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教学标准
《木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木工机械制图英文名称:wood mechanical drawing 课程类型: 绘图识图能力课程(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时:80 讲课学时:48 实践学时:32
学分: 2.5
适用对象:木材加工技术专业先修课程: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本课程是木材加工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课程以普遍存在于毕业生核心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机械零部件造型与测绘为载体,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形成一门融入工作对象
(机械零部件)、工具(CAD/CAM软件、测绘工具量具)、工作方法(零件三维造型、零部件测绘方法)工作要求(遵循工作规与技术标准)等工作过程要素的教学做于一体的学习领域课程。
课程所形成的“图样识读、造型与测绘”工作能力,是开展专业学习领域其它课程学习的基础,并在后续涉及机械产品设计与加工技术、制造工艺、设备操作等若干课程中持续贯穿运用与提高。
课程的作用是针对职业岗位中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对机械产品的图样识读、造型与测绘的职业能力。
构建木材加工领域毕业生从业的核心职业能力,承担毕业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从初始低层次的设备操作工向更高层次的工艺技术员等岗位迁移的重任。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校企合作,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
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对职业行动领域工作过程的跟踪调研,并吸收木材加工专家的建议,基于工作过程重新整合、序化教学容。
既着眼于学生在木材加工工作实际的需求,也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必备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
2. 基于行动导向组织课程教学,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
性,教、学互应,学、做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能从容应用于未来的职业中。
3. 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在评价结构上,突出过程性评价,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及时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在评价方式上,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并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合作、诚信等良好品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该课程总共分 3 个学习情境共8个子情境,将职业行动领域中的工作过程融合在学习情境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木材工程图样的各项技能;实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贯彻“六步教学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制定的学习任务,培养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自信心。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教、学、做于一体的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图示能力、读图能力,树立贯彻国家标准意识,形成“木制品或家具产品的图样识读、造型与测绘”的工作能力,构建后续专业技术学习和工作的接口与通道。
本领域主要采用培养工作责任心、交流能力等的小组分工协作方式,完成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表达方法与尺寸标注的要求,正确、完整、清晰传达产品信息,符合木材加工相关技术标准和树立质量意识等。
二、分类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遵守《技术制图》国家标准,选择适当的表达方法,绘制中等复杂的零件图与部件装配图。
(2)读懂较复杂的零件图,理解零件加工技术要求:尺寸、材料、加工部位、公差等,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实体造型。
(3)测绘家具或木制品零部件并完成相关图样。
(4)读懂中等复杂的部件装配图并拆画出零件图。
(5)学会使用工具:《技术制图》国家标准;计算机及
CAD/CAM软件;绘图工具及仪器;通用工
具、量具等。
2.方法能力目标
( 1)能自觉学习和使用新标准、新技术。
( 2)能够熟练木制产品的图样识读、造型与测绘的职业能力。
( 3)能够正确、完整、清晰传达产品信息,完成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表达方法与尺寸标注。
3.社会能力目标
(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能遵守职业道德规。
( 2)能灵活处理现场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具有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善于交流,诚信、开朗。
( 3)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又责任心,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善于总结经验和创新。
( 4)具有工作责任感,能进行自我批评的检查。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容标准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二、教学建议
1. 教师的基本要求
(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讲师以上职称,具有先进的教学方法,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2)具备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法的设计应用能力。
(3)具备系统的制图学和家具设计的专业知识。
(4)有丰富的木材加工工作经验。
(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2. 教学组织设计的建议
教学组织设计建议见木工机械制图学习情境表1~表8。
三、教学评价建议(黑体,小4号字)教学评价建议见安全宣传教育组织与实施学习情境表1~表3。
附2 :辩论赛评分标准
一、辩手评分标准(注:满分100分)
1 .辩手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40分)
2.辩手个人的辩论艺术、技巧(40分)
3 •辩手个人的形象、气质(20分)
1 •辩题中心明确,主旨突出(50分);
2 .论点有创意、论据充分(20分);
3 .整体配合(30分);
4 •最后得分:各辩手最后得分之和+整体评分的最后得分
四、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 教学资料选取原则
贯彻以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相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材。
2. 推荐教材
1)《安全宣传教育组织与实施》,自编;
2)《企业安全工作公文写作指南》,路安华政斌,化学工业,2005年;
3)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汇编。
3. 参考的教学资料
课程授课计划、学习情境设计表、弓I导文、《中华人民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企业相关标准、项目评价表。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是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课程资源应当具备开放性特点,适应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为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开展,必须大力开发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设计、学习评价表、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指导文件。
课程标准制订人:房曰荣
审核:
制订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