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设计赣州市南康区第五小学林毫香一、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学段要求,本单元以“情”立意,以“感受亲情”为人文主题,以“有感情的朗读和琢磨课文语言文字,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亲情”为语言训练目标。
其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
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三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情感。
本科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三、学情简介“品味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是我班学生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部分学生还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圈圈划划,评评注注,表达个人感受。
然而,本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
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体会人间真情的温暖。
但对大多数独身子女而言,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
因此,学习过程中,体会慈母情深的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四、说教学过程:本文情感丰富,每句语言都蕴含情意,但因为是略读课文,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取其精华中的精华,在教学时,我紧扣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设计。
一.体会诗情,切入正题1.课件出示,师配乐朗诵:(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她的温暖,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陷何境,都能感受她的心跳,你快乐,她幸福。
你悲哀,她哭泣。
只有她永远不需要珍藏却永远不会忘记。
)2.谈话导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爱吗?对,这就是母爱。
母亲,她就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沉沉似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3、板书课件,齐读课题。
生说对课题的理解,质疑课题:看到课题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说慈母情深?情到底有多深?通过什么事说慈母情深?)4、去掉“深”字,读。
加上“深”字,再读。
谈体会?在学生体会中引出问题:作者梁晓声是从哪件事中读懂母亲,读懂母亲的深情的?二.初读课文,粗略感知1.学生朗读全文,说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3)汇报:我一直想买一本书价()的《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
我发现母亲工作得十分辛苦,本已不想再(),但当母亲知道我是要钱买书时,却毫不犹豫地用()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我鼻子一酸,()着钱跑了出去,为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母亲知道后()了我一顿,又给我凑足买书的钱,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2、出示生字、生词。
3、刚刚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只是因为一本价值一元五角的书,作者想此书想得失魂落魄。
可他为什么不去买呢?老才一元五角钱啊!对于你来说买一本书是多么容易,可是对于梁晓声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呀?读1-4自然段,找出语句。
(1)、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那么多钱。
我还从来没有一次向母亲要过那么多钱。
(2)、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
过渡:但是由于书对我的诱惑太大了,我还是鼓起勇气来向母亲要钱。
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三、再读课文,感悟慈母情深1、再读课文5-31自然段,母亲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文中哪些词句能体现“慈母情深”?(边读边画,做批注)2.学生交流母亲粗略印象。
随机板书:辛苦3.师小结: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真实的感受。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辛苦。
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
4、组织学生交流让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好母亲艰辛工作的三个场景A.“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并解释:震耳欲聋,指导学生朗读,为什么说震耳欲聋就能看出母亲的辛苦?(工作环境差)母亲在这么差的环境下工作只是一天两天的事吗?小结过渡:是啊,母亲要长年累月地在震耳欲聋声中工作,同学们,在这种环境下,她又是如何工作的呢?B.“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指名读,为什么这么读?引导学生从母亲要长期以这样的姿势工作中体会辛苦,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再读该句。
C.“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把它改成平常的说法,看看是一种什么感觉?(比较朗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母亲?在你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今,这些都到哪里去了?想到这儿,你心里感受到了什么?(心酸,心痛,一辈子都难忘)(1)此刻,看到母亲你是什么感觉?(吃惊、心酸)(2)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啊!仔细观察这些句子,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连续使用三个“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出现在句子后面)对比读。
有什么不同?(反复强调我的吃惊,母亲的疲惫、劳累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它从心底发出呼唤“我的母亲”所以连续出现)请你带上这样的感觉,再读这个句子。
(3 听老师范读,指名读。
(4)如果我今天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读出母亲的辛苦;如果我不近距离观察母亲,我又怎会懂得母亲的疲惫,读出疲惫。
这般辛苦的母亲不禁让我“鼻子一酸”。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如果说这句话是慢镜头的话,那你能找到一组快镜头吗?D.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为儿子爱看书而兴奋不已)E、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母亲工作很辛苦,母亲的钱来之不易)F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句话中,映入你眼帘的一个字眼是(立刻),一连用了四个“立刻”想说明什么?(争分夺秒,很忙碌,一刻也不能停顿,工作单调等)……教师小结:每天十几小时的忙碌!十几个小时的煎熬!十几个小时的震耳欲聋!十几个小时的弯着背!母亲的工作就是这么的单调,这么的枯燥。
可以说每一分钱都是来之不易,而当我要钱买书的时候,母亲又是怎么做的?H“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母亲塞到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是爱!是温暖!是希望!是无私的情感!)随即板书:爱,期望5 此时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母亲?6 面对如此善良慈祥的母亲,我是什么感受?(1)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2)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3)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师小结:正是母亲那殷切的期望与无私的爱,不断地给我力量,催我奋进,是母亲支撑我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所以我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4、(作者简介)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同学们,母爱是伟大而无私的。
她来自生活的点点滴滴,现实生活中的你在什么时候感受到了母爱,享受到母爱带来的幸福?(句式:当时,那就是母爱,那就是幸福。
)当我放学回到家时,吃着妈妈亲手做的香喷喷的饭菜,那就是母爱,那就是幸福。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心里一定涌动着爱的暖流,请你把它说出来,把你心中的感动、感激、感怀说出来!你可以对文中这位母亲说,可以对自己的母亲说,也可以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
设计理念:感受母爱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此时他们肯定有所感有所悟,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这里紧抓他们的感受乘热打铁,积极引导他们把感受说出来。
3.教师总结。
此时此刻你肯定想到了一首诗《游子吟》。
对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对母亲的恩情,我们惟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
老师也想到了一首诗课件出示《纸船——寄母亲》生齐读,说内容。
冰心早期时期写的一首诗,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借含泪叠的纸船纸船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那一片深深的诚挚的思念之情。
4、我们来看看一些名人是如何歌颂母爱的。
(读一读)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在这里老师要给你们推荐一本书,意大利著名作家亚力契斯写的《爱的教育》。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且语文课堂不能局限于课本,应立足课堂超越课本,拓展学生的思维。
此处我引入冰心的诗歌及名人名言,拓宽学生的视野,真正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
5.小练笔:爱需要表达!同学们,回家后把你们的话深情地说给你的母亲听。
五.精要总结,情感升华。
正是由于母爱的伟大,所以人人都歌颂她、赞美她,一起欣赏歌曲,再次感受母亲那深深的情怀。
课件播放《母亲》,歌声中结束。
五、说板书设计18 慈母情深工作环境差吃惊慈母情深辛苦劳作心疼塞钱凑钱敬重这一设计目的使学生与母亲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