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资源现状及保护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本文分析了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以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保护我国水资源的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问题保护对策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
但是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却很低,约为2420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被列为全球13 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进入21世纪,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减少,用水量将进一步增加。
同时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以及严重的水污染等问题都使我国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首要制约因素。
1 我国水资源现状一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
其中,黄河、淮河、海河3 个流域耕地面积占35%,人口占35%,GDP 占32%,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57m3。
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我国的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据统计全国约有10%的土地受到洪水威胁,特别是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及滨海地区。
因为洪灾,全国年均经济损失1 100 多亿元,每年受灾耕地面积达1333.33 万hm2。
同时,我国旱灾也比较严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春旱发生。
二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城市人口的相对集中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据水利部统计,我国669 个城市中有逾400 个城市供水不足,约200 个城市严重缺水;在32 个100 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约有30 个长期受缺水困扰。
在46 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 个严重缺水。
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最为严重。
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将近400 亿m3,相当于北京市年用水量的10 倍。
而“十五”期间,全国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2 566。
67 万hm2,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 500万t。
全国农村有3.2 亿人饮水不安全。
全国有400 余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 个。
因此,今天的中国被联合国认定为“水资源紧缺国家”。
2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1 用水浪费我国一方面供水量不足,另一方面用水浪费。
尤其是在公共用水部门, 如宾馆、学校和商业等部门,居民生活也同样存在浪费用水问题。
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我国水资源现状认识不足,节水观念淡薄。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水价偏低,导致用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造成用水过程中大量浪费。
据统计发达国家水价与电价的比例是6:1,水比电贵,而在我国则是1:1,甚至更低。
全国各地水费标准只达到测算成本的62%,农业水价还不到成本的1/3,水费仅占居民日常开支的0.3%左右。
2.2 用水效率低用水效率低下, 使我国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显突出。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GDP 产值的用水量高于其数倍。
(1)农业用水:农业用水在我国的用水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由于采用的方式大多为漫灌, 使灌溉定额居高不下,缺水与浪费水的现象并存。
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在0.4, 与先进国家的0.7~0.8 相比, 中国灌区的用水落后了30~50年。
北方是非常缺水的地区, 但其灌溉定额达7500~12 000 m3/ hm2, 高出农作物实际需求2~5 倍, 据估计,农业浪费水每年就超过1 000 亿立方米。
(2)工业用水:我国工业用水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 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一是工艺、设备比较落后, 单位产品耗水量大。
以钢铁工业为例, 国外发达国家早在20 世纪70 年代至末80 年代初, 1t 钢耗水量先进指标为6m3;而在我国钢铁工业1t 钢耗水量全行业平均为30m3 左右。
二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
据统计, 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30%~40%, 实际可能更低, 而发达国家为75%~85%。
我国工业1 万元产值水量是发达国家5~10 倍。
2.3 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以海河流域为例,海河流域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
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
近些年来, 这里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同20 世纪50 年代比, 人口增加了一倍, 灌溉面积增加了6倍, GDP 增加了30 多倍, 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 大大超过了淡水资源的承载力。
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 开采率达到98%, 远远超出40% 的警戒线。
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 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 年代的56个, 扩展到目前的164个, 超采面积也由8。
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 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
由于对地表水的过度开发,已经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
一是河道断流。
2000年北方地区调查的514 条主要河流中,有60 条河流发生断流,断流河段总长度7996公里,占断流河流总长度的36%。
二是湖泊萎缩。
与50 年代的105 479 平方公里相比,现有湖泊面积减少了14 767 平方公里,约占50 年代湖泊面积的14%。
三是湿地退化。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全国湿地面积共减少了1 350 平方公里,减少了26%。
而过量开采地下水,除了引起水位下降,地表坍塌外,还会加速地表水体中污染物的下渗,污染地下水。
地下水一旦受污染, 便难以恢复治理。
目前, 城市地下水资源遭受污染的情况较为严重。
据统计, 全国已有130多个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主要污染源均为工业和生活污水。
局部农业区地下水也受到污染, 主要分布在城近郊区的污灌区, 目前用污水灌溉农田133多万hm2, 直接污染了地下水, 也有的还受到农药和化肥的污染。
2.4 水体污染总体来看,我国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
江、河、湖泊水污染负荷早已超过其水环境容量。
据了解,全国每年直接排入江河的废水达360 亿t,而且仍在以每年18 亿吨的速度在增加,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约50%的水源因污染不能饮用。
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 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 结果是近1/ 2 的河段受到污染, 1/ 10 的河段被严重污染, 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
七大江河水质继续在恶化,Ⅴ类和劣于Ⅴ类水所占比例仍很高。
水污染严重河流,依次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其中海河劣于Ⅴ类水质河段高达56。
7%,辽河达37%,黄河达36。
1%。
长江干流超过Ⅲ类水的断面已达38%,比8年前上升了20。
5%。
除西藏、青海外,75%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除了地表水污染外,地下水污染也日趋严重。
污染组分主要有三氮(NO-3 、NO-2、NH+4 )、酚、氰、重金属、总硬度及COD等。
地下水污染不仅检出组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污染程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有些地区深层水中已有污染物检出。
目前我国的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
水污染已逐渐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彼此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形成复合污染的态势。
造成我国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有:(1)我国许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物料消耗高,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过高;(2)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工业集中,而城市下水道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发展速度极为缓慢,欠账太多,与整个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发展不相适应;(3)防治水污染投资少,加之管理体制和政策上、技术上的原因,仅有的投资亦未发挥应有的效果;(4)有些地方对工业废水处理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耗资很大,而设施建成后却不能正常运行,投资效益差。
此外,由于我国的水污染处罚及执法力度不够,使得工矿企业不积极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也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3 保护水资源的对策3.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水“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不知道爱惜, 有的甚至将水白白浪费。
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具体的宣传活动, 提高全民对保护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让全民有惜水意识, 增强人们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观念, 创建节水型社会。
此外,政府还应转变传统的以需定供的水资源管理,树立以供定需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进行水价改革,供水按全成本核算,减少过去用水的计划分配和福利供水,促进生产单位节约用水。
3.2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农业节水体系主要包括灌溉技术、雨水集蓄和高效利用技术、农艺技术等。
政府推广先进节水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 建设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田间节水工程, 进一步研究推广更先进、经济、适用的节水栽培技术。
目前我国农业约1 /2灌溉水耗损于渠系和农田蒸发, 改传统灌溉方式为旋转喷灌, 提高灌溉效率, 利于灌溉面积扩大,能够节水70% 。
远离河流又无冰川雪山给源的雨养农区, 欠缺灌溉水源的半干旱农区, 农业目标应主要转向于实施节水型农业结构和高效利用降水的保护耕作技术等。
另外在工业用水方面,应大力改革生产用水工艺, 推广工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国外先进工业企业的水重复利用率高达90%以上,而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则很低,2005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平均只有65%左右。
企业的用水绝大部分都在一次利用后作为废水排放。
城市生活用水是水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亦是水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
据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的资料表明,我国城市生活用水的1 /3由于水资源供给和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而白白损失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城市应通过节水技术改造供水管网,开发推广节水器具,创建节水型城市。
3.3 大力推广中水回用,开发其他非常规水资源中水是指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中水回用既补充了水资源的短缺,减少了自来水的消耗量,省却了水资源费。
又减少了排向水域的污水量,降低了污水处理费用,创造了可观的环境效益,做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城市污水回用技术起步较晚,但近10 年发展得比较快,且起点较高。
北京、天津、太原、青岛、西安等缺水城市已经先后建立一系列污水回用工程。
但是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原因,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污水回用率偏低。
因此我国应加大对中水利用的资金及政策支持,提高我国回用水在用水总量中的比例。
另外要加大对雨水的集蓄利用,开发咸水淡化技术,逐步减少我国淡水资源的使用量。
海水淡化作为解决水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 尤其是海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