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要点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要点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要点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旨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稳定农业生产发展秩序,进一步创新治污机制,建立具有平原特色的农牧结合、生态高效、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种养新模式,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要范围:水产养殖尾水、种植业农田退水和畜禽养殖污染。

一、水产养殖尾水治理
(一)水体管理
因地制宜推广稻渔混养模式,通过施用调水制剂、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等净水措施对养殖塘开展养殖尾水原位修复。

对水体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等指标严重超标的,应暂停养殖。

(二)汛期防溢
制订水产养殖塘汛期防溢应急管理预案。

设立养殖塘常水位和应急水位警戒线,配备引水沟(管)、沉淀池、应急塘等设施,确保汛期尾水不外溢。

(三)尾水回用
构建尾水处理和零直排管控系统。

根据养殖面积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尾水处理方案,通过建设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处理池、人工湿地等设施开展养殖尾水处理或经由稻田、林地生态消纳。

建立养殖场固定常流水处理回用系统,最大限度的减少养殖尾水外排。

- 1 -
(四)水质水量监测
黑鱼、甲鱼、鳗鱼等重点水产养殖场(户)应配备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

水质检测指标应至少包含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

二、种植业农田退水治理
(一)避雨栽培
推广避雨大棚、盆栽等技术,杜绝退水发生。

(二)汛期防溢
配备引水沟(管)、截流沟、沉淀池、生物滞留池等设施,确保汛期退水不直排。

(三)退水治理
配备灌溉设施、截流沟、生态沟渠、生态调蓄塘(生态圩区)等,通过农田“零直排”系统进行回用或消纳降解。

三、畜禽养殖污水治理
(一)汛期防溢
干湿分离,雨污分流。

建立或完善粪尿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系统,严格做到污水不外溢,雨污不窜管。

(二)资源化利用
配备灌溉设施、生态沟渠、生态调蓄塘(生态圩区)等,通过农田“零直排”系统进行回用或消纳降解。

(三)截污纳管
建设尾水预处理设施,铺设污水运送管网,使尾水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并按照相关规- 2 -
范就近泵送至城乡污水管网接入点。

- 3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