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

④作用:第一,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这一方面有利于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调节具有局限性,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客观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也容易形成技术垄断,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实现优胜劣汰。

(这一方面会使社会资源从效益差的企业转入效益好的企业,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也会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5、理解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⑴马克思认为他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⑵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回答了古典学派没有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⑶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Eg1.(2010年高考试卷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低碳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往往会高于同类非低碳商品,但最终其价格会下降。

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知识,阐释低碳商品价格下降的必然性。

(9分)Eg2.(2011年高考试卷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徘徊在4.0—4.3%之间。

在经济意义上,失业人口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运用劳动二重性的知识予以说明。

(8分)Eg3.(2014年高考试卷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机器人换人”后,有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机器人创造的,请运用《经济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反驳这种观点。

(8分)考点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1、剩余价值的生产(1)2个时间一——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①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②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的实质)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2)2个方法一一一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对企业的启示:要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等手段获得更高的价值追求。

2、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循环的含义及其2个条件(1)产业资本在它的运动过程中,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

从而实现价值增值含义: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从它的某一种形式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价值增殖,再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

(2)资本周转的含义及其4个影响因素①含义: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资本周转。

②影响因素:生产周期的长短、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生产资本构成。

③意义: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

(3)由(1)(2)得到对企业的启示:★★①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水平,进行科学管理,缩短生产周期,加快资本周转,以获得更多的价值追求②遵循价值规律,立足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③优化资本构成,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配,使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存在,时间上相继转化,以顺利进行资本循环,加快资本周转获得更多的价值追求3、剩余价值的分割---2个领域①商业领域: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分割(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未必全部归所在企业的资本家所有)②农业领域: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地主)之间分割4、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3个揭示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⑵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点三: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1、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2016天津高考)(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2016天津高考)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有两个表现: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它们的激化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危机阶段一萧条阶段——复苏阶段一高涨阶段。

经济危机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2、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3、★★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知识,谈谈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经济意义?①在同样的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

/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根据市场传递的供求信息合理调节生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和管理的进步,提高市场的占有率Eg1.(2016年天津高考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4)有人认为,中资企业大规模海外并购能够解决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运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此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8分)考点四:凯恩斯革命1、凯恩斯革命的内容①病因——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减产停产、乃至倒闭破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

②药方——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摆脱危机。

2、凯恩斯革命的影响(③④是评价凯恩斯革命)①开创性: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②必然性:凯恩斯理论是经济大危机的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③积极性: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危机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凯恩斯提出的各种反危机主张,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消极性: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凯恩斯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因此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3、凯恩斯革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内需,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4、三大心理规律对中国的启示?★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心理规律的启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心理规律表明收入越高者消费率越小,所以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高总体消费水平★②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心理规律的启示:投资信心不足所以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消费增长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③流动偏好心理规律的启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Eg1. (2013年高考试卷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