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寒假借了本林崇德写的《教育的智慧》一书,在闲暇之时,认真拜读了一把。

《教育的智慧》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践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

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我对书中的这个观点很赞同。

百行德为首,就像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但是,现在很多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啊!”是的,现在的学生是不好教,分析原因:一、家庭因素。

现在基本上都是每家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都是家里的一个宝,全家围着转,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自私,不会关爱他人的性格。

二、社会因素:现在的社会环境和以前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物质和精神都丰富了,最大的变化我想是有了网络,不仅电脑可以上网,手机也可以了。

面对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好的坏的,并且没有一个有效地对信息删选的方法,学生照单全收了。

这也容易使正在成长的小学生的身心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含义的灵魂是学生命意义,其核心则是“崇尚道德”。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做人。

因此,没有道德,再有才华的人对于社会也是无用之人,反会危害社会,报纸、网络上出现过很多这种拥有高学历、却精神扭曲,利用知识危害社会的报道。

所以,培养学生,首先重视其德,当然德才兼备是理想状态。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

”“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成才。

”这说明作为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总能听到这样的事例:某某学生在学校学成绩不好,但是到了社会上交际能力很好,工作能力不错,现在混得比很多同学都好;某某数学不好,生意倒是很会做;某某学习不行,手很巧,开了自己的店等等之类的。

那么从这些事例中,我们不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人不可能是全才,但总有其闪光点,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多途径去发现、挖掘、培养。

虽然,现在还是主要以成绩论英雄,但是,我觉得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有机会成才。

行业还有360行,我们培养的学生难道不应也是多姿多彩,多面性的吗?何必人人都是大学文凭在手的“才人”,拥有一种好德行,一项实用的技能、一种沟通交际的能力……何尝不是造福社会的有用之人。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
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

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

作为教师,惟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瞭望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