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这是本门课程最后一个单元,在前面系统讲述了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回过头来:讲一讲作为本科学生如何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最终,学习之后,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在这里面,再作一次解释,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

至于在讲述过程中曾经提到某一个问题,有多种学术观点、有多种学说,作为本科教学,只提供一个目前学术界共识的一个学说,其余的一律不要求,仅供同学们今后学习的时候去思考、去探索。

首先说一说,作为本科生进入高等学校,第一门中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要想学好这门课程,每位同学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就是在原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我们讲授这门课程,同学们能够体会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

无论在哲学和科学,乃至人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密切相关。

特别是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认真去学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史。

推荐给同学们一本我认为不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研室,是给哲学系学生上公共课的,叫《中国古代哲学史》。

希望大家认真去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自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大致的发展过程。

我们前面讲过气、阴阳五行,那里面都做了解释,这个概念是怎样?气、阴阳五行学说是怎么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读这本书之外,建议同学们读一点中国的小学,现在叫蒙学,中国文化的蒙学,推荐一本,读一读《幼学琼林》。

那里包括天文、自然、地理、文化、哲学、伦理,全都有了,是中国传统教育第一名七门课程。

至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还有许多书,读这一本,我看就能了解一下中国文化的概貌,从哲学、社会科学、伦理学、天文、地理、气候,那里面都有。

再推荐一本书,要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过程,现在教育部为全国的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编写了一本中国传统文化,大概就有三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可以。

因为本科生不需要了解更多,掌握更多,三十二开本,也就是一百多页,又都是全国统编教材,是教育部统编的,读一本《中国传统文化》。

读三本书,达到什么目的呢?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

通过这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特别是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史。

它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的特征,它与西方文化有什么区别?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医学,在理论上,它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书,掌握这些知识,解决了初步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中国人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西方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只有掌握了中国的文化所决定的科学思维方式,按照这个科学思维方式才能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

第二点讲,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方法,一定按照中国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学它的概念、判断,逻辑思维过程以及这个理论。

离开这个前提,按照同学们在高中学习的受近代或者现代教育,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所开那些门课程。

那种思维方式是学不好中医的,更学不好中医理论。

这就是为什么前面讲课就以讲脏腑为例,反复强调,同学们,同样一个心脏,中医的概念是建立(在)中国的科学思维方式基础上的心脏的概念,而解剖学的心脏是建立在西方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科学思维方式,所抽象出两个不同的概念、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抽象的结果,抽象出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是有区别的。

离开这个前提,就难以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这是第一点。

要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作为我们本科生刚入学的时候,应该准备好的条件。

第二点,就学习这门课程而言,要始终(从)基本概念入手。

一门科学,它是由若干学说组成的。

作为一门科学理论,每一个学说都是由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者规律,由这三个知识要素构成,按照逻辑关系把它推理得出结论。

因此,基本概念是构成一门学说,构成一门科学最基本的要素。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首先从概念入手,逐个把概念搞清楚,先总的搞清楚,然后,横的搞清楚。

在这个基础上,找出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把理论学通、学好。

如何把握这个概念?大家知道科学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它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在不断地变化,这才叫科学。

同学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那就是按照现行的教科书来学习,现在教科书里面给同学们提供的概念,教科书编写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到目前为止,得到学术界共识,相对稳定的内容,才能写进教科书里面。

换句话说,教科书里面所提供的概念,是学术界所共识的,它给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至于还有其他一些内容,其他不同提法,作为本科学生学习,教科书里面一般是不纳入的。

除了教科书之外,随着同学们的学习年资的增长,还可多涉及之。

中医对基本概念的研究,也是当前中医药界研究重大课题,就是中医名词术语的规范问题,实际上就是概念的界定、规范。

研究成果也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

同学们追踪这样一个动态,看这个概念最新怎么表述?将来一旦在全国明确公布了,中医药的名词术语规范,包括它的释义、它的语言符号、名称的确定。

一旦公布了以后,就变成我们国家的权威性的表达。

将来同学们在学完教材基础上,凡是已公布的名词术语,语言表现形式以及内涵、处延的界定,叫释义,有差异的地方,今后一律以名词术语的规范为准。

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呢?它也反映、体现了一个科学概念是运动变化的。

因为从古至今,虽然经过现在的整理,同样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来下定义。

前面课程讲到,就以健康的定义,以西医为例,下二十多个定义。

每个定义都是站在不同角度,下定义应该符合科学定义的原则。

这样,站在不同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来的,并不等于概念齐。

这是第二点,关于从概念入手,这是一。

看工具书,要看最新的工具书。

这是关于学习概念第一点要注意的。

第二、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中医理论当中的基本概念。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所决定的,中国的语言文字,每一个单字构成一个词,双音词也可构成一个词。

总之,词可以是单音的,也可以是多音的。

每一个词表达了几个概念,要对它进行释义,汉字的特点,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多义性,内涵的多义性。

如果按照西方文化的思维特点,强调按照形式逻辑来推理,强调定义它的内涵,表述它一个概念定义的时候,必须是单义,不可多义,有个严格的规定。

也就是说,一个术语在这门科学里只有唯一的解释,它的内涵不准出现第二个。

而中国的文化恰恰与之相反。

中国的文字是表意文字,有个意和象(在)里头。

因此,它每一个单字,含有丰富的内涵,转化成我们现在(对)概念下定义,就从义项来说,它含多义项。

但是,多义项,自有文字那天开始,注释文字那天开始,有《辞书》开始,都限定了这个义项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另外一个义项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就某一个义项使用条件,从古至今也说得非常清楚,概念是清晰的。

我们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基本概念的多个义项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义项?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那个(义项)?把握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离开这个思维方式,就是离开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就没有办法来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这是第二点,讲如何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

比如说,第一章,第一个就讲气。

从古至今,说得很清楚。

抽象气这个概念,作为一个文字符号的气,经过高度抽象,脱离开它的物质原形,抽象出它的结论,概括了它反映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本质吧!首先承认它是物质,同时,又强调它具有功能的含义。

把物质和运动统一起来考虑,这是中国的文化。

按照西方思维特征,物质就是物质,不能有功能的意思,它俩不能是功能和物质的统一、它俩实际是对立的。

非此及彼,非物质就功能,非功能就物质。

而中国的文化,既可以非此及彼,又可以亦此亦彼,这就是辩证的思维方式。

离开中国文化思维方式,无论如何,也没法理解气的概念。

我们讲过《中医基础理论》,所有涉及概念都是这样,都是这样一个界定,都是这样一个特征。

这是如何学习概念?第三、怎样去掌握中医的理论?前面讲过,中医基础理论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等构成的,由科学事实组成。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经过推理而得出来的。

而这个推理,要求掌握辩证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按形而上学的那个逻辑学来推理的。

换句话说,用现在逻辑学来说,传统逻辑是指西方最早的,我们今天叫形式逻辑,翻译过来,西方叫传统逻辑。

而我们中医学思维方式呢?尽管是中国古代文化所决定的思维方式,是辩证逻辑。

而西方文化中心的传统模式是传统逻辑,不是辩证的。

在两种不同的逻辑思维取得了两种不同的理论、描述两种不同的概念,它俩不能等同,学习过程中,不能把它简单等同起来。

所以,就引出第三点,怎样学习中医理论。

因为中医是研究生命的,研究生命现象的,那么西方的医学,它也是研究生命现象的。

对于人体的认识,中医学最早也是有生物学基础的。

就以脏腑为例,中医的心肝脾肺肾和解剖学那个心肺脾肝肾,不可同日而语。

理解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中医就必须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西医就按西医思维方式来理解,两者不能混同起来。

也就是第三点提出来,因为同学们都学习过近代科学、现代科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剖学知识,不能拿解剖学那些知识来同中医对号。

如果说脏象和解剖学还有点相近的话,那同学们学习经络的时候,上哪找其解剖?如果找不着了,那就中医不科学了吗?变成玄学了吗?一定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医理论,这一条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今后毕业以后,既要学习中医,又要学习西医,那就是中医也学得清楚,西医也学得清楚。

至于今后,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你们不断地去探索,不是简单进行横向的比较。

否则的话,学不了中医。

在这个基础之上,去认真学习中医某一个理论,这个理论,是由哪些基本概念构成的?哪些基本知识构成的?最后,它用什么思维方式?结果推出的结论是什么?前面我们讲,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这是个原理。

就分析这个句子而脾胃、气血、化源,仅从这,就牵涉到这么多概念。

那就得问,什么是脾胃啊?脾胃它有什么功能啊?什么叫气血啊?气血和脾胃有什么关系啊?那怎样来通过脾胃和气血,最后推出来它是气血化生的源泉呢?找出它们的构成,这个原理的基本概念,然后它是怎样推理出来,得出这个结论?在这个基础上,学习理论,不是仅仅为了说明这个理论,为什么?其一、是它的说明意义;其二、更重要的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在中医学里面用它做什么?怎样用它去认识生命、认识健康、认识疾病、认识人们的养生和保健?不是就理论谈理论。

我想如何学习好《中医基础理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按照中医学这个思维方式去学习,我看通过几十个学时的学习,在今后,再通过其他科学习,进一步来加强对它的认识,基本上就能把问题搞清楚了,大致的体系能掌握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