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的鼓楼导游词(通用11篇)

西安的鼓楼导游词(通用11篇)

西安的鼓楼导游词(通用1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西安的鼓楼导游词(通用11篇)西安的鼓楼导游词篇一天津鼓楼,位于天津城中心,周围有北马路、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所包围,形成了今天的西北角、东北角、东南角、西南角地区,当时修建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城楼和四处城角的角楼,至今留下了北门外大街、南门外大街、东门内大街等路段。

这座鼓楼高三层,楼底的一层,是用砖砌成的一座方台,下宽上窄,辟有四个拱形门洞,通行东西南北四条大街。

在这座台子上,修建了两层楼。

第一层供奉观音大士,天后圣母,和关羽岳飞等。

楼的第二层,悬有重三百斤的铁钟一口。

楼前有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撰写的木板对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清末的另一位天津诗人周楚良在一首竹枝词里写鼓楼撞钟的景况说:"本是钟楼号鼓楼,晨昏两度代更筹。

声敲一百单零八、迟速锅腰有准头。

"原来守鼓楼的是一位驼背的老人(俗称驼背为"锅腰"),他每日早晚两次敲钟,每次各敲五十四响,作为城门晨昏启闭的信号。

光绪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城墙被拆除,独独留下了鼓楼幸存。

不久,楼为消防队占用,作为瞭望台。

民国十年,直隶省长曹锐,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照原样重建,楼顶大梁上改复绿瓦,较前更为美观。

重建后,把鼓楼四个城门的名称"镇东","定南","安西","拱北",请名书法家华世奎书写,并重书了梅小树的对联。

这座鼓楼,碧瓦丹楹,焕然一新重新成为津门一景。

鼓楼的大钟直径1.4米,高2.3米,重约1500公斤,被誉为天津的"钟王"。

此钟用铁铸成,铸工精细,造型古朴。

钟体都是阳铸浮雕,钟钮铸成交尾双螭,片片鳞甲清析可辨双螭的两个头和四只脚,连接着钟体,另四只脚互相抓攀,弓身欲吼。

钟肩倒覆莲瓣二重,沿钟身周围分隔成八块长方形框格,上下两层。

钟的腰部铸着云龙和折枝花卉连续纹样,作为装饰。

钟口八个莲瓣的凹处,各铸一个八卦符号。

从铁钟的下框格间所铸"衮(究)州长老院"五字可知,此钟原为建于宋朝元佑年间的克州长老寺的东西,最晚铸于明末清初,是后来移到天津鼓楼悬挂的。

这口大钟现在放在邃园回廊的水泥座上,虽然不能撞响,但仍是一件铸型精美的艺术品,可供人们观赏、联想。

西安的鼓楼导游词篇二西安鼓楼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对象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

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浩瀚鼓楼中形制最大、生涯最完备鼓楼之一。

西安鼓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布局,顶部为重檐情势,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回旋而上。

在檐上复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是西安的符号性构筑。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发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掩护单元。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鼓楼为世界重点文物掩护单元。

特点: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

初建时,地点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坚持。

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徙于今址。

钟楼呈典范明代构筑艺术气魄威风凛凛,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绮丽肃静。

巨钟轶闻: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制作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

但它比钟楼起初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

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锻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

听说,迁到今址之后,固然楼的式样巨细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

无可若何,只有另换。

西安的鼓楼导游词篇三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侗寨鼓楼群分多柱和独柱两类:多柱即四根主柱十二根衬柱;独柱即由一根中柱支撑,直立于鼓楼中央,直伸顶端,底层四根衬柱。

不论何种建筑形式,其顶层均置放齐心鼓,故人们称之为鼓楼。

鼓楼是由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自行设计,没有图纸,数百根梁、柱、仿的尽寸全凭心中黔算。

整体全系木质结构,以杉木凿榷衔接,不用一钉一铆,上下吻合,采用柱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

鼓楼造形有三层、五层、七层、九层乃至十余层不等。

一般分上、中、下三个部分。

上部为顶尖部,由一根铁柱立于顶盖中央,套上陶瓷宝珠,呈葫芦型,犹如落尖,凌空而立。

顶盖多为伞型,有四角、六角、八角形状。

中部为层层叠楼,形似宝塔楼身。

楼植有四角、六角、八角,每方糖角均为翘角,并雕塑禽兽,神形兼备,校期如生。

翘角层层叠叠,重棺而上。

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极为壮观。

植板上绘有龙凤鸟兽、古今人物、花草鱼虫以及侗族生活风俗画,玲拢雅致,五彩绞纷。

底部多为正方形,楼四周设有木质长凳,供人歇坐,中间是圆形大火塘。

鼓楼建筑独特,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

联合国机构一官员称赞说:“别具一格的侗族鼓楼建筑艺术,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而且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

鼓楼是侗寨团结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齐心的表现。

因此,有侗寨即有鼓楼,或以房族修建,或几个姓氏合建。

全县共有鼓楼321座。

肇兴侗寨的五座鼓楼,最为集中,人们称之为“侗寨鼓楼群”;坝寨乡青寨鼓楼是县境内现存历史最久的鼓楼:岩洞乡述洞村的独柱鼓楼,是目前仅发现且保存较完整的奇特鼓楼;肇兴乡纪堂村两座鼓楼,造型最美,1982年2月13日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且纪堂建楼高师最负盛名,凯里金泉湖八据、八角、十七层、高三十三米的鼓楼和北京中华民族园、上海中华民族大观园的鼓楼,都出自陆文礼等建楼高师之手。

鼓楼多建在寨中央,与戏台、歌坪相结合,是集会、议事、文化娱乐的好场所。

鼓楼雄伟壮观,裴声中外,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黎平侗乡风景名胜旅游生活中最温馨的一章。

它含着深情的微笑,代表着一个民族,屹立在锦秀中华的大地之上。

西安的鼓楼导游词篇四鼓楼位于天津市红桥区东南侧,与和平区交界,东邻海河,西临西马路,南近南马路,北靠北马路,以鼓楼为中心,有东南西北街,现辟为商业步行街。

4月30日上午,我们从北京南站乘坐和谐号列车到天津西站,再乘坐840公交车经过意大利风情区到位于南马路的鼓楼站下车,往北步入鼓楼南街。

街入口处筑中式古雅排坊,街内两侧建筑物具有中式古建筑特色风格,多数为四层古建筑小楼,开设各式天津特色商品店和旅馆。

街两侧有饮食店、狗不理包子店、工艺品店、黄金手饰珠宝店、麻花食品店、重阳府酒店、红岩海鲜酒楼、吉优捷酒店、乐佛宾馆、龙道旅馆、北方古玩城、“泥人张”泥人工艺品店、天津老城厢博物馆、广东会馆、格格府、摄影店等等。

街中安置雕塑人物造型小品,街傍设有园林绿化小品和凉亭,宏伟壮丽的鼓楼矗立在鼓楼东西南北街的中心广场位置。

我们中午餐在鼓楼北街品尝天津名食狗不理包子,这是我们第一次到天津品尝当地特色小食。

我们逛街逛商店,拍摄风景照片,观赏各式工艺品,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是“泥人张”工艺品店,店内陈列的泥人种类众多,熠熠如生,让人看后爱不择手。

西安的鼓楼导游词篇五西安鼓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

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

楼上原有巨鼓一面,逐日伐鼓报时,故称“鼓楼”。

鼓楼凌驾北院门大街之上。

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半里,相互辉映,为古城增色。

鼓楼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当初的钟楼早建4年。

楼基面积比钟楼楼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奇丽不亚于钟楼。

古时楼上悬挂一面大鼓,黄昏时伐鼓向全城住民报时,故称鼓楼古时击钟报晨,伐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

同时,夜间伐鼓以报时,“三鼓”,就是“午夜”,“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

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公里,面积为8.7平方公里,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需制作高楼,配置大鼓。

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附近的住民糊口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其时人们最认识的动听之声了。

李允宽所誊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一语道破,声名白鼓楼的现实意义。

此刻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远望全城景致。

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构筑物的首要符号和代表之一。

从50年月开始,人·民当局曾多次修缮鼓楼,90年月又贴金描彩,举办了大局限的维修,为进一步开拓和操作文物资源,促进文化旅游奇迹的成长,规复“晨钟暮鼓”,1996年西安市抉择重制鼓楼大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