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知识讲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知识讲解

其中“愿”所指的是远离污浊的官场,尽享属于自己的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 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昏昏噩噩地生活。
2.试分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所蕴含的情感。 辛勤劳作一天,尽管十分劳累,但作者的心情依旧很好,“带月荷锄归”,使读者看到诗人的心理 上颇为满足,而且还有些自我欣赏的味道。 3.请你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厌倦、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 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 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 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到其中的乐趣。 《使至塞上》 1.朗读全诗,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 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 在燕然前线。 2.【高清课堂:诗四首 ppt16】请你谈谈“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它蕴含作者 怎样的感情? 自己过了边塞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上 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高清课堂:诗四首 ppt18】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的意境。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 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 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 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 绘中。就像《红楼梦》中香菱说的那样:“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 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 《渡荆门送别》 1.请你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本诗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浓浓的乡思。 2.本诗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按什么顺序描绘的?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本诗写景的句子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它们是按由远到 近的顺序写的。 鉴赏诗句并说明理由: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 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内心抑郁(即景设喻) 情由事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外风光
景由事终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千古壮观)
《渡荆门送别》
渡 远 荆 门 外 , 来 从 楚 国 游 ——远 渡 地 点 、 出 蜀 目
渡 荆 的。 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水(远景) 景色壮阔
送 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云(近景)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1.D 项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了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显示了诗人 内心的苦闷抑郁,其原因是在朝廷中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抱负,因而失意、苦闷;并非是因为离开 朋友,表达的也不是思念之情。本题选 D。
2.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本题所考查的全部是理解性默写。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根据积 累写出符合题意的句子,不能出错别字、添字、漏字的现象,注意“铜雀”“ 暝”“繁阴”等字词的 书写。平时背诵古诗文时除了熟记字词句外,还要注意理解词句的意思。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 违。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③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⑤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 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②张养浩的深刻揭示了封建王朝嬗变
的普遍规律,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③杜牧《赤壁》中的诗句“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并曲
折地抒发了自己才不为用的感慨与不平之气。
④正如孔子所说“

”,对已学知识不断反刍以至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
才是获得真知灼见、超越他人的科学方法。
2020-2021 年 部编版 初二语文上学期
《诗四首》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归园田居》 【高清课堂:诗四首 ppt5、7】陶渊明(约 365—427)东晋大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 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又称“五柳先生”。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 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 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 身逢迎的志趣,宣扬了“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篇,寄 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 渊明集》。 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 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使至塞上》 【高清课堂:诗四首 ppt12】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 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有 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安史之乱前,官至 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权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 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 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出家于终南山。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 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 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有《渭川田家》《终南别业》《山居秋 暝》等诗。 【高清课堂:诗四首 ppt14】开元二十四年(736),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 北)。737 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将王维排 挤出朝廷。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 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 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 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 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 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 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 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 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 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李白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 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 《李太白集》。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 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 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 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登岳阳楼(其一)》
2020-2021 年 部编版 初二语文上学期
《登岳阳楼(其一)》 山河破碎的形势和颠沛流离的经历使陈与义认清了杜甫诗的思想意义,从而努力学习杜甫的爱国 精神,他对艺术的借鉴也转以学习其沉郁、壮阔的风格为主,从而创造了雄浑深沉的诗风。《登岳阳 楼》就是很好的例子。
把握重点 《归园田居》 1.“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郁的意境,令人读后感到趣味无穷。例如开头两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写出作者初归田园, 不熟悉农活,所以杂草丛生的情形。这两句将真实的情况和盘托出,十分坦然。“草盛”与“豆苗稀” 相对照,有作者自惭自嘲之意,显出作者的幽默性格。这两句起得平淡、亲切,如同—个老农在闲 谈。
《使至塞上》 全篇运用借汉喻唐、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边塞风光、边庭战事和出塞情怀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 写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从而使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名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中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 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 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渡荆门送别》 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荆门外雄伟奇丽的景色,表现出青年诗人留恋故乡和奔向广阔天地的情意,反 映出作者的蓬勃朝气和广阔胸襟。诗的想象瑰丽,形象生动,意境高远,语言清新俊逸,风格雄放飘 逸。
考题例析 1.(2015•福建福州中考)下列对古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诗人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
界中失去自我。 B.《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