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卷高考41题答题方法

全国卷高考41题答题方法


2、提问动词好丰富--精细化审题指导
2015一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 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 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 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 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5二卷: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 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 因。
卷3
近中国开埠通商代
“提取一个自开商埠的信息简要分析”
2017年1卷 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 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 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7年2卷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017年3卷 围绕材料(吕思勉《中国通史》),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 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 须史论结合。)
历史事件结构图 评析……模式
历史地图 历史图片 教科书目录 教科书目录 公式 数据统计表 提取信息……说明 提取信息……比较 提出建议……说明理由 指出不同……分析原因 运用史实……探讨 指出趋势……说明原因
②评论历史观点
①论证历史问题 ①论证历史问题 ③提出不同看法 ③提出不同看法 ②评论历史观点 ③提出不同看法 ①论证历史问题 ①论证历史问题 ①论证历史问题
三、全国卷第41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答题技巧
年份 11年 试题 西方崛起 材料呈现 题型语 能力要求 ②评论历史观点 论述式文字材料 评(论)……观点
12年
131 132 141 142 151 152 161 162
冲击与反应
汉唐地图 中英建筑 抗战目录 世界史目录 生产力公式 节假日变化 社会契约 玄奘与鉴真
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 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提炼观点,观点在哪? 在材料中,提炼出来有两分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 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 因素多吗? 是不是论证所有因素? 要避难就易 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 要选自己最熟悉的因素,最简单的角度 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第一部分:了解全国卷41题
她那么与众不同 我们特喜欢!
1、全国卷第41题评分细则很特别 评分标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采用整体评 分 法。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 ,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 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 ,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
第二部分:全国卷第41题的破解与增分之道
记住答题格式
分三段答题
第一段提出观点得2分 明确赋分原则 第二段摆出史实论证8分 第三段得出结论得2分 再根据问题中的提问动词,对问题进行分 类破解与增分之道
1、审查提问动词分清试题类型,明确答题思路。
2、学习审题后的答题思维提升与答题规律小结:
41题变化多,但是咱不怕,丽姐教了好方法:
不怕变化多:提问动词有玄机,看动词分两类; 第一类,阐释类,提问动词含有:说明与阐述, 基本思路:提炼观点+阐释说明+小结提升。 下笔作答分三段 ①第一段:材料观点(是什么)“为何” ——解决办法:提炼出材料的观点 ②第二段:论证过程(为什么)“缘何” ——解决办法:史论结合论证观点 ③第三段:提升小结 (作出结论) ——解决办法:变换方式重申观点
第三部分:高考练兵之高考真题自演练
参考答案精确分析:自估分找差距,为提高储经验: 就在材料中 参考答案精确分析:自估分找差距,为提高 观点: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确实具有乘法效应, 论点来自哪里? 储经验: 这两分志在必得 能够放大生产管理和生产工具的作用。( 2分) 观点: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确实具有乘法效应, 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的工业科技革新了 能够放大生产管理和生产工具的作用。(2分) 管理制度,促生产力大大提高;( 2分)第二次工 论证过程:一看时间;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的工业科技革新了 业革命时,电磁学理论促电动机产生,空前放大生 二要扣题;科技、管理制度、生产工具、 管理制度,促生产力大大提高;(2分)第二次工业 产力;( 2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和互联 革命时,电磁学理论促电动机产生,空前放大生产 生产力三要顺序和逻辑:一工、二工、三 网技术引发了生产管理的革命性变化,人类的生产 力;(2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和互联网技 科;科技放大管理制度、生产工具的作用, 术引发了生产管理的革命性变化,人类的生产能力 能力再次提高;( 2分)历次生产力提高的根本原 从而提高生产力 再次提高;(2分)历次生产力提高的根本原因都是 因都是科技放大生产要素的结果( 2分)(共8分) 科技放大生产要素的结果( 2分)(共8分) 所以,科学技术真的具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 结论部分:最低一分 再增一分,这个有没有 所以,科学技术真的具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 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1分)在未来,我们要更加 重申论点但不照抄 产力诸要素的作用(1分)在未来,我们要更加关注 关注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 看看答案怎么干的? 1分)(共2分)
论述式文字材料 自拟论题……简要阐述 地图与文字材料 提炼观点……加以论述
163
通商口岸
历史地图
提取信息……简要分析
①论证历史问题
2017年1卷 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 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 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7年2卷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017年3卷 围绕材料(吕思勉《中国通史》),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 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 须史论结合。)
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1分)(共2分)
论述题解题方法小结:
①提炼观点: ②论证观点:多角度、多层次,史 论结合。论点或角度1;论点或角 度2。一般举例两个史实,最多不 超过三个。 ③结论:归纳、升华、拓展、补充。
1、全国卷第41题评分细则很特别
●根据学情实事求是具体了解二等评分体系,尽量多拿分。
提观点部分(2-4分)史实论证部分(2-3分)结论部分(1-2分)
答题格式必须是三部分构成 紧扣评论对象 2 合理引用史实1分
二等 (5-9 分) 适当对观点部分 进行变化1分, 评分细则与赋分原则要搞清 观点明确再加 2 单一事例1分,换一 如对结论有理论 提升再加一分 角度论证加一分
全国卷第41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答题技巧 1. 考察视角
近6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
年份 2011 2012 卷别 课标 课标 卷1 2013 卷2 卷1 2014 卷2 卷1 2015 卷2 卷1 2016 卷2 提炼出一个观点(玄奘西游鉴 真东渡)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太和殿与英国王宫、首相官邸 建筑风格的比较 关于抗日战争的“教材目录” 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 幅“教材目录” 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 式” 1950—2008我国部分节假日 状况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试题内容(素材) 欧洲崛起的方式 中国近代化的动力 东汉唐代地方区划方式的比较 试题设问 “评材料中西方崛起的观点” “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在两幅图片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 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于说明” “提取图片中的信息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 行中英比较” “对该目录提出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 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指出不同的原因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 讨” “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变化的趋势并说 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议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3、小结一: 提问动词运用丰富,年年有变化 1、从提问动词和中心语的角度看 (1)、评析……观点; (2)、提取信息……比较说明; (3)、比较……提出建议……说明理由; (4)、比较……指出不同……分析原因; (5)、运用……探讨;
明确了评分标准和提问动词,如何进 行归类找到突破的方法?我们要保住 多少分?如何尽量多增分?
纵观近6年的全国卷第41题的各种提问动词,大致分两类: 在提问中,常见提问动词有“说明”(证明)、“阐述” (阐明并论述)这就是第一类阐释类: 如:2015年全国Ⅱ卷: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 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这类题基本思路:提炼观点+阐释说明+小结提升。 答题步骤一般为这样三段: ①第一段: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提炼出材料的观点 ②第二段: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史论结合论证观点 ③第三段:提升小结 (结 论)变换方式重申观点
第一步:审查提问动词,分析本题 第三部分:高考练兵之高考真题再审视
是哪一类型? 41、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 第二步回忆探讨题型思路与步骤; 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 +劳动 第三步:搜集史实,下笔作答 ;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 是探讨类型
15年全国1卷第41题真题武汉中学微课分析
第41题的破解与增分之道
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特点
1.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 2.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素养(时空 观、史料证实、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
3.试题命制与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
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创造性思维 和求异思维,答案多元化); 5.考查视角: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提出 不同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