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椎孔(vertebral foramen):由椎体和椎弓构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保护脊髓。
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由相邻的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构成,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胸骨角(sternal angel):由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翼点(pterion):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内侧壁,由额、顶、颞、蝶四骨交汇呈“H”形的区域,称翼点。
肝门(porta hepatis):为左右纵沟中间横行的沟,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
肝蒂(hepatic pedicle):出入肝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肝蒂。
肺门(hilum of lung):为肺内侧面中部的椭圆形凹陷,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的门户。
肺根(root of lung):为出入肺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和胸膜包裹起来。
肾门(renal hilum):为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是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的门户。
肾蒂(renal pedicle):为入肾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为肾蒂,左侧稍长。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到肾实质内的空腔,肾窦内有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等结构。
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又称动脉导管索,位于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之间的结缔组织索,为胚胎时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淋巴(lymph):由淋巴管道(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胸腺,扁桃体),淋巴组织(分散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内称上皮下淋巴组织),功能为辅助经脉回流,过滤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参与免疫防御。
乳糜池(cisterna chyli):由左、右腰干和肠干在L1前方会合而形成的囊装膨大是胸导管的起始部。
视神经盘(optic disc):为视网膜后部的一圆盘形隆起,是节细胞轴突向后汇聚而成,此处无感光细胞,故称生理盲点。
黄斑(maculalutea):为视神经盘颞侧约3.5mm处的一黄色环行小区,其中央凹陷处称中央凹,是视力最敏锐的部位。
咽股管(auditory tube):连通鼻咽部与鼓室,维持鼓室内、外的气压平衡。
听骨链(ossicular chain):由锤骨、砧骨和镫骨以关节和韧带连接而成,位于鼓室内,锤骨柄连于鼓室内面,镫骨底封闭前庭窗,可以将声波的振动传入耳内。
灰质和白质(gray matter and white matter):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胞体和树突聚集所形成的结构,颜色灰暗,称灰质;由神经纤维(轴突及其髓鞘)聚集所形成的结构,颜色白亮,称白质。
神经核和神经节(nucleus and ganglion):由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形成的团块状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称为神经核;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称为神经节。
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为小脑半球下面内测的椭圆形隆起,位于延髓的后外侧,枕骨大孔后上方。
大脑动脉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①位置:脑底部,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的周围②组成:由前交通动脉、左右大脑前动脉、左右颈内动脉、左右后交通动脉、左右大脑后动脉相互连接而成③意义:在该动脉环完整时,若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是被阻断时,可通过此环调节使血液重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