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315132
【英文名Experiment of Crop Culture
【课程学时】32学时,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各16学时。
【适用专业】农学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是在《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从事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作物生产技术创新、推广及相关生产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本课程属于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将理论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理解所开设实验的目的、意义及关键环节,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各个实验的操作技能;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能分析和解决科研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实验课程以《作物栽培学》理论教学为基础,同时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紧密联系,必须把本实验课程与以这些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
还应将本课程内容与《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等实践性课程的内容相互完善和补充。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本实验课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小麦、油菜田间种植密度测定
【目的要求】掌握作物田间种植密度测定的基本方法
【内容】实测小麦、油菜的种植规格,计算其种植密度。
【方法】选择不同种植方式的小麦、油菜田各2-3块,学生分小组分别测定不同田块的行距、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根据株、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计算单位面积种植密度,并做出比较。
实验二、小麦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小麦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小麦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调查小麦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小麦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小麦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种植一定面积的小麦,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小麦茎蘖数,并根据小麦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三、水稻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水稻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水稻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水稻育秧、移栽及田间管理;调查水稻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水稻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水稻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培育水稻秧苗和大田移栽,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水稻茎蘖数,并根据水稻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四、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观察和识别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
【内容】观察和比较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种子的形态、结构。
【方法】以不同类型的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等作物种子为材料,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后在实验室观察和比较,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种子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五、主要农作物幼苗形态观察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幼苗形态特征。
【内容】观察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蚕豆、豌豆、大豆等农作物种子的幼苗形态特征。
【方法】在盆栽条件下播种上述农作物种子,在发芽后分2-3个不同时期观察幼苗形态,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幼苗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六、常见农田杂草的识别与防除
【目的要求】熟悉冬、春常见农田杂草的名称、所属科及特征特性
【内容】观察常见冬、春农田杂草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现场识别和采集不同种类农田杂草。
【方法】学生在根据教师提供的杂草活体标本,观察和识别各种杂草的形态特征;再分小组每小组于野外现场采集15-20种不同杂草,并说出各种杂草的名称、所属科及主要特征特性等。
实验七、水稻分蘖期和成株期形态特征观察
【目的要求】熟悉水稻分蘖期和成株期形态特征。
【内容】分别以处于分蘖期的水稻植株材料,观察水稻分蘖数量、分辨主茎、一次分蘖、二次分蘖和三次分蘖;以处于成株期的水稻植株为材料,观察根系数量、茎秆形态和伸长节间数、叶的数目和形态、穗部形态等。
【方法】采用分期播种方法或选用生育期长短不同的品种种植,培育出所需实验材料,在实验室观察。
实验八、水稻幼穗分化时期鉴定
【目的要求】熟悉水稻幼穗分化过程,掌握以幼穗剥检法鉴定幼穗分化时期的方法。
【内容】以处于不同幼穗分化时期的水稻植株材料,观察处于八个不同分化时期的幼穗形态,同时根据形态特征对幼穗的分化时期进行判定。
【方法】采用分期播种方法,培育出所需实验材料,先选取处于不同分化时期的幼穗进行观察,再根据供检幼穗的形态特征对其分化时期作出鉴定。
实验九、玉米形态特征观察及类型识别
【目的要求】熟悉玉米的形态特征和玉米的主要类型
【内容】观察玉米根、茎、叶、雄花、雌穗等器官的形态特征,识别玉米的硬粒型、马齿型、中间型、甜质型、糯质型、爆裂型和粉质型。
【方法】将不同类型的玉米材料在田间种植,培育出所需实验材料,在实验室观察。
实验十、油菜形态特征观察和类型识别
【目的要求】熟悉油菜的形态特征和识别栽培油菜的主要类型
【内容】观察油菜根、茎、叶、花和角果等器官的形态,鉴别油菜的甘蓝型、白菜型和芥菜型等三种类型的特征。
【方法】将不同类型的油菜在田间种植,培育出所需实验材料,在实验室观察。
实验十一、甘薯、马铃薯形态特征观察
【目的要求】熟悉甘薯、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内容】观察甘薯、马铃薯各器官的形态,重点是观察甘薯块根和马铃薯块茎的形态特点。
【方法】将不同类型的甘薯、马铃薯在田间种植,培育出所需实验材料,在实验室观察。
实验十二、作物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测定
【目的要求】熟悉叶面积测定和叶面积指数计算的基本方法
【内容】以水稻或小麦为材料,分单株测定叶面积,再根据田间种植密度和单株叶面积估算叶面积指数,比较不同种植密度的叶面积指数和不同方法的测定结果。
【方法】选择规范化种植的水稻或小麦田各3-5块,分别测定各田块的种植密度,孕穗期前后取样,在室内以指数法和仪器法测定单株叶面积和计算叶面积指数,比较不同种植密度田块的叶面积指数,并对不同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十三、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田间测产
【目的要求】理解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概念,熟悉水稻田间测产的基本方法。
【内容】调查水稻田间种植密度,测定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根据产量构成因素估
算产量。
【方法】选择不同产量水平的稻田共3-5块,于成熟期每田块确定3—5点测定种植行距、穴距,调查有效穗,再取样于室内测定穗着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等,根据测定结果估算产量。
实验十四、小麦植株及经济性状室内考测
【目的要求】熟悉小麦植株性状,掌握麦类作物考种的基本方法。
【内容】观察小麦植株形态特征,考测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和根据产量构成因素估算产量。
【方法】选择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3—5个,于成熟期收获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植株风干后观察或测定单株有效穗数、伸长节间数、茎高、节间长度、穗长、芒性、小穗数、粒数、粒色、粒形和千粒重等,并进行品种间比较。
实验十五、作物种植制度设计及经济效益分析
【目的要求】熟悉作物种植制度设计及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方法。
【内容】根据所给定的土地和其它生产条件设计一套包括一个作物生产周年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包括作物和品种搭配,季节衔接,间套方式,各种作物的栽培技术关键等,并根据实施结果或以相关调查资料为依据对这一种植模式的投入、产出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方法】学生以小组或独自进行设计,写出种植模式设计书,并在指定的实验场地进行实施,以实施结果或调查资料进行相关计算和分析。
五、实验报告及成绩评定
实验报告要求:各实验完成后,每一学生均按统一要求写出实验报告,要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整,数据充实,计算正确,条理清晰。
考核:以实验操作(过程)占50%、实验报告占50%总评计算成绩。
六、选用教材及参考书
1.陶诗顺等编《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自印,2006
2、杨文钰等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刁操铨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4、刘选浩主编《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编写负责人:陶诗顺审核人:部门主管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