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化学基本概念
1.试管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答:用做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和加热时使用。
加热是不能骤冷防止炸裂。
2.酒精灯的使用“两查”“六注意”
答:“两查”是查灯芯顶端是否平整,灯内酒精不少于其容积的1/4不多于2/3。
“六注意”(1)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加酒精(2)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另一个酒精灯(3)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不用嘴吹灭(4)不要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子上着火用湿布盖灭(5)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用外焰加热温度最高(6)不用时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
3.胶头滴管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答:胶头滴管要竖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不接触容器内壁,不能平放或倒放,防止污染胶头,用完清洗,滴瓶上的不用洗。
4.烧杯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答:用做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还可配制溶液。
加热时垫上石棉网。
5.量筒的使用方法(语言描述),误差分析(作图)
答: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读数时量筒放平,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6.反应容器有哪些?存放容器有哪些?
答:反应容器有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蒸发皿、燃烧匙、集气瓶。
存放容器有广口瓶(装固体)、细口瓶(装液体)、集气瓶(装气体)。
7.药品的取用原则(三不原则、节约原则、处理原则)
答:三不原则:不拿、不尝、不闻。
节约原则:没有要求用量固体盖满试管底部液体用1~2毫升。
处理原则: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丢弃,不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容器内。
8.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答:块状或金属颗粒要把试管平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在试管口,试管慢慢竖起。
粉末状药品要把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入试管底部,试管慢慢竖起。
9.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答: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试管倾斜。
倒完后立即盖上瓶塞放回原处。
10.给试管里固体加热的方法
答: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其炸裂。
11.给试管里液体加热的方法
答:试管与桌面成45。
角,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
12.给药品加热时的注意事项
答:容器底部不与灯芯接触,热容器不用冷水冲洗,试管夹夹在距管口1/3处,手握长柄,拇指不能按短柄,防止试管夹松开,试管滑落,试管夹从底部套入。
13.可以加热的仪器有哪些答: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加热时垫上石棉网的有烧杯、烧瓶、锥形瓶。
14.洗涤仪器干净的标准
答: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15.化学变化的定义,举2个例子
答: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有新物质生成。
例:镁燃烧,铜加热变黑
16.教材中三个化学变化的实验
答:(1)向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3中滴加盐酸(HCl)有气泡生成,气体是二氧化碳CO2。
(2)向氢氧化钠(NaOH)中加酚酞溶液,变红。
(3)向氢氧化钠(NaOH)中加氯化镁Mg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是氢氧化镁Mg(OH)2 17.物理变化的定义,举2个例子
答: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
例:水的三态变化,酒精挥发
18.化学性质的定义,举2个例子
答: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镁有可燃性,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19.物理性质的定义,举2个例子
答: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现出来的性质。
色、味、态、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
例:汽油易挥发、氯化钠能溶于水。
20.科学探究的步骤
答: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
21.镁燃烧的现象
答:2Mg+O 2 2 MgO (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
22.铜加热的现象
答:2Cu+O 22CuO(铜变黑)
23.磷燃烧的现象
答:4P+5O 22P2O5(黄色火焰、冒白烟、放热)
24.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答: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
25.氮气的性质及用途
答:氮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
氮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很稳定,常温下难跟其他物质反应,高温高能量时与某些物质反应。
用途:充氮包装、充氮灯泡、制取氮肥、制炸药。
26.稀有气体的性质及用途
答: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
用途:焊接保护气、激光技术、霓虹灯、探空气球。
27.测氧气含量的实验注意事项(4点)
答:(1)红磷稍过量(2)装置不漏气(3)不用燃烧后生成气体的药品代替红磷(4)冷却到室温后在读数。
28.纯净物定义,举2个例子
答: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蒸馏水、氧化汞
29.混合物定义,举2个例子
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空气、牛奶
30.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答:铜Cu、镁Mg、磷P、氧气O2、氮气N2、氧化铜CuO、氧化镁MgO、五氧化二磷P2O5、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水H2O、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3、氢氧化钠NaOH、氯化镁MgCl2、氯化氢(盐酸)HCl、氨气NH3、氯化铵NH4Cl、氧化汞HgO 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分子(意大利阿伏加德罗)
1、分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N2 H2O CO2 NH3 HCl P2O5 CO H2分子保持其化学性质
3、分子的性质:微观性、运动性(温度高运动快)、间隔性(例:热胀冷缩,给球打气)
4、用分子理论解释
物理变化:在物理变中分子种类不变
化学变化:在化学变中分子种类改变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5、浓氨水与浓盐酸反应的实验
现象:白烟NH3+ HCl=NH4Cl
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二、原子(英国道尔顿)
1、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硫、磷。
原子保持其化学性质
3、原子的性质:微观性、运动性(温度高运动快)、间隔性
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单位:1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5、原子结构
原子核质子(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6、原子结构示意图
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原则:第一层排2个电子,第二层排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稳定结构: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只有一层的有2个电子),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原子结构示意图画法:画圆圈,标核电,弧线呈扇面,数字一条线。
表示意义:以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⑴弧线表示电子层,
⑵“2”表示第一层上排有两个电子。
⑶“6”表示第二层上排有6 个电子。
⑷表示原子核内有8 个质子。
结构决定性质: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7、氧化汞加热的实验
现象:红色的氧化汞加热生成银白色的金属汞和支持燃烧的氧气。
2 HgO = 2Hg+O2↑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三、离子
1、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
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Cl-(氯离子) 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2、阳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荷。
3、阴离子:原子得电子,带负电荷。
碳酸根CO32 - 硫酸根SO42- 磷酸根PO43- 硫酸根SO42- 硝酸根NO3- 铵根NH4+
4、钠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白烟2Na+ Cl22Na Cl说明: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