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企业创建问题探析及对策作者:宋秀林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2年第6期文/宋秀林企业是重要的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的经济细胞,企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着力创建和谐企业,既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因此,企业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更加关注影响企业和谐发展潜在的、隐性的、深层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发现,积极有效解决,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注重塑造和谐干群关系和劳动关系,注重保持企业安全环保健康运行,注重对外舆论宣传和企地共建共享,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当前影响企业和谐的主要问题(一)党群干群关系方面党群干群关系方面存在着领导干部作风漂浮、工作脱离群众、深入基层不够、改革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群众观念有待进一步增强,干群沟通渠道有待进一步通畅,党风廉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存在着不能同工同酬、分配不公,员工收入正常增长和权益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员工休息休假不能得到保障,技能操作人员的培养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员工主人翁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等问题。
(三)民主与法制尧企业制度建设方面民主与法制、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不能保障,民主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落实,《劳动法》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企业发展与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不相适应,制度的规范化、精细化、流程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四)健康尧安全尧环境管理方面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员工的生产安全和健康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生产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劳动保护投入少、安全理念落后、基层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简称)管理系统和全员HSE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职业健康管理不规范、HSE 文化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五)人文关怀方面人文关怀方面存在着员工的思想矛盾得不到疏导,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得不到有效响应,员工的技术创新热情得不到保障,员工的个人生活问题得不到较好地解决;矛盾化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帮扶救助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一线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六)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当前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后于时代要求,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观念混乱,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企业精神有待进一步总结提炼、企业文化建设有待系统推进等问题。
(七)企业环境建设方面企业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着企地共建理念严重滞后,共建机制利益至上,舆情监管和外宣工作可有可无等问题。
全员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生产工艺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二、坚持稳定工作常抓不懈,提升和谐企业建设水平(一)坚持涉稳野大排查尧大化解冶,确保野硬稳定冶,夯实和谐企业建设的基础创建和谐企业,根本是确保企业大局稳定。
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把稳定工作作为企业发展、和谐建设的一个长期性的重点工作来定位,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维稳工作的领导体系、责任体系、奖惩体系和管理制度,构建多元防护网络。
要全力推进企业内外“大排查、大化解”,健全信访稳定工作灵敏反应机制和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加强信息研判,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的、隐性的苗头性问题。
对尚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要认真研究,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从根本上消除不稳定因素。
要做好重要节庆、敏感时期的维稳工作,维护企业大局稳定。
要加大扶贫帮困力度,持续开展各级领导干部与困难家庭“一帮一”、“一帮二”结对子和“攀穷亲”活动,积极探索把劳务工纳入帮扶体系的有效方式,完善帮扶救助机制,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
要坚持主动服务、主动出击、主动下访,了解各个群体的思想动态和诉求,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改革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二)坚持统筹推进,更加突出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和谐企业建设水平1.加强企业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与职工群众的关系。
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
创建和谐企业,必须把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环节。
党群干群关系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干部的作风状况。
企业各级干部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形象建设,带头遵守各项制度,树正气、强责任,不断提升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服务员工的水平。
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三同”制度、现场带班制度,重心前移,工作前移,深入现场一线搞调查研究,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和工作难题。
要通畅干群沟通渠道,建立各级领导干部一线走访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带着感情与员工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解决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营造和谐干群关系,进一步加大对重要领域、重要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力度,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深入推行业务公开,加大惩处力度。
2.强化员工主人翁地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当前必须抓好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政治任务。
创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只有劳动关系和谐了,才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保持职工群众的创造活力,不断促进企业发展繁荣。
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必须牢固树立“员工是企业的主人”的理念,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进一步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强化工会组织的“维护”职能,切实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要建立集体协商制度,落实集体合同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员工权益的落实。
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加强对一线技能操作人员的培养力度,突出实操培训,做好岗位技能鉴定工作。
要探索实施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设计计划。
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3.争创一流HSE 业绩,创造和谐安全环境。
安全是最大的和谐,要牢固树立“安全高于一切,生命最为宝贵”的理念,努力建立全覆盖的基层HSE 管理体系。
要引入OSHA(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更加科学准确地分析、预测事故发生的几率和环节,通过强化精细管理和过程控制,减少各类安全隐患和不安全行为。
要逐步探索完善承包商HSE 管理体系,建立“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三统一”承包商HSE 管理模式。
要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现场及岗位的职业健康监管,改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条件,规范劳动保护用品的选型、使用,坚持员工的定期健康体检,包括特殊工种、职业病检查,推动职业健康工作有序开展。
要大力宣传并贯彻实行HSE文化,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融入生产,指导实践。
要加强全员环保和节约意识教育,加大节能环保专项资金投入,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力度,优化生产流程工艺,持续推动清洁生产,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4.重视人文关怀,让员工共享发展成果。
群众利益无小事。
有些事情,对领导干部来说可能是小事,但对于普通职工群众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情。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至关紧要的。
因此,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准确把握维护职工群众利益和企业稳定的结合点,按照“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逐步实现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民生工作目标。
一要更加关注一线员工。
要着力解决一线员工“三大三小”等困难和问题,大力改善一线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一线基地建设,落实场站值班房的标准化配置。
在一线设立药箱,配备救护车,建立医护人员一线值班、巡诊制度,与地方医院建立绿色通道。
不断改善就餐环境,提高饭菜质量,做到“最好的一餐在食堂”。
探索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协助员工解决心理问题,适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到工区开展心理咨询讲座,促进一线员工身心健康。
二要更加关注非在职群体。
认真落实局、分公司制定的一系列有关民生问题的政策措施。
企业领导干部要认真研究和解决非在职群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进一步提高非在职群体的待遇,加大困难帮扶力度,真正做到发展共促、成果共享。
三要更加关注社区建设。
以争创“文明单位”、“文明社区”为目标,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环境优美、人际和谐”的标准,结合社区改革,继续同步推进社区建设改造,加大社区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为职工群众创造一个优美安宁的宜居环境。
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进一步推进住房建设,改善职工住房条件。
要关注“空巢”老人,探索建立社区家政服务机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要正确引导、支持社区各种协会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5.完善企地共建机制,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
要牢固树立“企地共建、互利双赢”的理念,加强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的研究,把握行业发展规律,融入地方,借势发展,趋利避害。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真诚为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着想,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所能及地为当地百姓办好事、谋利益,以寻求更多理解支持。
要主动工作,不断加大企地共建投入,建立与地方党委政府、合作伙伴的常态化沟通渠道,形成互信、互助、互利的合作机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切实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营造和谐的外部发展环境。
要建立与地方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长效机制,依托各主流媒体、网站,围绕和谐企业创建、节能减排等内容,适时推出重点报道,宣传企业发展成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6.建立舆情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影响企业和谐稳定的问题大都发生在基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难点在基层、重心在基层。
要维护和确保企业和谐稳定,必须在强化基层、创新机制上下工夫。
因此,必须着眼于创新基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机制,建立良好的内外部舆情监测、应对和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及时掌握和控制内外部舆情。
要加强网络宣传员队伍建设,加大硬件投入,搞好业务培训,充分发挥“80后”、“90后”青年员工群体的作用,利用论坛、微博等网络媒体,组织好网上正面宣传,引导网上舆论,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要高度重视做好网络负面舆情的监测、收集、上报及处置工作,特别要关注安全环保、职业健康、工农关系、劳资关系、廉洁从业;关注内部信访矛盾,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做到心中有数,做到防患于未然,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通气,出现舆情要迅速行动,妥善处置。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华北石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