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准解析】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1月调研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1月调研历史试题


不同在于达成目的的手段。B 正确。两人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A 错误;两人都反对君主专
制,对待自由态度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获得自由的途径,C 错误;二者都主张民主权利,D 项
错误。
5. 1838 年 5 月,“伦敦工人协会”公布的“人民宪章”,提出年满 21 岁男子均有选举权、每年
改选一次国会、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议员领取薪金等 6 点要求,掀起了声势浩
日照一中 2018 级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他在西方哲学史
上第一次提出了“如何使我们的有死亡的生命具有不朽价值”的哲学命题。他的哲学探索
A. 为科学产生奠定理论基础
B. 充满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
C. 批判当时雅典的公民政治
有所增加。”作者意在说明
A. 电影业促进了殖民地文明不断进步
B. 殖民统治有利于商业文化发展
C. 列强借助文化影响力进行经济扩张
D. 商业文化带来了殖民地的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电影和商业文化都是文化影响力,欧美殖民者一边建立殖民统治,
一边进行文化渗透,并带来商业利益,即列强借助文化影响力进行经济扩张据,故选 C;好莱 坞电影所到之处是与殖民权威的建立同步的,A 项是对材料错误理解,排除;商业文化在靠殖 民地政策下进行文化侵略,促进商业文化发展,但不是作者的本意,排除 B;商业文化给殖民 地带来了文化繁荣,不是作者的本意,排除 D。 11. 20 世纪俄国的一段资料这样记载: “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 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 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
家庭和自由都得以保护。C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律的规定,未涉及折中调和的审判原则,A
错误;一项内容不能概括整个罗马法重视民事纠纷,B 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权力制衡的原
则,D 错误。故选 C。
3. 法国史学家阿尔德伯特等人认为,16 世纪大量黄金白银流入西班牙,“与葡萄牙相比,西 班牙更有利于在 17 世纪成为经济中心”,然而它错过了机会,西班牙的黄金被投到欧洲其他
权。这表明罗马法
A. 坚持折中调和的审判原则
B. 侧重民事纠纷的调解
C. 关注权利主体的利益平衡
D. 遵循权力制衡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遗嘱人必须在给近亲属留足遗产后,才能根据自己意愿处分剩余财产,以保
护家庭其他成员的法定继承权”表明罗马法即保护家庭成员的权力又保护了遗嘱人的自由,
C. 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D. 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答案】A
-3-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摧毁了以人为宇宙中心的宇宙观”,结合所学,达尔文进化论否定了基督教神 学的创世说,故选 A;B 是启蒙运动,排除;牛顿力学体系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排除 C;启蒙运动发生在 17-18 世纪,而与材料“19 世纪”不符,排除 D。 8.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答案】A 【解析】
上表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其中,19 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 A. 工业家、社会主义 B. 理性、危机 C. 进化论、浪漫主义 D. 垄断、罢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 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工业 资产阶级兴起,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故 A 项符合题意;17、 18 世纪,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兴起,故 B 项排除;浪漫主义兴起于 18 世纪后期,故 C 项排除;垄断出现于 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 D 项排除。 【点睛】“19 世纪中期”是关键时间信息。 9. 早期殖民垄断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于 1874 年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 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形成。下列关于两种类型“垄断”的表述正确 的是( ) A. 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B. 实质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 都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 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
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作
者旨在说明
A. 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
B. 美元进一步强化了其国际货币地位
C. 美国利用黄金实现经济独裁
D. 美国依靠经济优势垄断国际贸易
D. 使他成为百科全书式人物
【答案】B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如何使我们
的有死亡的生命具有不朽价值”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故 B 正确;这些 哲学探索和科学产生没有直接关系,故 A 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对雅典公民政治的批判,故 C 错误;材料只涉及哲学领域,不足以说明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人物,故 D 错误。 2. 罗马遗嘱继承法规定,遗嘱人可以自由安排他所控制的家族财产,后来又规定遗嘱人必须 在给近亲属留足遗产后,才能根据自己意愿处分剩余财产,以保护家庭其他成员的法定继承
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的局面,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 D。故选 C。
7. 达尔文的革命是 19 世纪科学中的主要革命。它摧毁了以人为宇宙中心的宇宙观,而且“在
人的思想中引起了一场比自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得以再生以来任何其他科学的进步更伟大的
变化”。这主要是因为达尔文
A. 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创世说
B. 启迪人们用理性来观察社会
【答案】B
【解析】
根据“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
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看出,作者旨在说明美元进一步强化了国际货币地位,B 正确;材
料强调强化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A 表述错误;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国际
贸易,排除 D。
13.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的“时代情绪”,可以用许多学者的论文标题来表达,如《在帝国主
他们把自己的要求以《人民宪章》的形式发表。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称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
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但运动最后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从反面
反映了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的迫切要求。D 正确;1832 年议会改革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参与
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这说明
A. 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处境有了较大改善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保国家税收为

C. 新经济政策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 赫鲁晓夫试图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 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知,农民可以 全权处理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原料和饲料。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中粮食税
-5-
的内容,农民可以全权处理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原料和饲料明显是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故选 C;农奴制改革是在 1861 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已
经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 B;赫鲁晓夫改革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也与题意时间不符,
排除 D。
12.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的作者谭智元认为,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
政权的需要,A 排除;宪章运动是英国的工人运动,B 排除;此时马克思主义尚未诞生,C 排
除。故选 D。
6. 1875 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1958 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
体制的变化
A.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地方,促进了英国、法国、荷兰工业的发展,西北欧成为经济中心。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较为
合理的是
-1-
A. 商业革命延缓了西班牙的发展历程
B. 殖民掠夺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社会转

C. 封建制度阻滞了西班牙的社会迸步
D. 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认为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使大量金银流入欧洲,推动了
【解析】
【详解】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利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政府
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康德在卢梭的“人生而
自由”的基础上,有提出了思想的自由: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
思考,理性判断。再结合材料所给出的信息,可见,关于获得自由平等是两人的共同主张,
西北欧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B 项正确;商业革命使贸易中心向西欧转移,
而影响西班牙发展的是大量金银并未转化为商业资本,排除 A 项;题干并未强调封建制度阻
碍了西班牙的社会进步,排除 C 项;西班牙并未成为经济中心,不存在转移一说,排除 D 项。
故选 B。
4.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
-2-
大的宪章运动。这说明
A. 1832 年议会改革流于形式
B. 法国革命激发人民斗争热情
C. 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深远
D. 英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章运动的目的是,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
国家的管理。“普选权问题是饭碗问题”,工人阶级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