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笔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白桑松,上有兄长二人。

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

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

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

雨果于此时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

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

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

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

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二、写作背景法国:这封信写于1861年,当时正是路易波拿巴在位的法兰西第二帝国。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

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

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

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

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

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

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

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

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

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

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

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媾和。

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

后奕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东北和西北共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三、字词(1)字音珐琅(fà láng)脂粉(zhī)惊骇(hài)箱箧(qiè) 野蛮(mán) 瞥见(piē)晨曦(xī) 眼花缭乱(liáo) 朱鹭(lù)(2)词义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体面,气派大。

四、结构层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

第二部分(2-4):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三部分(5-9):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

五、课文分析1、文本是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明确: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强盗行径,是不尊重人类文明的非人道主义行为。

2、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明确:作者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其后,又以比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揭露,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观点。

3、作者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的圆明园的?明确: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

作者用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雪松,宝石,绸缎,神殿,后宫,城楼,神像,异兽,琉璃,珐琅,黄金,脂粉,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等无数华贵的象征,铺就了一张华贵的想象画面,构成他心中的圆明园。

正如他所说“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4、作者认为这座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明确:作者认为,圆明园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是人类劳动的结晶。

此外,这座园林是为世界各国人民而建,是属于人类的。

它当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有同样的历史地位。

5、作者是如何展开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的?明确:作者将英法联军比喻为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并围绕该比喻展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圆明园劫掠的强盗行径。

6、作者在揭示英法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的语言,但是却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

你认为达到该效果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效果,加强了谴责效果。

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英法联军劫掠行径的本质是丑陋的,但是却表现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修辞,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7、思考: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

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并非不爱国。

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

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着想,也是爱国的体现。

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圆明园劫掠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8、作者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经过岁月沉淀的一切,都会变成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人类精神的一部分,没有国界。

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在全球范围内根深蒂固,文化更是没有了国别之分,一切财富都是属于人类的财富。

9、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作者是一个具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和公正立场的人道主义者。

六、拓展延伸《悲惨世界》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

有一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他只得去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处五年徒刑。

在服刑期间,冉·阿让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刑期也从五年加到了十九年。

假释出狱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冉·阿让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

即使同样是做苦工,假释犯得到的报酬也只是别人的一半。

不甘心被人如此欺负的冉·阿让感到十分苦恼。

正在他感到灰心气馁的时候,冉·阿让遇到了米利埃主教。

米利埃主教是个善良、正直、极富同情心的人。

他好心收留冉·阿让,他在自己家里过夜。

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却为了生计偷走了主教的银器,准备潜逃。

途中,又被警察抓住,但关键时刻,善良的米利埃主教声称银器并不是冉·阿让所偷,而是自己送给他的,并且连银烛台也一同赠给了他,就这样使冉·阿让免于再次被捕。

而冉-阿让也被这一位主教的宽厚与爱心所感化,获得了新生的勇气,决心从此去恶从善。

之后,冉·阿让确实改名换姓,化名马德兰,埋头工作,而命运也给了他机会,让他在制造黑玻璃小工艺品上有所发明而起家,经过了十年的辛勤努力,他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办起了企业。

成了大富翁后,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他为滨海蒙特勒依城的穷人花了一百多万,创办托儿所,创设工人救济金,开设免费药房等等。

他的善举让他得到了大家的爱戴,并终于当上了市长。

也是在此期间,冉·阿让认识了妓女芳汀,一位女工。

她有美发皓齿,多情而又幼稚无知的她真心爱着一位大学生并以身相许,失身怀孕,但这个大学生却是个逢场作戏的轻薄儿,对她虚情假意,不久便弃她而去。

芳汀生下了女儿柯赛特后不敢返乡。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泰纳迪埃大妈。

芳汀为了有时间赚钱,把女儿寄养在泰纳迪埃家。

这夫妇俩其实是极其贪婪、庸俗的一对,经营着一家小旅馆,但生意很糟糕。

他们同意收留柯赛特其实也是为了骗一笔钱还债。

小柯赛特慢慢长大,夫妇俩人想尽办法,以各种理由要芳汀寄更多的生活费。

一方面骗芳汀说她的女儿过着怎样幸福的生话,另一方面却随时随地地侮辱、虐待、殴打小柯赛特。

让她小小年纪就要干杂事,打扫房间、院子、街道,洗杯盘碗盏,甚至搬运重东西。

总之,可怜的柯赛特在那里受着非人的待遇。

芳汀在把女儿托付给泰纳迪埃一家后,来到了滨海蒙特勒依一家玻璃制造厂工作,工厂的老板便是马德兰先生,也就是冉·阿让。

芳汀来到工厂之后,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了,每月都会给旅店老板泰纳迪埃写信、寄钱。

她的美貌引起了当地许多恶妇的嫉妒,她的行为更成了她们议论、猜忌的对象。

终于有一天,一个名叫维克图尼安太太的人查到了芳汀的过去经历,将她有私生女的事揭发了出来。

厂长兼市长的马德兰知道了此事,尊重社会习俗的他给了芳汀50法郎,让她离开。

芳汀从此开始了她的悲惨经历。

她被解雇,再也没有人肯雇用她,她无法靠劳动养活自己和寄养在别人家的女儿,只能为10法郎卖掉了自己的一头秀发,40法郎出售两颗门牙,最后沦为娼妓,变为社会的奴隶。

曾几何时,一个活泼的年轻少女变得形容枯槁,病入膏盲,还饱受社会的歧视。

马德兰知道芳汀的真情和悲惨遭遇后,感到十分内疚,也深深地被她感动,于是决定要照顾她们母女俩。

有一次,芳汀要恶少把雪团塞进衣衫的捉弄,奋起反抗反而要被警察贾维监禁。

马德兰出面干涉,贾维是冉·阿让在狱中的警长,认为罪人永远是罪人,一直对冉·阿让穷追不舍的贾维认出了马德兰就是当年的苦刑犯。

他写信告发,却没得到理睬。

马德兰将芳汀占中救出后,把她接到工厂的诊所请人照顾,立即给泰纳迪埃夫妇去信,还寄了一笔钱,让他们把柯赛特送来见病重的母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