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理论
希腊文化与基督教文化都把妇女视为 “文明 的敌人”,认为妇女在本质上是与自然 界相 联的,代表自然界中的一切非理性的、 原 始的、反社会的因素。奠定了西方男主 女 次、男尊女卑的二元论思想,女人处于 被 动无权状态。
习俗:日本 韩国把丈夫看作君 主 非洲:割礼 阿拉伯国家:妇女蒙面纱 印度:沙帝 中国:裹小脚
三、女权运动的第三浪潮(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
法国朱丽娅 克里斯特瓦《妇女的时间〉〉,把时间 分为线性时间和循环时间。 欧洲女权主义三个阶段的特征: 第一阶段:要求在父权制社会中获得同男人平等的权 利。 第二阶段:差异派女性主义,强调性别的差异和女性 的独特性,颂扬女性 本质,并以差异为名否认男性秩 序。 第三阶段:拒绝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提倡三个阶 段的女性主义方法相互融合或共存于同一历史时间之 内。注意女权、女性、女人的统一。
一、基督教文明中的妇女观 在基督教<<圣经>>创世纪故事中, 上帝用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造了夏娃这个女 人,从此规定了女人依附男人的从属地位。 妇女被看成是生儿育女的工具,是诱惑 者。法国文学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特瓦在 <<中国妇女>>:女人只不过是功能性的, 从属于男性的客体,她只拥有躯体、性,生 殖的物质特性。
《列子.天瑞》: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 贵。” 《礼记 内则十二》:“男子居外,女子居内, 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 司马光《训子孙文》“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 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汉代班昭《女诫》: 一诫: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 谓卑弱下人也。 二诫: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 三诫: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敬顺之道,妇人之大 礼也。 四诫: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 谓妇德。 五诫: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 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
《易.系辞》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 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阳物也, 坤,阴物也。” 《大戴礼记》:“妇人,伏于人也”《白虎通》“妇 者,服也,以礼屈服也” 《易经》明确提出男性为乾、为天、为阳、为刚、为 强。 女性为坤、为地、为阴、为顺的阴阳说。 确立了天尊地卑,阳主阴次的本体论地位以及天/地、 乾/坤、阴/阳、男/女、父/母而远对立的思维模式。
角色理论:这一理论涉及女性的家庭与工作的双
重角色冲突问题。这两种角色一旦发生冲突,女 性的工作角色往往要服从家庭角色,女性因此丧 失了大量的工作和升迁的机会,致使女性做事业 的动力降低。女性比较集中的职业由于缺勤率高、 精力投入少,因此变得价值较低,报酬也较低。 性别混合的目标动力群体时,由于群体对男性的 期望值高于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 自信心、威望和权力。如果某位女性想反潮流而 动,群体内的两性都会反对她,敌视她。在这种 情况下,性别期望模式得到了巩固。
对案主问题所抱持的观点
(一)社会结构因素 「个人的即政治的」—社会文化否定女性价值。 (二)人在情境中的典范 情绪、认知、情境和文化规范互动而决定行为。 与社会工作使命及原理原则之连结 (一)双重焦点:个人改变与社会变迁 (二)工作员与案主平等关系 (三)关心个人价值与尊严、排除自我实现障碍
在西方神论文化中,妇女的言说被视为原罪,被 看成人类堕落的根源。克里斯特瓦《恐怖的权 利》指出,在基督教文化中女性变成了“污 秽”、“不洁”、“邪恶”等的代名词。“原 罪的根源和根本表现就是女性的诱惑” 谦卑、谨慎、沉默是基督教文化衡量妇女的标 准。
基督教文化对女性有两个负面评价:
第一、把妇女列为万恶之首 第二、女人是男人的附庸
女性主义起源 女性主义理论 父权制文化语境中的女性地位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 女性主义派别 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宏观理论
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 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 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 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 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 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 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 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再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女性主义循着马克思主义的思路, 并对它做了女性主义的改造。一个最主要的改造是提出了 下列论点:男权制是先于资本主义制度就存在的,因此推 翻资本主义只是结束男性对女性压迫的必要条件,而不是 充分条件。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一)基本主张 男女劳 工(负担家务),抹煞女性贡献。 (二)目标 经济与家庭面向的结构改革 (三)行动方向 倡导家务与儿童照顾是公共责任,如儿童照顾支出或家务津 贴。
后现代女性主义
(一)基本主张 不赞同分类或对女性下定义,强调去中心化的多元性。 (二)目标 解构文化中男性所建构的意识型态。 (三)行动方向 分析与了解女性世界观如何受权力知识所影响。
二、古希腊文明中的妇女观 古希腊的神话形象地反映了父权制取代母权 制的历史变革。 希西阿德《神谱》描写母权制的瓦解和父 权制的确立。 欧里庇得斯《希波吕托斯》
古希腊人的思想包含自然界与女性 的关系。男性能够违背和对抗自身 本性,与自然界结合的女人被看作 是男人的敌人。希腊思想文明是男 性征服自然界,征服女人。 希腊神话中的女人是美丽诱人的 “祸水”。
优点
(一)与社会工作对弱势关怀和社会环境焦点一致。 (二)符合社会工作者和案主性别特性。 缺点 (一)往往只有概念和原则(社会变迁的使命大都停留在理 念层次),欠缺具体方法和技巧。 (二)欠缺量化研究评估实务方面的有效性。
附录: 男 女 有 别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孩子 男人在一起谈女人,女人在一起谈衣饰 男人挣钱给女人花,女人挣钱给自己花 男人看女人爱回头,女人看男人爱低头 男人把钱花在嘴上,女人把钱花在脸上 男人有泪不轻弹,女人无泪也嚎啕 男人身上烟味大,女人身上香味浓 男人不愿谈收入,女人讨厌问年龄 男人关心自己的身高,女人关心自己的体重男人靠拳头征服女人,女人靠眼泪 征服男人 男人在恋爱时最勤快,女人在恋爱时最温柔 男人圈里女孩是公主,女人圈里男孩是奴仆 男人把面子看得最重要,女人把名誉看得最重要 男人在女人面前会变得勇敢,女人在男人面前 会变得娇羞 男人有四怕:一怕个人的表现有悖于别人的期望与要求, 二怕遭受异性的拒 绝,三怕失去镇定沉着的自制力,四怕失去自我 女人有四忧:一忧贫寒,二忧衰老,三忧生病,四忧丧失社会认可。
激进女性主义
(一)基本主张 男女有天生差异;性别主义造成权力不平衡,社会与家庭内 男性被赋予较多权力;女性内化男性所希望女性角色,迎 合男性需求,受到心理控制。 (二)目标—解放女性 家庭制度根本变革,使女性免于被宰制;追求女性性与生育 的自由。 (三)行动方向 争取社会对儿童照顾责任;倡导女性意识觉醒;受暴妇女救 援。
专业人员角色—朋友、触媒、协助者、资源提供者
(一)促发案主意识觉醒与成长 (二)提供支持的环境让案主以自己步调渐进改变 (三)协助案主抛弃过去想法 (四)提供案主技巧、信息或其他资源 处遇方向与策略—增强权能 (一)鼓励女性以自己语言诉说自己生命经验,并赋予意义, 激发个人能力。 (二)检视男性主导社会对其生活影响 (三)鼓励案主以健康方式表达不满与愤怒 (四)鼓励发展支持团体或集体行动
第一次女权运动
进入19世纪后,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 的束缚逐渐松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妇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 男子相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权运动开始萌芽。
英 国 女 权 运 动 者 向 国 王 陈 情 反 遭 逮 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女权运动人士在11个 州争取到选举权
三、儒家文化中的妇女观 以父权为中心的私有制家庭, 使自然的两性分工获得了社会的 法权形式。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男 性为本位的文化,男女两性的价 值体系:男—文化生活的参与者, 家庭的主人,生活的主宰者。女— 被摒弃于社会生活之外,家庭的 奴仆,生活的依附者。
在经济上“无私蓄、无私器” 在政治上不参政; 在人格上“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 死从子”
处遇目标及取向
(一)短期目标 意识觉醒(问题的结构根源)、自我价值感与环境掌控的提 升、社会行动的参与。 (二)长期目标 去除社会对女性压迫、女性解放、两性平等、获得自我实现 机会。
评量重点
(一)是否应有正式评量之争论 病态、男性观点的疑虑 (二)方向 聆听案主故事了解生活经验,包括: 1.压迫的社会情境对案主的心理效应 2.案主个人经验的政治面向,哪些可反映女性普遍受迫经验。 对专业关系界定 平等(避免形成依赖、使案主参与处遇决策)或伙伴(共同 了解案主需求和设定目标)
交换理论:这一理论指出,理性的人一向被假定
为自私的、相互隔离的、无情感的行为者,而女 性主义理论则做出了另一种假设,它假设人是相 互连结的、利他的、有情感的。女性主义还用交 换理论解释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男性占有了 份额较女性大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知识资 源。 网络理论:女性主义用这一理论分析性别差异与 性别不平等。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他的社会关系 的总和。男女两性由于从儿时起结识的人就不同, 后来的关系网络也不同,因此造成了两性发展机 会的巨大差异。
1971年,贝蒂· 弗里丹(前)等人在国会办公区外示威,以示对 《平权法修正案》(ERA)的支持。
时间:20世纪60-70年代,持续到80年代 背景:二战结束,《第二性》《女性的奥秘》《性的辩证 法》等的影响 特色:规模大,结盟。仅英国9000妇女协会,1966年美国 的NOW(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women),80年代末, 15万人,176个分会;1974年妇女工会组织;1975年, “黑人妇女联合战线”。联合国重视,影响与典范作用。 1979年,第34届联大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 公约》,各国纷纷效仿。 关注问题:不再纠缠就业问题;女性角色问题。而是, “再就业市场上,女人应当像男人平等竞争,还是应当争 取对妇女的特殊保护”?是应当模仿男人的生活方式,还 是应当创造一种女性自己的生活方式? 口号:女性的特质是世界唯一的希望所在! 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形成妇女研究的热潮,运动的延伸————学术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