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文章结构严谨,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说明“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作为文章的总起。
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用拟人的手法介绍风、水、动物。
在第二自然段侧重对比的写法,把微风与狂风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写得细腻、生动。
第三自然段运用了顶针句式。
第四自然段则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充分展示声音的魅力。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美读中走进大自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1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认识7个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注意读准“柔、敲、湃”这三个字以及多音字“呢”的字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让学生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说说你有些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思路】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
本课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入境、想像、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让大自然带领学生聆听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空间距离,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之中,俨然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在情境中感知,体会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美读感悟,放飞想像。
语文应以读为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本文没有生涩难懂的词语,文笔清新流畅,我始终以“大自然中这些声音真是太美妙了”贯穿始终,重点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抓住描写声音的词,边读边思考,大胆的展开想像,(入境想像、乐器感知想像、角色体验想像)有感情地读,配乐读,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读,全班齐读,在读中生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感受风声的美妙,水声的有趣,动物声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课后布置学生课后在大自然找一些新发现,着意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视野,增长知识。
让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爱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
因此根据课程标准,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旨在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学生的想象在美读中飞扬。
大自然里有着许多美妙的声音,学习此课,学生听到了大自然中风,水,动物在大自然中形成的美妙声音,并学习模拟这些声音,学习兴趣浓厚,并通过学生平时生活中对大自然的观察,说,写,模拟出更多更奇妙的自然界中的美妙之声,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浓厚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