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碰撞与交融——从宏观角度理解、驾驭人教版《历史·必修1》广州市东圃中学朱家鼎内容提要: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九个专题讲述了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的演变及伴随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核心就是国家或地方管理体制的创立和完善过程,而贯穿这一核心的是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碰撞和交融。
根据这一理念,本文对九个专题作了简要的分析梳理,以祈帮助教师从宏观角度理解、整合、驾驭新教材,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提高教学质量,并希望有一个新的思路深入对新教材的研究。
关键词:《历史〃必修1》东西方文明专题内容分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进入教学实际,广大教师对新教材教学的研究日趋广泛。
多方面的探索,多思路的交织,有困难和困惑,又有开拓和创新。
就人教版《历史·必修1》而言,当前许多的探索,主要着眼于对教材进行不同角度、不同线索或不同方式的整合,以求理顺教材中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
教师们的良苦用心,应当肯定。
但新教材的编写体系是专题式的,与过去编年式的完全不同,所以教师更应该以宏观的角度,高屋建瓴地理解、把握教材的核心思想或前后贯通的线索,理解编写者的真实意图,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驾驭教材,活用教材,而不被教材所束缚。
因为,新教材本身就给教师的创新探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人教版《历史·必修1》,其九个专题是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的演变及伴随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它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同时正确地认识历史上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
但在对教材的整合过程中,许多教师感到无论如何整合,九个专题中的某些专题总是游离于外,难于整合,造成教学的困惑。
若教师能跳出“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一教材的显性框框,从更高层次审视教材,则可发现:政治制度的演变、生产关系的调整,说到底是一种国家或地方的管理制度的变化,管理制度的不断趋于完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这是“必修1”的核心思想,而贯穿这一核心思想的,则是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碰撞和交融。
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形成东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并且各自都促进了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东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发生碰撞、冲突;在冲突中又互相吸取各自的长处,产生交融,使世界在不断走向一体化的情况下,出现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从这一角度感悟教材,我们在教学中就有了主心骨,有了方向,就能较好地解决新课标知识与能力集中、古今中外历史贯通、知识点规模有所扩大等教学的难题,从而轻松把握教材,明确指导学生,真正体会新课标的丰厚内涵。
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线是从分封制、宗法制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核心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以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组织,是区别国家与氏族部落的一大标志,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成果。
夏商周时期,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依然有浓重的血缘组织色彩。
秦的统一,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其皇帝制度源于王位世袭制,专制制度源于宗法制,但均极度强化;同时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建立中央管理地方的体制;此时,皇室家族与国家合为一体,皇室家族成为国家的象征,统一的标志,这是历史的进步。
从汉到元,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发展、完善的时期,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到达顶峰。
其实,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调整,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国家、地方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调整。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是在东方农耕文明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上层建筑,它以儒释道文化为依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人口繁衍、民族众多,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经济,极需强有力的政权形式,保障其基本的生存、生活,维持其最基本的再生产能力;而统治者也需要强有力的政权协调阶级、民族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以保证统治基础的稳固。
为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当时政治家的政治智慧,促进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成长进步。
二、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线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兴衰和罗马法,核心是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罗马,被近现代西方视为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其原因在于今天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大部分源于古希腊、罗马。
人类早期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古希腊、罗马文明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其发轫和兴盛以海洋为依托,形成其“海洋文明”。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使古希腊形成以“小国寡民”为特征的城邦国家。
为了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古希腊实行民主制政体,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以对内保持独立,对外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
古罗马则凭借其强大的罗马军团,不断征战扩张;为维护其庞大的罗马帝国,帝国皇帝强调法律的制定。
“海洋文明”的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法制政治都与对外扩张有关。
其民主制度和法制的理念,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被资产阶级作为对抗封建黑暗的新的思想武器,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构建资本主义制度理想的重要理论依据。
将第一、六两个单元进行整合教学时,容易使学生自然地将西方“民主”与中国“专制”进行比较。
必须要使学生清楚认识,在古代世界各部分还处在隔绝状态下,其政治制度是难以比较的。
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多元性的,特定的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物质基础,造就不同形式的人类文明。
所以,东西方的古代政治制度,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古代西方的民主、法制创造了古希腊罗马的辉煌,古代中国的专制、集权同样创造了中华文明的璀灿,它们都是各自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物,都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与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凝结了民族情感的认同,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与精神,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为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
三、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主线是欧美主要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核心是资产阶级代议制。
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代议制最根本的就是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并以此限制、制约君主或总统的行政权力,以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
15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的生产关系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他们从古希腊罗马的思想遗产中,寻找思想武器,提出“契约国家”、“三权分立”等思想理论,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源于古希腊罗马民主、法制思想,它否定了专制主义,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而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其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中,也随时调整其生产关系,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资本主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罗斯福新政,其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生产力的持续不断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现在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社会制度之一。
四、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主线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核心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9世纪中,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广,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而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尖锐激化,独立的工人运动兴起。
工人阶级希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为了给工人运动以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经过艰苦思考和实践,提出科学共产主义。
其理论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它指出人类社会的最理想境界是建立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
作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建立无产阶级掌权的民主国家。
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人类总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中前进。
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促使人类新的思考与探索,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是一种探索。
用暴力摧毁资本主义制度,代之以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反思中提出的新的国家管理模式。
它是资本主义时代思想发展的产物。
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既是其在俄国和中国的光辉的实践,也是俄国、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在发展中还要不断完善。
要理解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些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主线是近代列强发动的四次武装侵华及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核心是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明中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中国社会缓慢地向资本主义推进。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又压抑着这种生产力的进步。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把世界联为一个整体,列强的武装侵略,使封建制度下中国改变了原来平静,独立的发展轨迹,列强要变中国为殖民地,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极度抗拒资本主义,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而英勇抗争。
东西方文明发生激烈的碰撞、冲突,落后的封建制度战胜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人民的抗争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中国各阶级、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开始进行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的探索。
这些探索是以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为目标渐次推进的。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结果,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努力的结果,它既反映了民族精神的认同,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走向复兴的转折点,认同一个中国,一个中华民族是国共两党能够合作的基本点;也反映了民主资本主义与极权资本主义的冲突,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的合作。
六、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主线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核心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完成的。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临着反帝反封的双重革命任务。
国土沦丧,主权破坏,民族衰落,使当时中国各阶级、各阶层都开始认识到要振兴中华,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从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从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到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无不反映了东西方文明在碰撞、冲突之后,开始交融。
中国要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学习日本、学习英美,但最终都失败了,没有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