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和世界上其他种类一样,人类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性格。

从大方面来讲,不同的民族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个性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文化的角色。

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有个性才有魅力和存在的价值。

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源流和文化传统。

这就注定了他们发展的异途。

所以,要想了解一个民族之文化和由此衍生的制度、审美价值等观念的内在,就必然涉及到对文化的梳理和辨别。

然而文化又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所以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加以定义,这样有利于阐述。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首先,从地理环境方面,之所以把这一方面作为一个重要部分,那是因为,我一直觉得,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的环境所赋予他的种种特点和个性。

同样,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也必然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的塑造起到一定的作用。

西方各个国家的领土普遍都不是很大,并且紧紧相依,四周又有许多的海域。

国土面积不大,意味着他们的能源就会缺乏。

当能源处在危机状态的时候,就会向外扩张。

所以,早期的西方人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劳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的能源渐渐变少,影响到了自身的发展。

所以历史的各式各样的侵略战争,都或多或少带有能源上的经济因素,当然政治野心也是不得不说的一个因素。

正是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他们的资源状况,决定他们的民族的性格都具有外放的特点。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就显得内向许多。

这也和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中国可以说是地大物博。

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能自给自足,不需要向外国掠夺。

整体来说,中国对外的扩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只能算是沧海一粟。

这样的地理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闭关锁国,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据历史的记载,清代的一些官员还不知中国的外面还有更大的世界,甚至闹了笑话:“说的是一位官员对于英国来访的使者,不愿下跪,解释说外国人的膝盖是不会弯曲的”还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等等。

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当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含蓄。

这种特点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审美和文化方面。

例如,在审美上,女性的行为上讲究“笑不露齿”的含蓄美,文学艺术上,也讲究含蓄美。

这和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的差异,让中西方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个性。

具体在个体上,也是一样,通过历史可以发现,西方的传统注重个人而不太注重大家,而中国正好颠倒。

中国强调个体应该服从集体,应该把自己融入集体当中,不要张扬自己,要处处体现集体的意志和作风。

以大局为重,为了大局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甚至是个体的尊严。

当然这里说的都是相对而言,只不过中西方各自突出自己的特点。

这好比说,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运用,只不过是以哪一个为中心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讲,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于不同民族的性格的塑造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可以说,东西方民族的不同的特点应该以不同的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前提来进行考虑。

首先,在物质层面,中国的几千年的农业经济,使得中国在农业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西方在过去的物质生活也是以农业为主,只不过中西方的气候不同,所适合种植的东西也有所不同,但他们发展的内涵是差不多的,没有质的区别。

在物质层面,西方与中国出现质的不同应该表现在产业革命以后,那时的西方已经在工业上有了质的飞跃,而中国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索求。

我们来对比一下就明白了。

我们用的是油灯,而西洋却用电灯;我们的交通上只有很笨的骡车,而西洋人用火车飞艇。

可以说,中国与西方在过去,在物质层面是没有多少的不同,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呈现出来的穿着打扮也有所不同,住的方面也一样呈现出文化特色和地理特点。

直到产业革命以后,这一切才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社会生活方面讲,西方的宗教信仰非常重要。

过去,还一度对整个西方起到垄断作用,教会的势力的强大已达到主宰国家运行的程度。

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也相当深远,在文艺复兴以后,它们的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对近现当代的西方的发展可以说都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社会的一切包括国家制度都在以家庭为核心的思想中蔓延开来,家和国是同层关系,国的制度与家的制度没有多大的区别,从这个角度讲,皇帝就是一家之主,只不过这“家”的范围比较大罢了。

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一种早熟文化,就像是小孩老成化,活像一个小老头。

而这一位小老头却屹立东方几千年,原因是什么呢?中国文化围绕着周孔教化转动。

至于法家,中国除了秦朝统一时,采用了李斯的法家思想为其突出之外,其他朝代都很少见到,因为秦朝短暂的历史,不能不归咎于法家的严厉,历代王朝对此都有见识,并以此为鉴。

到了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到弘扬发展,并奠定了儒家在中国的地位。

而儒家又凭借什么来巩固,那就是以伦理来组织社会,以道德代替宗教,以礼俗代替法律的一种思想。

这一思想,通过一个家庭套一个家庭组成一个大的家庭—国家,通过礼乐的熏陶,使得整个秩序能够强化和巩固,从此一直延续下去。

要不是西方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这一套运行机制还会维持整个中国的运转,就算过几千年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总之,中国文化由于早熟,过于向内发展,而忽略了对外的探求,这就是跨越发展阶段的结果。

相对于中国文化来说,西方文化所呈现出来的则是不同的色彩。

如果说中国文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向内探求的活力,那么,西方则表现为一种向外扩张的张力,无论是他们的科学还是民主。

如果说中国文化精神的倾向对象更多的是人的话,那么,西方更多的关注的是物,也正是因为关注物,并且把人和物分别开来,所以不讲究天人合一。

人要想方法认识客观事物,正是基于这种精神,才逐步出现了科学精神。

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同亲兄弟一般,当然就不会用心去进行研究了,从而也就没有科学精神的产生,早期中国的科学发明,只是基于实用的目的,并没有把所发现的东西,提炼成知识,做系统的研究。

这也是中国本有的发明变成了别人利用后发展的工具的原因。

而西方文化的另一核心“民主精神”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向后延续呢?其实中国并
不是没有民主,例如,孟子就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是中国的民主没有西方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

民主精神可以有五种表现,那就是承认别人、平等、讲理、取决多数、尊重个人自由,而中国的民主只体现了前面的三种,没有后面两种。

而后面两种就是西方民主胜于我们的点。

中西方为何会如此不同呢?西洋的政治和法律,在古代就慢慢奠定下了基础。

其次--基督教,在教会当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属于团体;破除家长和家族之间的间隔。

最后则经过后期的自由,培养出近代国家。

在近代国家稳定进步的过程当中,更发展了他们的政治和法律。

但更偏向于家族生活。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与西方发展方向的差异,也就明白了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总而言之,中国与西方在许多方面的不同,并不是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中国和西方是属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而是属于不同的发展方向,就好比是一棵树上的两个分支。

通过这样考虑,我们应该能够认清各自的文化优势和不足。

由此来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
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竞争、合作的世界,我们应该善于从西方那里学习他们“科学”和“民主”的精神来丰富自己。

我想这才是应该有的文化态度。

15商务英语1班李健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