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电子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电子教案

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二)能力目标。

1、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2、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三)情感目标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课件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②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二、释题,简介背景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

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四、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五、交流课外积累①搜集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背诵《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望洞庭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出示课件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二、自由吟读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

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习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第三课时忆江南一、复习导入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二、读课文,理解内容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四、教师小结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

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

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

“蓝”字形容春水深碧。

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教学反思:利用情境法教学古诗,取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引导学生入境,读诗文捕捉画面。

利用画面景物描写,揣摩诗人心里及当时的思想感情,较好地理解古诗,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利用此法,还学习了宋朝徐俯写的《春游湖》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

但学生表述诗意时,依赖参考资料,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2、桂林山水【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师领学生学了漓江水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桂林山的特点(第三自然段),以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教材的第一课是《长城》,在领略了雄伟壮观的长城的基础上,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

既有令世人称奇的人文景观,也有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色。

我们已经一起领略了雄伟壮观的《长城》,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

”(二)视频欣赏。

(配乐朗读课文,并配以桂林山水的画面。

)(三)层层探究。

围绕文章的中心“桂林山水甲天下”。

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等问题,层层深入组织教学。

1、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这一段共写了几句话?哪一句写了漓江水的特点?(找学生读一读)写出了漓江水几个突出的特点?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是什么?然后交流自读情况,了解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2、在归纳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基础上,逐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漓江水这三个特点的。

通过仔细研读,了解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通过相应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加深课文理解。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3、齐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第二段的开头不直接写漓江水的特点,却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写法:通过对比,强调漓江的水有它独特的美。

(四)学生自学。

教师在领学第二段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带着下面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段。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2.第一句在第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3.体会桂林山的特点,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每组推选一个代表读。

每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之后再全班一起交流讨论结果。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桂林山“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是什么意思?通过图片展示让低视力学生有个直观印象,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用我们周围的事物给其他同学形容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五)学生谈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齐读最后一段,了解作者的感受。

最后教师配乐,指名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六)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一步了解本文的结构,及相关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1.把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的句子摘抄到读书笔记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3、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3、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4、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能力目标: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课件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

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

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