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北客站(北广场)站枢纽换乘型式设计与研究摘要:西安地铁4号线、机场线、地铁2号线在国铁北客站交汇,形成大型综合枢节点。
通过对4号线线路走向研究、比选,提出了北广场设站推荐线路,推荐合理的枢纽换乘方案。
提出了4号线与机场线“同站台”换乘的总体方案;同时对北客站(北广场)与2号线地铁换乘方案进行了研究。
为后续类似枢纽工程设计提供指导及借鉴。
关键词:轨道交通;枢纽;换乘方案;同站台换乘;1、概况西安北站位于西安市城区北部中轴线上,分别距市中心钟楼约12km、行政中心3km、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0km,是国内大型枢纽站之一,设18站台34线,南北分别规划站房及站前广场[1]。
是西安重要门户和交通枢纽。
2011年1月,西安北南站房及南广场投入运营,地铁2号线在南站房下南北向敷设设站,与国铁出站大厅共用,并与2011年9月运营。
2 西安北站与轨道交通接驳存在问题西安北站是中国第一、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年旅客发送量达到8260万人,旅客最高聚集人数1.8万人[2]。
站点规划中主要存在三个主要问题:1)地铁线网中,只有与运营的地铁2号线与北客站接驳,2号线站点匹配“国铁集散式疏散”[3-4]能力一般。
2)2号线在站厅偏南设置,随着高铁北站房的启用,北广场客流通过2号线换乘地铁路径约460m,对北广场的客流服务便捷性降低[1],乘客体验感差。
3)2号线在行政中心站可实现与四号线的换乘,进而通过4号线换乘机场线。
但是行政中心至北客站区间乘客,须在2号线北客站下车后,必须出站后再行换乘,出行不便捷,运营服务水平较低。
因此针对轨道交通与国铁之间的大换乘量需求,引入新的线路、站点衔接国铁,是解决枢纽换乘型式的关键[1],深入、系统的研究换乘设计,设计出设施能力充足、换乘便捷和舒适安全的换乘车站十分必要[5]。
3控制条件分析3.1规划条件西安北站南广场已建成运营,地下空间以出租、长途、社会停车功能为主,北广场后期规划出租、社会停车场、有轨电车及地下商业空间。
3.2地质条件站点范围地质从上至下分别为杂填土、粉细砂、砂层,地下水位约9~11m。
4 换乘方式分类2个站之间的换乘可以分为付费区换乘、非付费区换乘两种类型[6],关键是如何合理组织和运用[7],分为以下几种型式:5 4号线与机场线型式研究5.1换乘方案研究王仲林、史海鸥针对天河公园站研究分析了单岛、双岛、一岛两侧站台型式,利用Legion软件分析,提出一岛两侧型式方对改善地铁客流组织十分有利[8]。
张浩提出在规划轨道交通之间枢纽换乘时,可采用同台换乘等效率更高的方式[9]。
结合4号线草滩车辆段、机场城际站点布设。
针对4号线与机场城际线换乘型式提出“同站台型”和“节点型”换乘两个思路,共提出了3个线路研究方案。
方案一:北广场东西向布置站点方案,4号线与机场线“同站台单向”“一岛两侧”换乘。
4号线从元朔路站引出向北,沿明光路下穿高铁股道,向东引入北广场设站。
出入段线从北广场接草滩车辆段。
如图1所示。
图1 方案一线路示意图方案特点:该方案4号线线路条件顺直,需要穿越高铁股道区,切割北客站西北角建筑。
但是出入段线约2.3km。
机场线、4号线、出入段线共6线在需在站前交叉分离,线路展线长度制约站位,车站无法设置在北广场正下方,需要偏东设置。
方案基本合理。
方案二:北广场东西向布置站点方案,4号线与机场线“同站台”“双岛四线”换乘。
4号线正线从元朔路引出后,主线引入北广场设站,支线引入草滩车辆段方向,其中主线在北广场与机场城际实现“双岛四线”换乘方案,支线设置站点与机场城际二次换乘后,引入尚稷路站。
出入段线从尚稷路站接草滩车辆段。
如图2所示。
图2 方案二线路示意图方案特点:该方案4号线线路条件顺直,主线、支线需要穿越高铁股道区,主线切割北客站西北角建筑。
虽然出入段线仅0.67km,但是4号线线路总长增加0.97km,增设2座车站,工程投资增加。
机场线、4号线、共4线在需在站前交叉分离,线路展线长度不制约站位,车站可设置在北广场正下方。
方案基本合理,但是投资较高,增加了后期运营管理难度。
方案三:4号线与机场线在北广场“T型”节点布置方案。
4号线从元朔路站引出向北下穿北绕城高速,再向东北方向斜穿绕城高速北侧地块,在南广场西侧路口设站。
之后线路向北转向北客站,下穿北客站站房后,在北广场设站,之后线路继续沿文景路北段向北行进,在与尚稷路路口向西转向尚稷路,在尚稷路与尚宏路路口设终点站尚稷路站,出入段线从尚稷路站接草滩车辆段。
如图3所示。
图3 方案三线路示意图方案特点:该方案4号线线路增加2处350m半径曲线,多处切割地块。
且需要下床已运营北客站站台及雨棚区,下穿站房“零”沉降控制标准高,施工难度大。
虽然出入段线仅0.67km,但是4号线线路总长增加1.17km。
增设2座车站,工程投资增加,方案基本可行,但是高铁站房下施工作业风险极大,不尽合理。
5.2方案比选方案三按照标准“T”型节点型换乘方案设计,灵活预留机场线实施条件,但是曲线较多,运营条件差,下穿高铁站房,站台、道床、钢结构雨棚沉降控制标准高,难以满足。
且在砂层中施工风险极大,不宜采用。
方案二按照“双岛四线”“同站台”换乘方案设计,换乘功能好,但是主线、支线从元朔路引出,引起元朔路站投资增加,四线同时下穿高铁股道区,实施难度增加。
因此,综合考虑投资、实施难度,换乘功能,方案一是理想的换乘方案。
6 北客站(北广场)站总体布局综合考虑四号线、机场线、出入段线展线长度敷设条件,相邻区间制约条件。
确定四号线设置在北广场南侧,机场线设置在北侧,设置成“一岛两侧[10]”型式车站。
经分析2号地铁区间隧道埋设深度,研究了四号线、机场线上跨和下穿2号线区间的两种方案(如图4所示),下穿2号线区间设置,车站基坑达到40m。
降水难度大,对高铁的保护难以保证,施工风险极大,推荐上跨2号线区间设站方案更合理,且减小车站对地面广场景观的影响[10]。
北客站(北广场)站总平面图如图5所示。
图4 四号线、机场线上跨及下穿2号线断面示意图图5 北客站(北广场)站总平面图7 北客站(北广场)站与2号线换乘型式研究7.1换乘方案研究2号线地铁车站设置在南广场站房下方,地铁站厅重心偏南,距离北站房南北长度460m[1]。
2号线北客站出行旅客换乘要换乘机场线去机场方向,必须从2号线出站,走形460m进入北广场购票换乘,对运营来讲容易引起投诉。
或者在2号线行政中心站提前换乘至4号线,再通过北广场换乘机场线。
对乘客要求较高。
为了解决2号线乘客换乘机场线最后“460m”。
提出了“架空廊桥”和“暗挖”通道两个思路。
“暗挖通道”方案即在北客站(北广场)站厅付费区设置连接2号线地铁站台的“特殊”通道,砂层中施工风险高,且长度超过100m[11-12],在高铁站台区不具备设置消防疏散口条件,消防疏散问题难以解决,乘客体验感差。
“架空廊桥”方案,由于在不破坏国铁站厅原有消防设计的条件下,利用北站房预留的地下通道设置物理隔离,划分付费区连接廊桥通道,非付费区通道,连接至2号线地铁出站厅,相比“暗挖通道”降低了施工风险,消防问题相对简单,更具有可实施性,是最佳理想方案。
如图6所示。
图6 架空廊桥方案总平面图图7 架空廊桥方案示意图7.2 存在问题西安北站已于2011年通车运营,相关设备已过厂家质保期,改造中需要解决好设备更换替代方案,做好设备接口管理。
其次,需要利用天窗期作业,降低对地铁、国铁运营的影响。
再次,需要进一步协调好国铁、地铁建设及运营界面。
最后,结合国铁消防设计策略,重点研究廊桥与国铁出站厅的消防一体化设计工作。
8 结论与建议本文通过对北客站(北广场)换乘型式的分析,认识到地铁换乘站设计要充分结合线路条件、工程风险、换乘功能、投资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方案。
以达到“以人为本,换乘便捷”的设计理念。
认识到衔接国铁的轨道交通枢纽车站具有技术复杂、涉及界面多、施工难度大、协调单位多、工程投资大的特点。
“架空廊桥”方案的实施为类似枢纽改造设计提供了思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3]。
结合设计、施工过程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轨道交通与国铁枢纽的换乘设计建议从规划层面统筹,结合区域规划做好各条线路接入的预留,适度超前设计,避免工程留下遗憾[1]。
对于已建枢纽站,采用立体换乘方式,打造一体化综合交通体[6]。
2)轨道交通站点换乘应坚持“以人为本、便捷服务”设计理念。
优先选择付费区换乘方案,根据周边环境、站位、站型等进行综合考虑[14],缩短乘客换乘距离,提高乘客出行体验,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3)国铁与地铁管理模式存在一定差异[3],轨道交通与国铁枢纽“零距离”换乘[5]技术方案需要进一步研究,提高出行效率。
4)地铁消防与国铁消防体系存在差异,轨道交通接入国铁系统消防设计需要专项设计、论证。
[1]尹静,城市轨道交通与国铁枢纽的换乘衔接[J],铁道工程学报,2012,10(169):115-119.[2]张景娥,西安地铁站与新建铁路北北客站的结合设计研究[J],2014.10(193).84-88.[3]吴欢,关于国铁与城市轨道衔接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4(230),172-174.[4]余兴,城市轨道交通与国有铁路的衔接方式[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1.2(002).5-11.[5]宋扬,西安地铁换乘站设计影响因素分析及功能设计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第12期.85-92.[6]崔志强,广州地铁3号线换乘枢纽站方案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2.2(32),30-32.[7]杜昌锦,轨道交通和地下铁路多线换乘枢纽的设计[J],中国市政工程,2002.6(118),42-43.[8]王仲林、史海鸥,广州地铁天河公园站多线换乘方案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第7期,18-133.[9]张浩,大西安轨道交通多网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21.7(65),40-46.[10]李卫超,倒厅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方案探讨[J],隧道建设,2021.41(12),2133-2135.[11]周林,地下车站建筑防火和疏散问题的相关规范规定与实际情况探讨[J].2022.49(108).152-154.[12]姚显贵,地铁出入口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J],隧道建设,2014.34(12),1153-1162.[13]孙湘成,地铁车站与重要交通枢纽接驳形式的探讨[J],交通环保,201.3.186-188.[14]程云妍,姚西平,徐州轨道交通1号线彭城广场站方案比选[J],隧道建设,2015.1(35),6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