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我看过电视剧,也读过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
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一个个英雄人物个性鲜明,阴险狡猾又生性多疑的曹操,野心勃勃的司马懿,仁慈重义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胆小怕事的孙权,勤奋好学的吕蒙,心胸狭隘的周瑜,诚实守信的鲁肃……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国纷争,战乱不断。
老百姓苦不堪言。
爸爸说:'老看三国,少看西游,你瞎看,看懂啥呀?'我说:'我懂!'其实有些地方也是似懂非懂。
我从书的简介中了解到《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发生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战争故事。
有:'桃园三结义''赤壁之战''败走麦城'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动,都有一个主人公让我佩服。
整本书里我最佩服的四个人,一个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大将关羽关云长。
他刮骨疗毒不怕疼,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几乎是天下无敌。
他忠、义、勇、谋令世人敬仰。
我想我们人人都像关云长那样,那么共产主义社会早就实现了!千里走单骑,说的是他的胆量和勇气。
华容道义释曹操,讲的是他的义气。
他知恩图报,放走了曹操。
不是天不灭曹,而是曹操非常爱才,曾放过关云长一命,关云长这次放走曹操也知道后患无穷,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还是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放曹操一马,足见他多么重情重义!做人就得做他这样的人,顶天立地,敢作敢当,敢爱敢恨,是条汉子!关羽的所做作为值得我们去学习。
他对主子刘备赤胆忠心。
我佩服的第二个人物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他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它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草船借箭……诸葛亮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地方很多,知识丰富,多才多艺,足智多谋,能言善辩,顾全大局,忠心耿耿。
除了关羽的勇、忠、义,诸葛亮的智,本书还告诉我们仁、礼、信、孝、爱等道理。
在不同人物中体现出来。
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琢磨才懂得。
我佩服的第三个人物是东吴大将吕蒙,他能征善战,但是由于家境贫穷,没念多少书,他主公让他读书,他就读《左转》《史记》《孙子兵法》等,学光武帝刘秀手不释卷。
而我们这么优越的条件,不好好读书,缺少的就是他这种痴迷精神。
我佩服的第四个人物是赵云,赵子龙,单枪匹马身背阿斗,冲出重围,身怀绝技,智勇双全。
《三国演义》这本书堪称经典,我不禁佩服作者罗贯中,他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不朽之作?他一定也是个书迷吧?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能让人终身受益,我们正处于接受知识,培养个性和人格的阶段,我们只有大量阅读优秀的书籍,才能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吧!感受畅游书海的乐趣吧。
姚老师点评:读后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作为小学生来讲是最难的一种题材。
作者敢想敢言,夹叙夹议,自己读《三国演义》中,收获满满,认识较为深刻,表达了真情实感,最佩服的四个人物:关羽、诸葛亮、吕蒙,赵子龙。
用总分手法,写出了佩服的理由。
继续努力,读书就要有感悟,有了感悟就要及时写下来!三国演义读后感2《三国演义》它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总所周知。
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罗贯中。
此书,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
有桃园结义至三国归晋。
讲诉了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即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大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及天下归晋。
由于此书篇幅过长,故事情节较多于如何兴衰便不一一道来了。
我最主要的是想谈一下书中人物所看所想。
书中有上百十个英雄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用其中人物来阐述仁、忠、义、勇、爱无一不深中人心。
有庸主汉献帝:刘禅,像孩子呢吕布,白痴袁术,无智袁绍,懦弱的刘表,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勇呢张飞、许褚等诸多将士名将。
各具其才其能。
每个人我都感触颇深。
除此,还有几个重要尤其重要的角色。
即是主要人物,欲是我最欣赏的人物。
其一,曹操,字孟达。
他是那个时代的奸雄(奸诈的英雄),一心横扫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其人广角仁人志士,贤人才子,思想乐观、豪放,而且智谋超群。
他的军事才能不得不为之竖起大拇指。
他的用人策略很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思考的。
他提出:名至实归;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求贤令);重用清官等。
并且对于有才干的人,还不计前嫌。
比如陈琳,在归他不下之前,曾替袁绍下过一份讨贼檄文,臭骂曹操三代人。
袁绍败陈琳归顺,曹操依然任用陈琳。
曹操:顺势而行,外简内明,任人唯才,多深善断,以诚待士,远近皆擦,洞若观火,法度严谨,以少克众,用兵更是堪称举世无双。
唯可惜,他那致命的缺点(多疑、自傲)。
譬如,赤壁、华容道、乌林道。
他因自傲失去了八十多万的兵马,可谓是惨败啊!从中我也真正的体会到了骄兵必败之理。
可是曹操并未因赤壁的重创,而放弃一统天下。
他激发将士再战之心,他笑着说:“今北方仍由我所具。
”他对将士们说:“将者如同医者,医过的人越多,医术越高明。
没有百战百胜的将军,失败是一件好事,失败可以将会我们如何成功、如何胜利、如何取天下。
何不乐哉?将者应败而不殆,败而益勇,并且最终取得胜利。
”他三声大笑可展现他对挫折的乐观态度。
其二,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
譬如,赤壁之战、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等等。
他是智的代表。
他还是一个大忠臣,为刘备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他机关算尽也只为保住国家。
其三,刘、关、张、赵四人。
即刘备,字玄德。
关羽,字云长。
张飞,字懿德。
赵云,字子龙。
其四人充分的体现仁、忠、义、勇四种英雄气概。
其四,司马懿,字仲达。
此人擅谋奇策,擒斩孟达,抗蜀北伐等。
他用兵如神了不起啊!抱歉啊!还没有完全看完对于司马懿现还未深入了解分析。
待看完在续写此人。
此书不枉读矣,每个章节都很是精彩。
虽有60余万字,也不觉乏力。
反倒是俞读俞有兴趣。
读此书你定有所悟。
而且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宋、元、明三国的文化。
真是一本好书呢。
历史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惜日的兴衰,也不仅仅是当时英雄人物。
要以史为鉴,为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铺垫基石。
命运为我们安排起点,行程则就要我们自己掌舵三国演义读后感3众皆所知,《三国演义》主要叙述了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爆发,各路英雄趁势发展自己的势力。
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独领中原;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联军大败曹操,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基本形成。
后来,强大的魏国日渐衰落,大将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位称帝,统一天下,建立晋朝。
这一历史事件,在罗贯中的加工、改编下,铸成《三国演义》这一巨著。
那么,这本书的成就在那里呢?以下是我的见解。
一、战争描写出特色。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的故事,就是用战争串起来的。
如果这成千上万次战争写得千篇一律,自然不会写出彩,更不会被后人永久传诵了。
作者写战争,没仅写武力的拼杀,而把战争的策略、计谋及战争前的波动、战争后的影响都作了介绍。
这样一来,读者每读一回战争场面,都不由自主地被战斗所用的计谋、场面的壮阔所感染,自然会传诵千古。
大家请看下面一段话: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起,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
黄盖跳在小船上,背后数人驾舟,突烟冒火,来寻曹操。
操见势急,方欲跳上岸,忽张辽驾一小脚船,扶操下得船时,那只大船,已自着了。
想必大家一定知道,这就是火烧赤壁的描写。
作者没有着重写蜀、吴联军如何与魏军拼杀的,而是写当时的场面。
透过场面我们就能猜到战争的谋略:火攻。
看,短短几十字,赤壁大战的场面、计谋、结果,就生动且不啰嗦地跃然纸上。
可见,作者罗贯中的写作功底多么令人叫绝!二、人物刻画显细腻。
三个国家之间的故事,所出场人物全刻画得惟妙惟肖,是不可能的。
所以,作者选取几个主要人物进行着重刻画,描写可谓之绝。
例如“义绝”关羽,一生最讲义气;“智绝”诸葛亮,神机妙算;“奸绝”曹操,狡猾奸诈……一个个“绝人”联起来,就构成了一本“绝书”。
请看下面这段话: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然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这是小说第九十五回诸葛亮巧布“空城计”的片断。
算下断描写了诸葛亮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他的机智,可第一、二、四句话却描写了军队、百姓的表现。
这是什么原因?从侧面衬托哇!作者从正面与侧面两面同时入手,把诸葛亮写得栩栩如生。
此外,小说中出现的一些诗词,也对人物描写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用。
做到这两点,不就构成一本完美的小说了吗?我认为是的。
罗贯中凭借自己丰实的写作功底,为后人奉献了这么一本巨著,我觉得,不读真是太可惜了!我呼吁:读读《三国演义》吧!那震撼人心的文字,一定会像磁铁般吸引你,陶冶你!《三国演义》与我同行,我爱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读后感4我个人认为,在三国里,魏延是一个深明大义、识时务的俊杰。
想当年刘备携民渡江投奔襄阳,刘琮拒不开门,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声:“刘使君乃仁义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并砍死守门将士,要放刘备进城来。
因文聘杀出阻拦,且刘备和诸葛亮并不领情,没有进城,魏延只好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后关公战长沙,与长沙守将老黄忠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两人顿有惺惺相惜之意。
韩玄欲以外通内连之罪处死黄忠。
在关键时刻,还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责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韩玄的人头,投拜关羽。
可见魏延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挠的。
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
还想当然地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要绝后患。
这真是无稽之谈!照此逻辑,所有的叛兵降将都应该推出斩首。
最后还是刘备出来打圆场,救了魏延。
但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却影响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日记魏延在诸葛亮麾下奋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诸葛亮取了西川,论功行赏时,连归顺不久的马超也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和黄忠一样资格的魏延,却被排斥在“五虎上将”之外。
这就大大地伤了魏延的心。
此其一也。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出了一个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
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如果诸葛亮能够采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议,以主力出陈仓或斜谷,以一部出陇右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袭长安,是能够一举定秦川的。
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
反过来还讥讽魏延:“你以为中原就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倾举国之兵走陇右大道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征战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