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美术欣赏教案《会变的颜色真有趣》中班美术欣赏教案《会变的颜色真有趣》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培养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2. 学生能够体验自己的创造力,了解颜色的混合与分离原理。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培养对美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形象:《会变的颜色真有趣》。
2. 资料:彩色水粉、画笔、水杯、白纸、液态颜料、不锈钢碗。
3. 内容:观察颜色的变化、颜色的混合与分离。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可放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颜色的美感,提出颜色可以变化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呈现(15分钟)教师将彩色水粉、画笔、水杯等放在学生的桌上,让学生自由选择颜色,并用水杯中的水将颜料调和。
然后,让学生用画笔在白纸上进行绘画。
3. 实践(20分钟)教师说:现在我将给每个同学一小瓶液态颜料,你们可以选择一个颜色,然后在不锈钢碗中滴入一些颜料。
然后,你们可以用画笔蘸取颜料在纸上画画。
4. 分享(1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归纳整理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颜色会变化?在实践中,发生了哪些颜色的混合和分离?5. 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颜色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将颜色混合或分离?【教学反思】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和实践绘画,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颜色的变化和混合原理。
在分享环节中,学生能够归纳总结所观察到的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培养了对美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促进他们对美术的学习和理解。
中班美术欣赏教案《会变的颜色真有趣》精选5篇(二)中班美术欣赏教案《冰箱》一、教材准备:1. 冰箱的图片或模型。
2. 不同颜色的纸、颜色笔、剪刀、胶水等。
3. 标有不同食物名字的图片或卡片。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观察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2. 通过参与创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通过这个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冰箱的作用和食物的保存方式。
三、教学步骤:1. 导入:老师可以拿着冰箱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冰箱,并与幼儿一起回顾冰箱的作用和食物的保存方式。
2. 欣赏:给幼儿展示一些描绘冰箱的艺术作品,可以是绘画、剪纸或拼贴等形式,引导幼儿观察、想象和表达他们的感受。
3. 创作:a. 可以利用纸和颜色笔引导幼儿绘制一个冰箱的图案。
b. 以不同颜色的纸为材料,带领幼儿剪剪出不同形状的食物,然后让他们把食物放进冰箱里。
c. 引导幼儿用胶水把冰箱和食物粘贴到画纸上,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
4. 操作:给幼儿展示标有不同食物名字的图片或卡片,并让幼儿根据卡片上的食物名字,把相应食物放入冰箱。
5. 总结:和幼儿一起回顾刚才的活动,总结冰箱的作用以及食物的保存方式。
四、拓展活动:1. 制作冰箱小饰品:利用纸板、颜色笔和装饰物等材料,引导幼儿制作一个小型的冰箱,可以将其挂在家中或放在幼儿房间作为装饰品。
2. 做冰淇淋手工:引导幼儿用纸、杯子和颜色笔等材料制作纸冰淇淋,然后将其放入冰箱中进行保存。
3. 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家庭成员,通过模拟做饭、拿食物、放进冰箱等动作,让幼儿体验家庭生活中与冰箱相关的场景。
五、教学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欣赏和创作的方式,幼儿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冰箱的作用和食物的保存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使用不同材料制作冰箱、食物等手工作品,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意识。
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冰箱的作用和家庭生活的规律。
中班美术欣赏教案《会变的颜色真有趣》精选5篇(三)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美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激发幼儿对生活中日常物品的美的欣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张表现冰箱的图片。
2.收集一些与冰箱相关的生活用品或图片,如食物、饮料、冰淇淋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教师出示表现冰箱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询问:“这是什么东西?”2.引导幼儿从外观特点和功能上描述冰箱。
活动一:感知冰箱1.教师展示一些与冰箱相关的生活用品或图片,如食物、饮料、冰淇淋等。
2.让幼儿观察这些物品,并根据外观、颜色、形状等特点来感知它们与冰箱的联系。
活动二:想象冰箱1.让幼儿想象自己是冰箱,问他们会变成什么来装在自己的“冰箱”里。
2.逐一请幼儿说出他们的想象物品,并简单描述一下。
活动三:创造冰箱1.准备一些废旧纸盒、颜料或彩纸,让幼儿动手制作自己的“冰箱”。
2.可以引导幼儿用不同颜色的纸盒装饰冰箱,或用彩纸剪出冰箱上的按钮、屏幕等细节。
小结:1.回顾幼儿对冰箱的观察和感知。
2.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想象和创造作品。
3.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发现周围的美和细节。
评估:观察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可以通过让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冰箱”来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中班美术欣赏教案《会变的颜色真有趣》精选5篇(四)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欣赏叶子艺术的美。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叶子艺术的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幼儿园美术教具:叶子样本、彩笔、纸张、剪刀、粘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拿出一枚叶子样本,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这是什么物品?- 你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叶子?- 这叶子的颜色、形状、纹路等有什么特点?2. 让学生围绕叶子展开一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结果。
二、艺术欣赏(10分钟)1. 给学生呈现《叶子漂流记》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赏,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这幅画的主题是什么?- 画中的叶子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你对这幅画有什么感受?2. 让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进行一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为每组学生提供纸张、彩笔、剪刀和粘胶等材料。
2. 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叶子样本,并让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叶子进行描绘和绘制。
3. 鼓励学生将自己对叶子的感受和想法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四、呈现与交流(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叶子画作,并表达自己对叶子的感受。
2. 其他学生可以对画作进行评价和提问。
五、总结与反馈(5分钟)1.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果,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校园或家庭中收集叶子,并进行叶子的分类整理。
2. 制作一个叶子墙,让学生将自己找到的叶子贴在墙上,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欣赏叶子的美。
中班美术欣赏教案《会变的颜色真有趣》精选5篇(五)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叶子漂流记》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与感悟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品味能力,培养审美情绪。
3. 通过观察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对绘画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准备:1. 《叶子漂流记》的美术作品资源。
2. 绘画工具和材料,如铅笔、颜料、画笔、画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的树叶,询问学生树叶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树叶的美。
2. 展示作品:向学生展示《叶子漂流记》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认真观察。
3. 分析作品: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如作品中的树叶形状、颜色的变化等。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开展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4. 创作实践:提供绘画工具和材料,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作《叶子漂流记》的美术作品。
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绘画技巧和媒介,如铅笔素描和水彩画等。
5. 欣赏展示:学生完成作品后,可以进行展示和分享。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悟。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这次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和思考。
扩展活动:1. 继续观察自然界的树叶,并让学生尝试根据观察创作更多的树叶画作。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或画廊,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多媒体创作,如利用数字绘画软件制作树叶的电子画册等。
4.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或校际的美术创作比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作能力。
评价方法:1. 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学生对作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学生的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 学生的合作和分享精神。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在课后借鉴相关的绘画教材和艺术评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另外,可以邀请专业的美术老师来学校进行讲座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启发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