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PPT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主张
4.女性主义翻译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本意义 阐释的不同,并由此提出“性别译者’的概念,使性别分析范畴 在翻译领域里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她们认为,女性特有的语言感 知力、经验和内心情感有时不是男性能够觉察到的,或是根本不 想察觉,或是潜意识中不知不觉陷人了男性中心的思维陷阱中, 从而对女性作品或女性主义作品缺乏准确的理解和阐释,所以应 该有女性来翻译这类作品。这种理论主张无疑也给翻译领域注入 了新的元素和角度。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主张
3.女性主义翻译打破传统的“作者/原文-译者/译文”的两元 对立模式,认为译文是原文的后续的生命(afterlife),提倡原文译文的共生共荣。原文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神话,译文也 不再是机械的摹仿和拷贝,而是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它得以 在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者群体,为原文开启了一 个更加广阔的,料想不到的存续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主张
1.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家都坚持翻译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为 其性别身份建构创造条件。(Simon, 1996: 8)女性主义翻译理 论并非来源于文本内部的翻译问题的讨论,而是源于一种文化研 究对翻译现象的关注,它的理论主张与其说是翻译理论,还不如 说是一种文化策略或政治实践。其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生产评 判好译文的标准和规则,而是通过译文的生产,在知识的传播、 转移中建构女性主体的身份诗学。
2.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加写前言与注脚在弗洛图看来是女性主义翻译中的常规 操作,这一技巧包括解释原文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勾 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旨在凸显译者的 女人身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女性主义身份及其在意义 的创造中作为一个积极参与者的作用。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加拿大女性主义者的翻译实践。代表人物如路易斯·梵·弗 洛图(Louise·Von ·Flotow),雪莉·西蒙(Shelly Simon),芭芭拉·戈达尔德(Barbara Godard), 苏姗妮·德·洛特宾尼尔·哈伍德(Susanne De Lotbiniere Harwood)。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张 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 5.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又称女权主义或女权运动翻译理论。 女权运动这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冲击着西方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语言,甚至 着装打扮。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尤为突出。西方女性主义在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 后分化成两派:英美女性主义 Anglo-American Feminism 和法国新女性主义French New Feminism. 前者更注重文学批评,特别是对经典文本的颠覆;后者将视线投射在 心理学,符号学及语言学等方面。他们批评借鉴解构主义理论,将妇女问题的症结归 结于语言。
代表人物
苏姗妮·德·洛特宾尼尔·哈伍德 Susanne·De·Lotbiniere ·Harwood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激进派代表人 物,拒绝翻译男性作者作品,如若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也会将 其中的阳性词汇主观地改为女性主义词汇。代表作有《双语人》 The Body Bilingual.提出:“要使翻译实践深受女性主义意识的影 响,使其成为一种政治行为,目的是让人们看得见女性在语言和 社会中的存在。”
3.劫持(hijacking)
女性主义译者往往对本身并不一定具有女性主义意 图的文本进行挪用。比如在原文采用全称阳性词的 地方,在译文中却变成了包含阳性和阴性一起的词。 如hystory从希腊语词根hyst“子宫”+story创造出 来,意为“女性的历史”,与his+story=history相对)
戈达尔德在翻译中强调女性和译者的显形。她为她所有的译著撰写译者 前言,以这样的姿态表明对女性、译者及译作隐形的拒绝。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
从宏观上看
l)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女性主义视角;
2)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3)推动了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派等翻译理论的发展, 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力。
从微观上看 l)从女性主义角度强调翻译主体; 2)强调翻译是政治行为; 3)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主张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提出“忠实”不是忠实于原 文作者,也不是忠实于接受语言文化的读者,而是忠实 于自己的阅读。女性主义译者就不再对原来居于权威地 位的作者俯首帖耳、唯命是从了,而是以积极的姿态介 人到文本中,按照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对文本进行挪用、 操控甚至重写。在她们看来,文本意义的阐释权完全掌 握在译者手中,原文作者则隐退了。
代表人物
雪莉·西蒙 Sherry Simon
西蒙是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法语系教授、著名翻译理论家、文化专家。《翻译中的
性别:文化身份与传播的政治》Gender in Translation:culture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是雪莉·西蒙的重要译学理论专著之一,也是西方第一本全面 论述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问题的学术性专著。本书主要探讨作为政治与文学运动 的女性主义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用西蒙的话来讲,该书是 “学科杂合” 的产物,即女性主义与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的产物。
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劫持 (hijacking)。
1.增补或补偿(supplementing)
增补或补偿表现了译者主动介入文本的行为, 一般的翻译者也常使用,但女性主义译者更 注重于补偿原文表述性别意义,如HuMan 中 用大写的M 指示原文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 《圣经》翻译中在呼语 Brothers的前面补 上 Sisters,即属“增补”。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主要致力于:
l)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2)从语言上对原文本进行解构,消除男性主义中心。消除翻译研
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 3)分析翻译作品中不同性别的语言的处理及其意识形态。 4)提倡女性主义的翻译策略和标准,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5)关注女性的存在,将性别意识植入翻译的理念之中,评估女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1.把颠覆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作为终极 目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歪曲了翻译活 动的本质。 2.流派众多,观点过于激进。 3.过于强调翻译中对语言的“操纵”和对译者的 “干预”,可能助长乱译之风。
代表人物
芭芭拉·戈达尔德(Barbara Godard)1941年生于多伦多,现为加拿大约克 大学教授,加拿大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期刊《特塞拉》(Tessera)主编。她是 加拿大最早从事女性主义翻译、也是最著名的女性主义译者之一。出版 了6本译著,发表了几十首(篇)诗歌、散文和小说节选的翻译。她的学术视 野极为宽广,著述、论文数量众多,除翻译研究外,还横跨文学、文化、社会 思潮等领域。仅在翻译研究方面,就已发表文章40余篇,涉及加拿大翻译实 践、文学翻译史、性别与翻译、后结构主义与翻译、戏剧翻译等方面。
译者的历史和现代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代表人物
路易斯·梵·弗洛图(Luise von Flotow)是加拿大 著名文学翻译家,教师,自由撰稿人,曾在北美, 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学习,工作。现任教于渥 太华大学。《翻译和性别:“女性时代”的翻译》 Translation and Gender:Translating in the ' Era of Feminism'是其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结晶。 书中总结了女性翻译家常用的三种翻译策略:增补(supplem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