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
队伍建设思考
摘要: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
生至关重要,单一借助校内教育教学远远不够。
在传统的学术体系中,导师通常
是学校内部的教师,他们负责指导学生的研究工作,并提供学术支持和指导。
然而,在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
能力的培养,因此,校外导师的角色和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校外导师更具有
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与行业接轨,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
多的机会和支持。
为了建设更优秀的校外导师队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学
位研究生,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探究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的方法,希望为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建设
引言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
向之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
应用型人才,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
程中,校外导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校外导师作为实践领域的专家,能够为学生提
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的参与能够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
工作环境和实际的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选聘标准不够完善
当前,一些高校在选聘校外导师时存在标准不够完善的问题。
一方面,对校
外导师的背景和实际能力缺乏严格的审核和评估,导致一些实践经验不足或不具
备良好教育素质的人进入导师队伍。
另一方面,选聘标准过于注重学术成果和行业地位,而忽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职责和要求[1]。
(二)校外导师制度落实不足
部分高校虽然建立校外导师制度,但在实际落实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对校外导师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缺乏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使得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缺乏规范和标准。
不仅如此,高校对校外导师的管理和考核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手段,导致一些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出现懈怠和不负责任的情况。
(三)缺乏科学精细的校外导师管理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缺乏科学精细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部分高校对校外导师的管理过于简单化和随意化,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导致导师和研究生的合作效率低下、出现问题难以解决。
此外,由于校外导师往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非教育背景,因此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与校内导师存在较大差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三、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措施
(一)完善选聘标准,严格筛选程序
为了提高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的质量,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完善选聘标准和严格筛选程序。
首先,应加强对校外导师的背景和实际能力的审核和评估工作,确保他们具备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包括对导师的学术造诣、教育背景以及行业地位的全面考察,以确保选聘的导师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次,应设立严格的筛选程序,采取面试、试讲等方式对候选导师进行全面考察,以确保选聘过程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校外导师的质量,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培养环境,促进他们在新工科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
(二)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导师职责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存在的制度问题,应加强制度建设并落实导师职责。
各高校应明确规定校外导师的职责、权利
和义务,确保在指导研究生时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这包括明确导师的指导时间
和指导内容,明确研究生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确保导师能有针对性地指导研究生
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高校还应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激励校外导师认
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
通过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对导师的指
导质量、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和就业情况进行评估,对表现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和
荣誉,对不履行职责的导师进行相应的惩罚和警示,以推动导师的积极参与和提
高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此外,应加强与校外导师所在企业和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建立定期的导师交流会议或学术研讨会,为导
师们提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导师在教育教学理念、研究方法和创新能
力方面的共同提升。
同时,与企业和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导师提供更多
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使校外导师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能够更好地融入研究
生的培养中,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基于“双导师制”,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双导师制”的优势,构建一个模块化的研究生教学体系。
在研究
生学习的一年级阶段,校内导师可以负责研究生的选课和学习指导,确保他们能
够适应学术环境和培养方向。
而在研究生学习的第二和第三年,双导师制可以发
挥作用,通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合作,研究生可以完成专业课程和实践学习。
为了提供更好的实践教育条件,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可以与企业合作,借助企业
的设备和生产条件,为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同时确保不影响企业的
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可以组织教
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与企业共同合作完成项目或辅助指导研究生,使教师更
加了解实际生产环境和企业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同时,校外导师可以承担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影响力,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社会实践平台以及必要的科研试验条件或经费。
校外导
师还可以协助校内导师做好研究生校外实践的管理工作,确保研究生能够充分参
与实践活动并取得实践成果。
与此同时,校外导师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中
期检查、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全程参与,并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精准把握研究
生毕业论文实验方案中的诸多细节,使其更贴近实际情况。
同时,校内外导师通
过合作项目、横向课题的方式进行协同指导,实现双方导师的合作与配合。
此外,还通过开展学术、行业交流活动,帮助研究生了解产业发展动态,提升其对实际
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3]。
结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校外导师队伍建设至
关重要。
校外导师作为行业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能够为研究生提供更实际、更
前沿的指导和培养。
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开展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校
外导师资源库,并制定相应的导师评选标准和管理机制,确保校外导师的专业素
质和指导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建立校企合作项目,为
校外导师提供更多参与研究生培养的机会和资源,使校外导师成为研究生培养的
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门磊,李春斌,李珂珂等.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建设
探索[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3,25(01):92-95.
[2]顾洁,荆磊.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建设困境与对策[J].药学教
育,2019,35(05):1-3.
[3]黄雪,赵向华,龚舒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09):74-76.
作者简介:徐雅琳,1989年7月,女,汉,四川成都,硕士,助理研究员(管理),教育与管理,
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