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系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0.1.11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系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0.1.11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610215)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大数据与应用(610215)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基本修业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标准修业年限为3年,学生可在2~5年内完成学业。

四、职业面向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一定的大数据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能熟练进行信息收集、应用开发等任务,能够在各类IT企业或企事业单位的IT部门能从事大数据平台部署与运维、信息系统建设与实施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六、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要求
(一)基本规格
本专业学生掌握大数据的基本概念、架构设计及程序设计实现方法,具有利用经典的大
数据系统搭建、管理和开发能力。

(二)素质要求
1.政治思想素质要求
热爱祖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创业奋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职业素质:
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坚持职业操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管理素质;脚踏实地、严谨求实、勇于创新。

3.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
具有融合传统文化精华、当代中西文化潮流的宽阔视野;文理交融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具有健康、高雅、勤勉的生活工作情趣;具有适应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审美立场和方法能力;奠定个性鲜明、善于合作的个人成长成才的素质基础。

4.身心素质
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生理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习惯,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健康标准;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品质
(三)知识结构要求
本专业主要学习常用数据挖掘编程语言(R 语言和Python)、数据库应用技术、Java 程序设计、Linux 操作系统、Hadoop 大数据存储与运算、Hadoop 大数据存储与运算、大数据查询与处理、Spark大数据快速运算、Oozie 大数据工作流,具备大数据开发与数据挖掘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及进一步发展专业技能的良好基础。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具有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基本理论与技术、数据挖掘的常用算法;
2.掌握当前使用最广泛的两门数据挖掘编程语言 R 语言和 python;
3.熟悉 SQL 的计算与存储过程调优,并具有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
4.具备数据的处理、抽取、清洗、转换等能力;
5.掌握主流的 Hadoop 处理技术,包括 MapReduce、Hive、Hbase 等;
6.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较强的文档编写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
七、培养特色
本专业围绕着“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地方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计算机新技术发展”的理念,采取开放办学模式,实现高校、企业和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坚持“理论学习+工程实践+新技术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聚焦大数据系统运维、数据分析及其产品开发等紧缺人才的培养。

八、主要课程和特色课程
1.主要课程(核心课程): C程序设计;网络基础;概率与数理统计;数据结构;Java 程序设计;MySQL数据库;Java Web开发技术;Hadoop系统基础;Linux;Python程序设计。

2.特色课程:大数据可视化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九、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大数据专业专任教师10人,学生招生人数25人;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1,双师素质教师10人,占专业教师比例不低于60%,专任教师队伍:高级职称3人,中级5人。

2.专任教师
本专业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领域有关证书;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软件技术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扎实的大数据技术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教师累计不少于6 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二)教学设施
学校配有标准多媒体理论课教室,多媒体实验机房10个,最大容量课同时90人;配有大数据实训云平台一个,校内实训基地1个,校外实训基地2个,实习基地5个。

(三)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

学校应建立有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

其中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行业政策法规资料,有关职业标准,有关休闲农业的技术、标准、方法、操作规范以及实务案例类图书等。

3.数字资源配备基本要求
建设和配置与专业相关的一定数量的多媒体素材(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十、质量保障
学院和各教学单位已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了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十一、毕业要求
(一)学分要求: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有关课程及环节,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为152
学分。

其中,公共必修课程34学分,公共选修课程6学分,专业基础课程14学分,专业必修课程5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0学分,实践环节58.5学分。

(二)毕业条件:思想政治合格,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规定的最低学分,所得学分的结构符合要求。

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且不违反学校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

十二、成绩考核
1.理论课考试可采用闭卷笔试、上机操作考试、开卷考试或撰写论文、报告等方式进行,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学分。

2. 实践教学成绩考核,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为主,采取院内考核与行业考试相结合,按合格与不合格两级评定成绩。

3. 凡以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形式完成综合实训的,论文(设计)选题必须以技术应用为主,独立开发。

完成后均须进行正式的毕业论文答辩,按院统一制定的“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分标准”评定成绩。

十三、全学程时间安排
全学程总周数为120周,分配如下:
1.理论教学52周
2.实践教学51周
3.考试10周
4.毕业教育1周
5.劳动1周
6.机动5周
十四、课程设置及其学分分配表(见样表1、2、3)
十五、课程体系、课程类别及其学分、学时分配表(见表4)
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及周学时分配表
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分配及时间分配表
注:两课实践教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及综合生产实践教学每周计1学分,其它实践教学每周1.5学分。

课程体系、课程类别及其学分、学时分配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