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练习题专题一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18世纪中后期,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A.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B.殖民战争的爆发C.“圈地运动”的加速D.大批失去土地的劳动者的出现2.为了增加国家财富,重商主义者主张()。
A.富国裕民B.民穷国富C.国穷民富D.民穷国穷3.在重商主义者看来,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是()。
A.谷物B.布匹C.牲畜D.金银4.斯密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一观点()。
A.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B.正确地揭示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C.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D.掩盖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5.斯密所主张的经济学目标是()。
A.富国裕民B.民穷国富C.扩大出口D.经济自由6.李嘉图认为,增加资本积累的必要条件是()。
A.降低工人工资B.发展对外贸易C.实现财富增长D.降低劳动力价值7.下列关于工资的说法中,符合李嘉图观点的是()。
①工资是由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②工资高低与利润率成正比③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④相对工资从量的方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李嘉图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以及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以降低本国生产的食物等必需品的价值,可以()。
A.提高本国劳动力的价值B.带来农业、商业和制造业的繁荣C.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D.降低个人购买的各种必需品的价格9.李嘉图认为,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
当每个人都可随意使用资本的时候,他自然会寻找那种最有利的行业。
商品价格的波动,使资本恰好按照必要的数量而不致过多地分配到某种商品的生产上。
这一观点主要阐明了市场能够()。
A.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B.调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C.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D.使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0.近年来,我国商品出口结构出现了由纺织、服装、鞋帽等低附加值的产品和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为主,到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总额比重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2006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2%。
同期,纺织、家电、玩具、鞋等传统商品的出口增速呈现回落趋势。
钢坯、未锻轧铝、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量同比分别下降35.6%、20%和10.7%。
材料表明()。
A.我国已完全改变以低附加值产品和“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为主的局面B.我国出口的主力已经转变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C.我国纺织、家电、玩具、鞋等传统商品的比较成本优势已经丧失D.我国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有大幅度增长11.在经济管理和企业深化改革进程中,常常听到这样一些说法:“抓住无形的手,逐步朝前走”,“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
这些说法形象地说明()。
A.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就是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二者紧密结合起来C.计划与市场是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二者相互制约,形成互补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的长处专题二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与斯密、李嘉图等人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
A.人与人关系下的财富生产、分配与消费B.社会关系所掩盖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C.社会生产过程中物与物之间的关系D.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所采取的科学方法是()。
①坚持唯物辩证法②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③由普遍到特殊,再由特殊到普遍④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认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表明()。
A.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B.商品二因素决定劳动二重性C.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互相决定D.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毫无关系4.下列关于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的两种劳动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的两次劳动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商品的二因素5.由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则某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如果提高,由此出现的结果是。
()A.正比该部门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加B.反比该部门所有的生产者盈利减少C.反比该部门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D.无关该部门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6.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二者之间关系的内容包括()。
①使用价值决定价值的大小②使用价值的存在是价值存在的前提③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④二者是同一对立统一体的两个侧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价值规律是存在并发挥作用于社会的基本规律。
()A.商品经济B.产品交换经济C.资本主义经济D.自然经济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这里的“等价交换”()。
A.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B.是指每次交换都是等价的C.是指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D.只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理论要求9.资本家组织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
A.进行劳动力商品的买卖B.满足社会需求C.促进生产力发展D.获得剩余价值10.某纺织厂有工人100名,每人每天平均织布100米,每米布市价10元(假设价格与价值相符)。
若该厂领先于其他织布厂,将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该厂的日产量、每米布单价、价值总量应是()。
A.10000米20元200000元B.20000米10元200000元C.20000米5元100000元D.10000米10元100000元11.某资本主义工厂,每个工人一天劳动力价值为40元,每人一天劳动8小时,平均生产两双鞋,每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160元,每双鞋的售价为240元,该厂工人一天劳动时间的两部分是()。
A.必要劳动时间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B.必要劳动时间3小时,剩余劳动时间5小时C.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4小时D.必要劳动时间5小时,剩余劳动时间3小时12.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工资的实质是()。
A.生产或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B.资本家利润的一部分C.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D.工人自己劳动成果的全部回报1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生产商品中()。
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C.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D.耗费的流动资本的增加额14.所谓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从它的某一种形式出发,依次经过、和三个阶段,实现价值增殖,再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C.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商品资本D.购买、生产、销售15.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C.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16.产业资本循环中属于流通领域阶段的是()。
A.购买阶段和生产阶段B.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C.销售阶段和消费阶段D.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17.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随着对它的消费()。
A.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B.其使用价值和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C.只能再生产出和自身价值相等的价值D.能生产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18.能够直接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是()。
A.资本家的全部资本B.生产资料C.机器、厂房、设备D.雇佣工人的劳动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这句话揭示了()。
A.经济危机的情景B.经济危机的特征C.经济危机的实质D.经济危机的根源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化大生产必然导致的人类社会基本矛盾B.商品经济社会必然存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C.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D.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的周期性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其原因是()。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②各国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③经济危机出现了“滞胀”现象④经济危机周期缩短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专题三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在1929年经济危机中,首先受到冲击的是()。
A.金融业B.工业C.商业D.农业2.罗斯福上台后,全面整顿金融业的措施是()。
A.取消联邦储备保险公司B.放弃金本位制C.实行美元升值D.遏制通货膨胀3.罗斯福上台后,恢复和稳定农业的措施是()。
A.扩大农产品产量B.政府贷款帮助储存余粮C.降低农产品价格D.政府帮助销售储存余粮4.下列关于《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②鼓励企业在复兴过程中进行更大的合作③调节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④为企业复兴创造了条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各项公共工程建设。
其直接目的在于()。
A.进行社会救济B.解决就业问题C.加强基础建设D.刺激经济恢复6.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本质上一致的地方是()。
A.依据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生产关系的调整B.国家政权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奉行更加灵活自由的经济政策D.采取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7.现实生活中的上述现象,被凯恩斯称为()。
A.边际消费倾向递减B.资本边际效率递减C.总需求决定总收入规律D.资本流动偏好规律8.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固有矛盾B.心理规律C.政府错误决策D.市场盲目性9.1936年,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机发生。
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A.罗斯福新政B.新经济政策C.明治维新D.改革开放10.新自由主义认为,最有效率的是()。
A.公有制B.私有制C.市场自由化D.政府作用最大化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被称为()。
A.混合市场经济B.计划指导型经济C.社会市场经济D.政府主导型经济12.下列关于“滞胀”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指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B.它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遇到了极大的挑战C.它促进了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起D.它说明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政策的无效专题四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