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设备的用电分路及电源电缆线径的选择
通信设备安装工程设计中设备的用电分路及电源电缆线径的选择,应严格按照本文的要求进行。
一、遵守的相关规范及参考工具书
GB50217-2018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054-201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工业与民用供配电设计手册》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
二、分工界面
1、通信设备专业与通信电源专业的分工界面
从功能及转换层次来看,可将整个电源系统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如图:
第三级电源除通信设备本身以外,还包括置于列端的电源列头柜(或列尾柜)。
通信设备专业需要负责:
确认第三级电源对应的电源系统以及该电源系统的用电用量能否满足需求,如不满足需在通信电源专业设计人员的协助下提出扩容或改造方案。
设计第三级电源的用电分路并确认与其对应的第二级电源上的用电分路能否满足需求,如不满足需在通信电源专业设计人员的协助下提出扩容或改造方案。
核实第三级电源的引入电源电缆线径的规格。
2、关于分工界面的注意事项
如经核实,当期工程配置的通信设备相关配套电源无需新增改造或扩容,相应的电源设备仅需通信设备专业进行配置(如电源列头柜)时,还应注意与建设单位的分工界面:通信设备专业确认其设备对应电源系统容量可以满足用电需求,由建设单位协调核实确认所在通信局站的总用电容量可以满足本期用电需求。
对于引电分路,原则上只需要核实本期新增设备前级引电分路及该引电分路所在配电设备的容量可以满足本期需求即可。
对于分工界面应与建设单位在查勘阶段的查勘纪要及设计文件中进行明确。
三、应遵循的具体设计原则及设计步骤
1、确认第三级电源对应的电源系统以及该电源系统的用电用量能否满足需求
首先应明确本期新增设备用电容量、系统原有设备用电容量、系统电池充电用电容量(仅对直流电源系统、UPS不考虑)以及冗余用电源容量。
最后确认第三级电源对应的电源系统容量应不小于上述四项用电容量之和。
应注意现场查勘的系统原有设备用电容量并不一定是设备的满载用电容量,因此在确认此部分容量时应保留足够的余量。
2、设计第三级电源的用电分路并确认与其对应的第二级电源上的用电分路
能否满足需求
●首先确定回路计算电流
回路计算电流是指负载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运行电流,但不是指启动时的冲击电流等峰值。
对于直流设备,电流计算公式为最大正常运行功耗/设备额定工作电压(48、240或336);对于交流设备,电流计算公式为最大正常运行功耗/220(单相交流设备)或660(三相交流设备)
对于固定功率的负载,其运行电流相对稳定。
对于变负载,末端配电要考虑其最大正常运行电流。
对于列头柜,输入总开关不小于所接设备最大总运行电流。
对于三相不平衡的情况,三相分路应根据最大的相电流考虑配置。
举例说明:若厂家提供的负载正常工作时的最大正常运行功耗为5kW,设备为单相交流设备,可知其计算电流为5000/220=23A。
●然后,根据回路计算电流选择保护开关(设备用电分路)的大小
保护开关的额定电流,需考虑使用环境(温度、海拔等)的矫正系数,并适当考虑满足设备运行的必要余量。
另外,还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微型断路器额定电流不可调,塑壳断路器是一定范围可调的。
(2)下级配电屏(箱)输入开关的额定电流原则上应不大于上级配电屏(箱)输出开关的额定电流。
(3)微型断路器额定电流包括:1、2、4、6、16、20、25、32、40、50、63、80、100、125A;塑壳断路器额定电流包括:125、160、200、225、250、315、350、400、500、630 A。
(4)在不明确保护开关厂家之前,可以用**A/1P和**A/3P分别表示单相交流分路和三相交流分路;用**A/48V表示48V直流分路以及**A/240V表示高压直流分路。
规范GB50054-201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有明确的短路保护以及过负载保护等情况下,断路器该如何选择,综合因素情况下,根据经验,断路器的开关大小可以按照回路计算电流的约1.25倍(系数)。
对于部分启动电流较大的设备,如空调设备,这个系数可取至2。
举例说明:负载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运行电流是25A情况下,保护开关宜选择25A*1.25=31.25A,因此可以选择32A的保护开关。
3、核实第三级电源的引入电源电缆线径的规格
电源电缆的基础规格要根据保护开关来选择,而且必须根据其环境及使用条件复核最终确定线径。
确定电源电缆的基础规格
GB50054-201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6.3.3条——
I B≤I n≤I Z
式中:I B——回路计算电流(A);
I n——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或断路器额定电流或整定电流(A);
I Z——导体允许持续载流量(A)
因此,配电线路的过负荷保护,导体允许持续载流量应大于等于保护开关额定电流或整定电流,电源电缆的基础规格应与其连接的保护开关匹配。
通信设备常用的聚氯乙烯电缆在空气中敷设时,其允许载流量见下图,电源电缆的基础规格应根据图中表格对应的载流量选择。
注意:下表中的载流量为铝
芯线载流量表,铜芯线载流量应乘以1.29倍。
举例说明:保护开关为单相32A的三芯铝芯电源引入线应以32A为基础来选择电源电缆线径,根据上图,该电源电缆的基础规格为3芯10mm2,即3*10mm2。
结合校正系数来确定电缆载流量
电源电缆的选择要根据电源电缆的基础规格,结合使用条件的各项校正系数进行最后的校核及调整,其相关参数要按照GB50217-2018《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附录表格来查找。
应考虑以下因素:
(1)校正系数要考虑环境温度、敷设方式等。
(2)I Z 是指校正后的导体载流量,不能直接使用表格中数据。
(3)载流量计算要考虑导体在此回路中最恶劣敷设条件进行复核。
(4)对于非典型的敷设方式和条件,可结合前述提到的规范和工具书适当考虑。
举例说明:
对于保护开关为单相32A的三芯铜芯电源引入线。
结合使用条件的各项校正系数如下:
(1)梯架敷设的影响系数复核:
A、环境温度:室内有机械通风,环境及温度一般控制在30℃,聚氯乙烯电
缆导体最高温度选择70℃,对照规范GB50217-2018中附录D.0.1校正系数为1.15。
B、电缆桥架上无间距多层并列电缆载流量校正系数:对照规范GB50217-2018中附录D.0.6校正系数为0.65(按2层叠放,实际应按照现场桥架尺寸及已摆放电缆做调整)。
梯架敷设校核系数为1.15*0.65=0.7475。
因此32A/0.7475=42.8A。
(2)柜内敷设的影响系数复核:
A、环境温度校正系数:机柜内有机械通风,环境及温度一般控制在40℃以
内,对照规范GB50217-2018中附录D.0.1中40℃下取值,校正系数为1。
B、规范GB50217-2018中没有关于机柜内电缆敷设调整系数,这跟机柜内
多样的敷设方式有关系。
在这样的敷设环境下,根据经验,校正系数大约
0.6-0.65之间(纯经验值,没有规范依据)。
若取校正系数0.64,那么机柜
内敷设校正系数为1*0.64=0.64,因此32A/0.64=50A。
同一根电缆,桥架上和机柜内,选择最恶劣情况进行配置,即按50A进行电缆的选择。
《工业与民用供配电设计手册》里的9.3导体载流量章节,表9.3-2提到如下的系数也可供实际设计中参考(成束敷设在空气中,沿墙、嵌入或封闭式敷设)
(3)根据校正后的数值查载流量表
根据校正后的数值,最终应按照49A进行电缆的选择,即选择的电源电缆线径载流量是49A。
根据规范GB50217-2018中附录C表C.0.1-1中三芯电缆,若选择3*10mm2的铜芯电源电缆,载流量是38*1.29=49A,绝大部分情况下,RVVZ 3*10mm2的电源电缆即可满足要求。
(4)直流设备的电源电缆,还应根据允许压降复核其线径
直流设备电源电缆线径计算公式以下:
S —导线截面(mm 2)
I —按通信设备的耗电功率P(W)和受电端子电压变化范围(-40~57V)的下限电压计算导线中通过的最大电流(A);
L —即单路正、负电源电缆总长度,m ;
γ— 导电系数,铜 57;铝 34
Δv — 导线上允许的电压降,V 。
四、其他注意事项
1、本文讨论的电源电缆的敷设环境均为室内环境,不包含室外环境及直埋方式。
2、除电源电缆外,设置用电分路的配电设备(如电源列头柜)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所在环境温度对电源电缆的影响,如预留通风口、预留两侧的绑扎电缆梯架,每侧绑扎不得多于两层等。
3、在确认本期新增设备所在通信局站的总用电容量是否可以满足本期新建或扩容时,还应包含可能的新增电池充电容量和空调设备用电容量。
4、在单根直流线无法满足压降要求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多根并联,一般多于3根并联的情况下,建议复核电源引入方案。
5、对于现场查勘需要明确但是难以核实的数据(如前期电源引入电缆线径)需要建设单位协调前期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进行核实。
如发现前期电源设备及电源电缆存在问题,应向建设单位提出整改建议。
v
IL
S ∆⨯=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