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一、概要《国家与革命》一书的副标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
列宁在安排全书结构和各章节的内容时,遵循了国家这一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历史,也遵循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国家的认识过程,并自觉把客观历史的发展和主观认识的发展统一起来,让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的国家观有了一个完整地理解。
全书包括两版序言、六章正文和第一版跋。
二、主要内容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在这一章中,列宁通过摘录和引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反杜林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包括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特征、作用,以及国家消亡与暴力革命的关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国家的态度,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歪曲,划清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国家观。
其中前三节从国家的起源、特征、作用等方面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第四节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国家的态度,论述了暴力革命和国家消亡的关系。
(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列宁在该节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两个最重要的和根本的观点:一是国家与社会相异化,二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二)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在这一节中列宁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对“公共权力”的分析,指出国家力量是指拥有监狱和强制设施的特殊的武装队伍,而常备军和警察则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揭示了国家力量即“公共权力”随着阶级对立的尖锐化而日益加强的事实。
(三)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在这一节中列宁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指出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用来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批判了机会主义者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掩盖了资产阶级国家实质的谬论。
财富在民主共和国中运用权力的两种形式:直接收买官吏;政府和交易所结成联盟评价了恩格斯对普选制的看法(四)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列宁指出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国家将被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所消灭,而无产阶级国家则会自行消亡,国家的消亡同时也是民主的消亡。
资产阶级国家被无产阶级革命所消灭——建立无产阶级国家:(1)半国家不等于原来意义上的国家(2)是自行消亡的国家第二章国家与革命1848-1851年的经验这一章主要是探讨了1848前后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经验的总结,即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歪曲。
(一)革命的前夜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前夜所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任务和党的领导作用,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最高表现。
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表现: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这里列宁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必然”论断:“阶级斗争学说经马克思运用到国家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必然导致承认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二)革命的总结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必须打碎,必须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这一“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批评了“占统治地位的正式社会民主党”和考茨基对这个重要结论的遗忘和歪曲。
列宁分析了居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特征的两种机构即官吏和常备军。
(三)1852年马克思对问题的提法这一节是列宁在第二版中所增加的一节。
列宁摘录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批驳了那种仅仅局限于阶级斗争学说的错误行为,指出只有同时承认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就是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整个历史时期都要有必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而且这个历史时期的国家应当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节是《国家与革命》的点睛之笔。
第三章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在这一章中,列宁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及用巴黎公社式的民主政权代替它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歪曲。
(一)公社战士这次尝试的英雄主义何在列宁根据马克思总结的巴黎公社经验,进一步论述了用革命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阐述了马克思的“真正的人民革命”思想和工农联合的重要意义。
列宁认为实现工农联合既是进行真正的人民革命的条件,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巩固无产阶级民主的前提。
人民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工农联合。
(二)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列宁阐述了公社用人民的武装取代资产阶级的常备军和警察,用人民的勤务员取代资产阶级的官吏等措施的实质和意义,发挥了马克思关于用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专政来代替被打碎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揭示了无产阶级民主的重大意义。
(三)取消议会制列宁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揭示了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本质,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议会制的态度,强调了巴黎公社是一个兼管立法和行政、实干而非议会式的代表机构,并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了“革命无产阶级当前的直接任务”,即“打碎旧的官吏机器,立刻开始建立一个新的机器来逐步取消任何官吏。
”(四)组织起民族的统一列宁比较了马克思和蒲鲁东观点上的异同,批判了伯恩施坦对马克思观点的歪曲,只讨论“地方自治机关”充耳不闻马克思关于消灭国家政权、铲除寄生物的论述;只关注“同集中制对立的联邦制”视而不见两种完全不同的集中制类型即新的无产阶级民主集中制和旧的资产阶级官吏集中制。
列宁指出马克思与蒲鲁东观点的相同之处在于两人都主张打碎现代国家及其,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主张集中制,反对破坏民族的统一和废除中央政权;而蒲鲁东则主张联邦制,强调各村社的独立自由,不要任何权威和法律,不要集中统一的中央政权。
在本节列宁主要讨论了巴黎公社打算通过什么办法来实现民族的统一、以及如何在体制上组织上保证民族的统一。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消灭旧政权的压迫机关,由社会公仆和勤务员行使旧政权的合理职能,理顺中央和地方的权能关系,就能够达到“组织起民族的统一”的目的。
无产阶级革命并不是要消灭集中制,也不是要消灭民族的统一,而是要以新的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为革命的组织原则,通过夺取国家政权,铲除旧政权中的压迫机关,同时把旧政权中的合理职能归还给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起民族的统一。
(五)消灭寄生物——国家列宁引用马克思关于公社形式和公社体质的重要作用的论述,强调必须让广大群众认清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既要认清“事情已到了破坏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地步”,更要认清巴黎公社就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是终于发现的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政治形式”;指出俄国1905年革命和1917年革命就是在“另一个环境和另一种条件下继续着公社的事业”。
要捍卫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继续巴黎公社的事业。
第四章续前恩格斯的补充说明这一章主要批判了机会主义者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歪曲,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在消灭国家问题上对无政府主义的态度”的歪曲,指出恩格斯在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巴黎公社经验的重大意义。
(一)《住宅问题》列宁在引用了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关于“剥夺和占据住宅”的论述以后,强调指出,“剥夺和占据住宅”是国家政权互动的一项内容,它既可以“根据先进国家的命令进行,也可以根据无产阶级国家的命令进行”。
(二)同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在这一节中,既有马克思主义者对无政府主义者、现代社会民主党人的批判,也有现代社会民主党人对无政府主义者的批评,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对现代社会民主党人的责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在国家问题、权威和自治问题上的区别。
无政府主义只谈国家消失但是不谈国家怎么才能消失权威、自治、公共职能和“政治国家”(政治职能-简单管理职能)(三)给倍倍尔的信列宁摘录了恩格斯在给《奥·倍倍尔的信》,同时认为,“这段话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著作中,如果不算是最精彩的论述,也算的是最精彩的论述之一。
”“自由的人民国家变成了自由国家。
从字面上看,自由国家就是可以自由对待本国公民的国家,即具有专制政府的国家。
应当抛弃这一切关于国家的废话,特别是在巴黎公社以后,巴黎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
无政府主义者用“人民国家”这一个名词把我们挖苦得很够了,虽然马克思驳斥蒲鲁东的著作和后来的《共产党宣言》都已经直接指出,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国家就会自行解体和消失。
既然国家只是在斗争中、在革命中用来对敌人实行暴力镇压的一种暂时的机关,那末,说自由的人民国家,就纯粹是无稽之谈了:当无产阶级还需要国家的时候,它之所以需要国家,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再存在了。
因此,我们建议把“国家”一词全部改成《Gemeinwesen》[“共同体”],这是一个很好的德文古字,相当于法文中的“公社”。
”在这段话中的重要信息:(1)马恩早在《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国家消亡的观点(2)马恩建议把“国家”一词从党纲中去掉,用“共同体”来代替。
(四)对艾尔福特纲领草案的批判(五)1891年为马克思的《内战》所写的导言(六)恩格斯论民主的消除消灭民主就是消灭国家第五章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在这一一章中,列宁通过论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特征,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在消费品分配上存在的形式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僵尸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在迅速的,真正的、群众性的前进运动中不断发展的。
(一)马克思如何提出问题列宁在该节中论述了马克思研究国家消亡问题的理论根据和科学方法(发展论)。
(二)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列宁在该节中论述了这一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指出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民主的本质区别。
资产阶级民主具有狭隘性、残缺性和虚伪性无产阶级民主则是对多数人的民主和对少数人的专政共产主义社会民主则会自行消亡(三)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在该节中,列宁把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或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它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在各方面不可避免地带着旧社会的痕迹,例如,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而且,这种权利仍然需要通过国家来保卫,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国家既要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也要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
(四)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在该节中,列宁根据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的分析,阐明了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是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的观点。
同时,分析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会保留资产阶级权利,甚至还会保留资产阶级国家,——但没有资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