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究内容摘要:中国在经历了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西方各国凭借着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这使部分中国统治阶层中的官员开始慢慢清醒过来,他们认识到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的重要性。
经过几十年的思想转变与实践,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终于有了自己近代化的海军与海防。
然而,海军与海防建设的实践者们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心血与成果在不久以后发生的甲午战争中,竟然那么不堪一击。
中国海军的装备、士气在甲午海战后直到清朝覆灭都一蹶不振,急速消沉。
中国又重新回到19世纪前中期有海无防的局面。
在此,我们将通过对历史的总结与反思来对我们当代的海军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
关键字:海权意识、海防大讨论、李鸿章、海军学堂、水师初建、四洋水师、甲午海战、近代海军发展、当代海军建设中国近代海军初建的历史背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古代海军曾经辉煌过,北到朝鲜,东抵日本,南指印尼,西达东非,都留下了中国人骄傲的足迹。
但是这些航行不是以开拓疆域、进行侵略为目的的,而是以开辟海洋航线,繁荣海外贸易为目的。
而近代以来,由于蒸汽机、螺旋桨以及火药、火炮技术的出现和改进,只是西方各国的海军装备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古代海军惯用的接舷战、冲撞战、火攻战变得毫无用武之地。
而先敌发现占领最佳攻击阵位,迅速瞄准先敌开火则成了海战的最基本模式。
西方各国凭借着他们坚固的船、犀利的炮火、极快的速度打开了亚、费、拉美洲各个国家的大地,有恃无恐的将这些国家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中国近代化海军开始于晚清,清代以前,中国只有水师,没有海军。
魏晋南北朝至宋金时期,大规模的战争夺在长江一带进行,在这客观上促进水军的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有了一支包括艨艟、斗舰、走轲、海鹘等各型战舰的庞大海军,并在公元663 年的白江口海战中大败日本海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南宋为防止金军南下,大力发展水军,创制了大车船,船高两三层楼高,长90余米,两侧装有脚踏轮作为推动器,行驶快速,可载七八百人,称之为“轮船”,装备管型火器,以“火炮之法”和“火箭环射”等战术配合轮船作战,在当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代曾数次组织大规模船队远征日本和爪哇。
明代也有郑和下西洋的大船队出海贸易扬威,是中国水师建设的顶峰,此时的中国“海军”无论是舰船吨位或是战斗力都远远超在世界各国之前。
明代中叶以后,对倭寇采取消极防御,清代也长期施行海禁,水师主要用于内海、内河,平时只负责巡查治安。
舟船之制,主要兵船的装载量仅限于百余人,武器装备也仅限于小口径线燃前膛炮,航程和杀伤力都有限,已经不适应大规模海战的需要,更谈不上抵御外侮。
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海战屡遭惨败,使得清统治集团中更多人主张创建强大的海军以抵御外侮,成为中国海军迅速发展的催化剂。
中国在经历了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西方各国凭借着他们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使部分中国统治阶层中的官员开始慢慢清醒过来,他们认识到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的重要性。
在内忧外患下,李鸿章忧心忡忡,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写道:“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中国)无以扼其气焰”,至于海军,所有旧式船只必须更换。
不仅如此,中国必须有近代船厂,并向外国人购买造船机器。
必须先造轮船,“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路方为可恃”。
从以上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李鸿章对于中国建立新式的陆军和海军,已有一个具体的构想。
他关于中国海军的想法,包括改革绿营水师、采用西式装备、设立能够生产近代船炮的造船厂和兵工厂。
李的思想和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如出一辙。
福州船厂和江南制造局随后也在李的支持下得以维持。
于是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办了自己的军事工业,其中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广东军装机器局均能建造军舰。
而在1868-1884年间,中国共建造舰船50余艘,从质量上看,这些军舰有了从大到小,由木壳到小型装甲的转变,这意味着中国海军已经有古代海军转变成为一个准近代海军。
中国近代海军初建的经过1.建立中国近代海军的主要举措第一次海防大讨论促进了中国统治阶级对海权主义的新的认识。
1974年的日本入侵台湾事件之后,清政府委屈言和,朝野上下一时共议加强海防、筹划海师等各种举措,并开始逐步实施。
丁日昌上书李鸿章的《海洋水师章程别议》受到李的赏识,李在此基础上进而又上书同治帝的著名的《筹议海防折》阐述了他的建立海防的基本观点和举措。
后来,在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下,建立中国近代海军的主要举措有以下几项:在国外购买先进战舰。
1875年4月,总理衙门统一指挥,集中购船,向英国订购炮船四艘;5月,又授沈葆桢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与李鸿章分别管理南、北洋海防,次为中国兴治新式海军的肇始。
后来,清政府又在洋务派的推动下相继购入巡洋舰、铁甲船、穹甲船、鱼雷艇等等新式战船。
培养海军人才,编练新式海军。
海军人才与船舰同等重要。
船舰的来源分自制和购置两种,李鸿章则偏重购置,对于福州船厂虽仍支持,江南制造总局的造船业务则几近停顿。
人才来源,亦分自行训练与国外训练。
日本铁船未到之前,中日海军装备在伯仲之间,甚至中国自制的扬威船性能还要高于日本兵船。
但是,中国不及日本的为日本军官多受欧洲教育,训练、装备、编制都已经现代化。
当时西方人认为如果中日两国开战,胜利可能属于日本。
在此情形下,清政府也开始派送留学生出洋留学。
借才异域,雇佣洋人教习。
购船之始,以海军官生的历练学艺不足,不得不借才异域。
1879年,英国海军大佐琅威理率领英国第二次在英国所购兵船来华,李鸿章已有意留用。
琅威理曾参与阿斯本舰队,不愿听命于李,希望诸事通过赫德,为李所拒。
第二年,改延用英国人葛雷森等三人为教习。
美、德、法皆欲插足中国海军,赫德再荐琅威理,李请驻英公使曾继泽与之洽谈。
1882年12月,琅威理受任北洋海军总查,司职训练,勤于任事,为海军军官所敬惮,军容顿为整肃。
统领丁汝昌出身淮军骑兵,虽曾管带长江师船,而与近代海军所知甚少,一切唯琅威理之言是从。
拨放巨额经费。
建设海军需要巨额军费,初定每年共四百万两,实得仅半数。
1877年,复以山西、河南大饥荒,诏命借拨海防经费,以应赈恤之急。
1978年,又有人主张以全部海防经费充作京饷,最少被提用七十余万两。
第二年,李鸿章请拨足用款,仅解到四十余万。
四洋水师的建成。
截止1884年,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地方区域型近代化海军基本建成,分北、东、南三个方向警戒海上。
统计北洋水师共拥有兵船十四艘,八艘为购置,余为自造;南洋水师共有十七艘,六艘为购置,余为自造;福建水师有十一艘,二艘为购置,余为自造;广东水师仅有雷艇,全为购置。
此四支舰队,不相统辖,而且速率不一、枪炮不一、编制不一。
近代海军建设的结局1884年7月,中法战争中,法舰开进马尾军港,并向福建水师突然袭击,李鸿章恐妨议和,不敢下令备战,结果福建水师仓猝应战,兵舰11艘、商船19艘,全部被击沉,福建水师全部覆没。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海战。
1894年9月黄海海战中,中日舰队互有伤亡。
因李鸿章下令避免作战,1895年初在威海卫被围,2月北洋舰队全部覆没。
南洋水师1888年(光绪十四年)清政府编成北洋海军时,将广东、福建、台湾、上海的军舰划归南洋大臣统辖,称南洋水师。
仅有镜清、南琛等中小型舰船八艘。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在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覆没后,南洋水师分编为长江舰队和远洋舰队。
中国近代海军所起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覆灭,中国海军近代化意义和成就被忽视了,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时期防御和抗击日本侵略的积极作用被掩盖了。
我认为,在承认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的失败对中国败局的形成产生呢管理不可忽视的影响的同时,还必须客观公正的评价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建设对抵抗日本侵略俗气的重要作用。
第一、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建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遏制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推迟了日本侵略中国战争的发生。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积极向外扩张,中国和朝鲜成为日本侵略的首要目标。
1874年日本发起对台湾的侵犯,清政府命沈葆桢率领组建不久的福建轮船水师前往台湾抗击。
福建轮船水师的积极抗战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是造成日本从台湾撤军的主要原因之一。
1875年清政府决定建立南洋海军,由于南洋海军和福建海军的存在,日本吞并台湾的野心受到很大遏制,进二十年里不敢问津。
另外,北洋海军作为当时远东第一流的近代化装备的舰队具有很大的威慑作用,北洋海军的存在,对拱卫中国黄海安全和抗击日本对朝鲜的侵略都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第二、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建设,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为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抗击日本准备了物质条件。
甲午海战前,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的重点是北洋海军。
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北洋海军的舰船、军港、炮台都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
甲午海战爆发后,中国能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坚持七个月的抗日作战,正是以此作为物质基础进行的。
北洋海军实在甲午战争中是在中国反对日本侵略的主要工具。
如果中国仍然是旧式水师,没有北洋海军这样一支近代化装备水平较高的海军,中国在甲午海战中就不堪一击,这场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也就不可能坚持那么久。
第三、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教育培养了一批新型海军人才,为甲午战争中国反对日本海上侵略作战准备了骨干。
从建立近代海军开始,清朝当局将视“人才为水师的根本”,通过海军学堂培养和留学深造等途径,造就了一批近代海军人才,在当时的几支海军中,他们都担负着重要职务,尤其是在北洋海军里。
甲午战争中他们都是第一线的海战指挥员,战争爆发前后他们积极备战,海战中沉着指挥,视死如归,英勇顽强的战斗。
他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和教育着后人,成为中华名族可贵的精神财富。
还应该指出,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中造就的这批海军人才,在战后清政府恢复和重建海军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不少人成为了重建海军的骨干。
四、对当代中国现代化海军建设的启示19世纪是一个海洋时代,世界各大强国无不加强海军纷纷向海外扩张,东方的中、日两国首当其冲。
一方面以新建的海军以求自保;一方面又互相竞争,进而争夺黄海的控制权。
然而北洋水师最终日落威海,给中国带来了强烈而持久的影响。
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略绘出近代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的饿一个概况,而且可以寻找出这一进程中的得与失。
这对于我们再次回顾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对当今海军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与意义,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和启示。
中国现在已经明白了海洋对国家的意义。
目前中国海军实力世界排名第六,但较之中国陆军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
与海军走向远洋需求相比,中国海军在大型舰艇装备建设、国际化军事人才培养、海军战略基础理论与运用研究等方面仍然与世界海军强国有较大差距,存在许多亟待与破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