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知识下册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知识下册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知识与练习2第五部分:人口专题16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率,人口金字塔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专题17 人口分布于人口迁移世界人口稠密区,我国人口分布(黑河-腾冲线),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第六部分:城市专题 19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同心圆结构图)。

专题 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城市体系,世界城市群,我国四大城市群。

专题 21 城市化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城市问题。

第七部分产业区位和分布专题 22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条件,世界主要农业地区类型。

专题 23 工业区位与工业区工业区位条件,世界主要工业区。

专题 24 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点,商业区位条件,海洋运输。

第八部分地域文化专题25 文化与环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阅读相关资料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

)专题26 世界地域文化世界地域文化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第九部分地理信息技术专题28 地理信息技术三“S”技术一、 中国和印度既是两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两个人口大国。

读以下图表,回答:1.根据表中数据计算,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高或低)于世界平均值,印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17 ‰,目前,印度每年新增的人口数约为 1850 万。

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根据表格中中、印两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判断,目前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基本属于 现代 型,印度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传统 型。

3.目前中国人口增长的状况是……………………………………………………………( ) 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4.中印两国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大,其共同原因是 两国人口基数大 。

从中、印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看,中国更突出的人口问题是 老龄化 ,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是 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青少年负担加重等) ;与中国相比,印度人口增长压力更大的原因是 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少年儿童比例高) 。

二、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16-18题:1、此图说明该地区 ( )A 、城市化水平很高B 、城市人口为2500万C 、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D 、人口密度大2、此人口分布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 ( )A 、中国B 、印度C 、英国D 、新加坡3、形成这种人口分布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家政策影响的结果B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 、农村人口大量过剩造成的D 、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三、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珠三角)简称“双三角”,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区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双三角与全国的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相一致的是第 一 产业。

(2)比较2001年-2005年长三角与珠三角GDP 总量,可知……………………………( ) A. 2005年与2001年相比,“长三角”GDP 总量翻了两番 B. 2005年与2001年相比,“珠三角”GDP 总量翻了两番C. 2004年—2005年间“长三角”GDP 总量增长速度快于“珠三角”D. 2004年—2005年间“珠三角”GDP 总量增长速度快于“长三角”(3)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单位GDP 能源消耗量较低。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其主要原因是:珠三角所占第二产业比重比长三角小 。

(4)2008年世界石油每桶突破100美元大关。

能源是制约双三角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列哪些措施可缓解这两个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状况(2分)…………………( )A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寻找常规能源替代品B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C .扩大能源进口渠道D .关闭大型耗能企业E .限制汽车流量F .加快建设两地区核电站四、近年来,上海市郊鲜花种植业的规模和品种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外省市甚至国外的花卉也进入了上海。

导致这种局面的主导因素是( )。

A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B .水热条件的改变C .市场需求的增加D .土地价格的上涨五、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外向度很高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既是挑战,也是优化产业结构的良机。

抓住这一良机的重点应该是提高( )。

A .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 B .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 c .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 D .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六、上海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坚实的区域基础,目前已形成六大产业基地,读下图回答:1.为配合“世博会”场馆建设,上海船舶产业基地由黄浦江沿岸迁移到长兴岛南岸,其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 A .靠近长江主航道,有深水岸线B .能源及矿产供应充足上海嘉兴昆山乍浦慈溪宁波杭州湾 跨海大桥东海大桥杭州湾北仑港洋山港精品钢材基地汽车产业基地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基地基地微电子产业基地装备产业基地船舶产业基地内环线 外环线上海重点产业基地分布C .科研机构集中,技术力量强D .当地劳动力素质高2.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众多良港,近年在杭州湾建设的 洋山 深水港,是我国首个建设在海岛上的深水港,它的建成为上海建设成国际 航运 中心奠定了基础。

3.从气候角度分析,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工业在该地布局的合理性是 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工业废气均不会造成对中心城区的影响 。

七、从自然环境到人类文明,黄土高原这片备受世人瞩目的地方,无不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记。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1.我国黄土高原北起 长城 (人文景观),南至 秦岭 (中国地理南北界线)。

2.在 流水 的侵蚀作用下,黄土高原形成了黄土塬、黄土梁、黄土 峁 等黄土地貌。

3.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最厚分布最广的地区。

根据下列有关黄土高原黄土的几个事实和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分析黄土高原黄土的来源。

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相应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堆积地方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

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

图中的“风向”是 西北 (方位)风,这种风盛行在 冬季(冬春) 季节。

根据上述材料:黄土高原的黄土成因主要是 西北荒漠地区吹扬过来的粉尘物质堆积而成的(来自中亚、蒙古等地的沙尘在风的吹拂下沉降形成) 。

4.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 生物圈组成的整体。

黄土高原景观正ABCD地貌景观示意图是在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要素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5.黄土高原地区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根据该区域气温、降水图,从气候上分析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夏季多暴雨(夏季降水集中)。

6.该区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历史名城古都西安在图中相应位置表示的字母是C。

从地域文化区而言为黄土高原文化。

7.需要查询、分析与处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信息,可借助的现代信息技术是()A.RSB.GPSC.GISD.Internet8.对黄土研究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黄土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A.刘东生B.李四光C.竺可桢D.钱学森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其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1.黄河发源地所属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青藏高原文化区,这里的传统服饰是掉袖藏袍,它与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相适应。

2.黄河中游河段流经的地域文化区在图上的数码是 3,这里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种是秦腔。

3.河套平原所属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内蒙古草原文化区,这里的传统民居是蒙古包,它非常适合草原游牧生活。

4.下列各组文化事物中,在黄河流经的地域文化区依次出现的一组是。

(单项选择)A.酥油茶—“阿以旺”—吊脚楼—蒙古袍—四合院B.碉房—兰州拉面—马头琴—窑洞—评剧C.“阿以旺”—吊脚楼—蒙古袍—窑洞—京剧D.喇嘛寺庙—坎儿井—那达慕节庆—信天游—四合院5.以上文化景观连同我国其他地区的文化景观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大,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地域扩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中,表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是乙曲线。

200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是12.5亿,当年城市人口约为…………………………………………………………()A.2.5亿B.3.5亿C.4.5亿D.5.5亿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是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较快的是发展中国家。

十、2007年12月29日,上海轨道交通6、8、9号线和4号线环通段、1号线北北延伸段正式投入运营,至此上海轨道交通8线成网。

1.上海轨道交通多为高架桥或隧道内运行,其主要原因是………………………()A.丰富城市景观B.减少噪音污染C.节约土地资源D.施工难度较小2.上海建设轨道交通的目的是………………………………………………………()①缓解城市交通堵塞问题②加强市区与郊区的联系③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④促进轨道沿线房价上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十一、下列能有效缓解目前上海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合理措施是( )A.鼓励使用私家车 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C.将公共绿地改为交通用地 D.大幅度增加出租车数量十二、下列国际组织中,主要协调国际贸易争端的是( )A.世界贸易组织(WTO) B.欧盟(EU)C.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十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分析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海洋局近期公布,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其中,天津沿岸上升最快,为20厘米,上海次之,为12厘米,辽宁、山东、浙江都超过了10厘米,福建、广东较低,为5到6厘米。

材料二:2007年12月17日,上海气象部门开始为市民提供臭氧浓度预报。

臭氧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会危害人体健康。

当预报的臭氧浓度过高时,上海中心气象台还将发布黄色或橙色臭氧预警,市民应根据预警,适当关闭屋室门窗,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剧烈运动,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适当降低交通流量。

1.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成分变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气成分变化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又形成深刻的影响。

请将下列选项按照因果关系用字母代号把下图填写完整:A.全球海平面上升B.海洋表层出现的热膨胀C.极地冰雪融化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F.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H.大量森林植被遭受破坏与砍伐2.臭氧主要集中在大气圈的平流层,目前臭氧洞问题最严重的是南极地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