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第1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单元要求与课文特点,我给本课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记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学习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教学难点:对主题的理解,对学习和生活的正确认识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写景往往比较概括,不够具体,条理不够清楚,原因就是观察不够仔细,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
针对这一实际,本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观察、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三、说教学法(一)说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
本课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和设疑讨论法来巩固加强学生的诵读水平,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积极讨论。
(二)说学法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的学法指导:1.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通过听读,朗读,整体把握课文。
3.深入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4.小结交流,拓展延伸。
四、说教学过程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为丰富,我将用两个课时讲授,下面我来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激趣导入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谈话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童年的时候都喜欢什么游戏,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吗?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生回答)“同学们的童年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想知道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谁能告诉大家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从…到…”,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
2.三味书屋生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朗读全文后说一说百草园生活的三味书屋生活各自的特点。
(让学生明确百草园生活特点: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特点: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2.说一说你最喜欢哪部分,为什么。
(三)品词析句,合作探究1.朗读第1到8自然段,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作者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作者从句式、描写的范围、对象、不同的观察的角度,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百草园的景物。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文章第三自然段“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从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过渡到百草园传说中去。
)百草园的传说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讨论归纳:其一传说符合儿童的好奇冒险心理,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这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导儿童去了解它;其三,百草园的丰富生活和美女蛇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七自然段,找出冬天捕鸟所用的动词,分析这些词汇的妙处。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系列的动词,清晰明确地描写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2.解决以上问题后,我将对全篇进行小结,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
3.布置作业:学习课文写景的手法,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
五、板书设计根据力求简洁,突出重点的板书要求,本课板书设计如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无限趣味三味书屋: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第2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大家说课。
1. 教材分析:(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
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
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
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
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
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
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
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B.移情法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
音乐也是一种审美。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 整体把握阶段A.诵读法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
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 填充提纲法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
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 品味鉴赏阶段A. 朗读法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好处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一是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
二是一边缓缓阅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
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宋代的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需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老师要告诉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要学什么。
这样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
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 总结升华阶段A. 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B. 我们常说:语文教育的两个指向性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掌握适应社会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标和寻找到自身灵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标。
让受教育者在文学作品中窥视灵魂,从文学作品中体验人生,从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第3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次说课包括六个部分: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