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技术总结规范篇一:1、测量技术总结报告崇州市济协乡济民村、天宫村(原红杨村)土地整理项目1:2000测量工程测量工程技术总结报告一、概况(一)任务来源为了加强崇州市济协乡济民村、天宫村(原红杨村)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科学管理,全面贯彻中央新农村建设指示精神,崇州市国土资源局(以下简称甲方)委托四川旭普信息发展产业(以下简称乙方)对济协乡济民村、天宫村(原红杨村)土地整理,开展1:2000地形图测量。
测量面积约为4.65 km2(6980.8亩)。
(二)测区概况1、地理位置崇州市济协乡位于崇州市的中西部,其概略地理位置为东经103°37′18〞北纬30°38′59〞及东经103°39′5〞北纬30°40′45〞之间,东隔西河与崇州市区和锦江乡相邻,南临成温邛高速公路、崇州市区,西与白头乡接壤,北与道明乡接壤。
幅圆面积16.3平方公里。
济协对外交通发达,过境道路街安路由北至南穿境而过,每日有数班客车来往于崇州市区、道明乡白塔湖风景旅游区;成温邛辅道由东至西可达白头乡、王场乡;有济民路、桤泉路、文昌街、新义路、双凤路、红杨路6条,村道辐射全乡各村,与相邻场镇相联。
济协乡地处川西平原地区,境内地势平坦,略显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为534—557米。
主要水系有西江河由北至南流,主要灌溉渠系有济民堰、桤木河、泉水河、黄泥河、韩家堰、光明堰、向阳河,水资源丰富。
济协乡处于成都平原凹陷区,系深厚的第四纪冰水堆积、冲洪积的松散堆积物,土壤肥沃属中性。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树木种类繁多,由于近年人类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逐渐被次生和人工培育的农业植被所代替。
动物物种包括常见的野兔、松鼠等兽类;鲤鱼、草鱼、鲫鱼等鱼类;青蛙等两栖类;蛇、草蜥等爬行类。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16℃,降雨量950毫米左右;日照时数为1177小时左右;无霜期达260天左右。
常年主导风为东北风。
济协乡济民村、天宫村(原红杨村)土地幅员面积为6980.8亩,约为4.65km2,项目区树木较多,通视较差,这给测绘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2、行政隶属成都市崇州市济协乡。
3、已经完成工作量1)GPS控制测量;2)图根控制测量;3)1:2000地形图测量,4.65平方公里;4)项目区界桩测量;5)面积分类统计。
二、作业技术依据1)《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2)《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1005: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下称《GPS规范》);4)《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7929~1995(下称《图式》):5)《城市测量规范》CJJ8-99:6)《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过渡时期适用);7)《四川省勘测定界技术要则》;8)《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9)成土资发[2005]362号“关于印发《成都市土地开发整理测量技术规程》的通知”。
10)《土地整理项目上交工作图补充要求》2007年1月15日成都市土地开发整治服务中心文件。
三、现有资料分析和利用1、现有收集到四川省四川省测绘档案资料馆提供的控制点成果,尖峰山(JFS)位于崇州市三郎镇境内,向家河坝(XJHB)位于怀远镇境内。
上述各点均保存完好。
两起算点坐标如下表:两点可作为本测区的平面和高程起算点,互相检验。
2、项目区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其中包括已有的权属界线数据,可作为本次测量工作控制选点和确定测区范围的工作底图。
四、技术方案(一)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选择平面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二)地形图比例尺及成图方法1、比例尺地形图比例尺采用1:2000比例尺;等高距2.0m。
2、成图方法全野外数字化成图。
(三)软件系统采用南方公司开发的CASS6.1数字化测绘软件系统。
(四)平面控制测量1、GPS引点说明本项目的首级控制点是四川省测绘档案资料馆提供,尖峰山(JFS)和向家河坝(XJHB)两点埋石保存完好。
两控制点离测区的距离在GPS控制测量的E级控制网边长限差内,可直接与本项目区中所选的控制点进行联测, GPS控制测量按照《GPS规范》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2、GPS控制测量GPS控制测量按E级GPS测量精度要求进行布测,平面控制系统为1980西安坐标系。
1)控制点的命名、编号E级GPS点号按GPS01,GPS02,GPS03,……流水命名。
2)控制点的设置控制点的布设除网型满足有关的规定外,所设标志均按《GPS 规范》中的要求布设。
3)GPS测量根据相关测量技术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本项目GPS控制网采用GPS静态测量方法,投入4台华测X20型接收机,以边连式网型布设控制网,同一时段同步观测45分钟以上。
由于测区属于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通视条件较好。
控制点位于视野开阔的位置、能长期保存和方便寻找。
GPS控制点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仅5mm,精度满足《GPS规范》的要求。
3、图根控制测量鉴于现代RTK(动态GPS)技术的日趋成熟,技术优势显著(精度高,其标称精度分别为平面 1cm+1ppm 高程2cm+1ppm;作用距离远,5-10km;搬站少,有效范围内可以不搬站;误差积累少)。
所以本测区图根控制测量采用RTK进行测量,开阔地带采用RTK测量,施测时要求水准管气泡严格居中,通视条件较差的情况下通过全站仪进行导线测量方法布设图根控制点,镜站采用对中杆立镜,要求气泡严格居中,精度完全符合测量规范及1:2000地形测量要求。
图根点的选点埋石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前提,一般采用临时标志,有条件的地方,以及兼顾每幅图有两个以上固定标志的原则增设固定标志。
数据处理及限差的执行按《规范》及《GPS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高程控制测量本项目高程控制测量也采用GPS方法,高程控制测量与平面控制测量同步施测。
通过同步观测测定高差,利用GPS与国家已知高程控制点联测获得篇二:测绘总结编写的技术规定测绘总结编写的技术规定: fffsky | 分类 : 测量资料 | 超过 683 人阅读 | 已有 0 人留下了评论说明:CH 1001一1991General rules for drafting technicalsummaries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
Al 幅面的要求Al. 1 测绘技术总结报告的正文和封面宜用A 4 (210mm X 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印和拍摄缩微制品。
有困难时亦可采用16开白纸(184mmX 2 60mm),Al.2 报告的封面在书写、打字或印刷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与复印。
一般每一页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mm,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mm,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洲绘技术总结编写的要求、层次和主要内容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范围内的侧绘成果技术总结的编写工作,其他测绘成果的技术总结编写工作亦可参照执行。
2 基本规定2.1 测绘技术总结是在测绘任务完成后,对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标准执行情况,技术方案、作业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成果质量和主要问题的处理等进行分析研究、认真总结,并作出客观的评价与说明,以便于用户(或下工序)的合理使用,有利于生产技术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为制、修订技术标准和有关规定积累资料。
测绘技术总结是与侧绘成果有直接关系的技术性文件,是永久保存的重要技术档案。
2.2 技术总结分项目技术总结与专业技术总结。
项目技术总结系指一个测绘项目在其成果验收合格后,对整个项目所作的技术总结,由承担任务的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编写。
专业技术总结是指项目中各主要侧绘专业所完成的侧绘成果,在最终检查合格后,分别撰写的技术总结,由生产单位负责编写。
工作量小的项目可将项目技术总结和专业技术总结合并,由承担任务的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编写。
技术总结经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后,随侧绘成果、技术设计书和验收(检查)报告一并上缴和归档。
2.3 编写的依据a. 上级下达任务的文件或合同书。
b. 技术设计书、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
c. 有关专业的技术总结。
d. 侧绘产品的检查、验收报告。
e. 其他有关文件和材料。
2.4 编写的要求a. 内容要真实、完整、齐全。
对技术方案、作业方法和成果质量应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对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和生产的新品种要认真细致地加以总结。
b. 文字要简明扼要,公式、数据和图表应准确,名词、术语、符号、代号和计量单位等均应与有关法规和标准一致。
c. 项目名称应与相应的技术设计书及验收(检查)报告一致。
幅面大小和封面格式参照附录A执行。
3 项目技术总幼的主要内容3.1 概述部分a. 任务的名称、来源、目的,作业区概况,任务内容和工作量。
b 生产单位名称,生产起止时间,任务安排,组织概况和完成情况。
c. 采用的基准、系统、投影方法和起算数据的来源与质量情况。
d. 利用已有资料的情况。
3.2 技术部分a. 作业技术依据:包括使用标准、法规和有关技术文件等(下同)。
b. 仪器、主要设备与工具的使用及其检验情况。
c 作业方法,执行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标准的情况,特殊问题的处理,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经验教训。
d. 对新产品项目要按工序总结生产中执行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标准的情况,特别对发生的主要技术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等,要详细地总结,并对今后生产提出改进意见。
e. 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成果质量和精度的统计、分析和评价,存在重大问题及处理意见对设计方案、作业方法和技术指标等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9. 作业定额、实际作业工天和作业率的统计。
3.3 附图、附表a. 作业区任务概况图。
b. 利用已有资料清单。
c. 成果质量统计表。
d. 上交测绘成果清单。
e. 其他。
4.5.6 附图、附表a. 利用已有资料清单。
b. 控制点布设图。
c. 仪器、工具检验结果汇总表。
d. 精度统计表。
e. 上交测绘成果清单等。
篇三:测绘技术总结编制规定测绘技术总结编制规定一、目的使全院测绘技术总结(以下简称技术总结)编制规范化,保证技术总结的质量,促进全院测绘成果质量的持续改进。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本院所有测绘项目技术总结的编制。
三、测绘技术总结编制依据1、测绘项目任务书或合同的有关要求,包括顾客书面要求或口头要求的记录。
2、测绘技术设计书、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
3、现有生产过程、产品的质量记录和有关数据。
四、测绘技术总结的编制要求1、内容真实、全面、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