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救援疏散通道施工方案

救援疏散通道施工方案

**至**至**铁路(**段)*****-01标桥上救援疏散通道施工方案中国中铁编制:审核:审批:中铁*局集团有限公司***铁路**段工程指挥部*分部二○一七年三月目录1.编制依据 (1)2.工程概况 (1)3.总体施工方案 (1)3.1基础设计 (1)3.2模板设计 (1)3.3钢筋加工 (1)3.4混凝土浇筑 (1)4.工期安排 (1)5.施工资源配置 (1)5.1施工人员 (1)5.2机械设备及周转材料 (2)5.3材料供应 (2)6.施工工序及工艺流程 (2)6.1施工程序 (2)6.2工艺流程 (2)7.主要施工方法 (3)7.1施工准备 (3)7.1.1内业技术准备 (3)7.1.2外业技术准备 (3)7.2基础施工 (3)7.3立柱施工 (3)7.3.1测量放样 (3)7.3.2基础顶面处理 (4)7.3.3钢筋加工与安装 (4)7.3.4模板安装 (4)7.3.5混凝土浇筑 (4)7.3.6模板拆除、混凝土养护 (5)7.4梯梁、梯板施工 (5)7.4.1支架施工 (5)7.4.2模板安装 (5)7.4.3钢筋加工与安装 (5)7.4.4预埋件安装 (5)7.4.5混凝土浇筑 (5)7.4.6模板拆除 (5)7.5附属设施施工 (6)8.质量要求与检验标准 (6)8.1质量要求 (6)8.2检验标准 (6)9.质量保证措施 (7)9.1组织保证 (7)9.2制度保证 (7)9.3保证措施 (7)10.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7)10.1组织保证 (7)10.2制度保证 (7)10.3保证措施 (8)11.环水保及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8)11.1管理目标 (8)11.2环水保措施 (8)11.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8)1编设依据 (1)2工程概况 (1)3支架结构 (1)4底模检算 (1)4.1荷载计算 (1)4.2强度计算 (2)4.3挠度计算 (4)5底模分配方木验算 (4)5.1横向分配梁计算 (4)5.2纵向主梁计算 (6)6对钢管进行检算 (9)6.1确定计算参数 (9)6.2稳定性验算 (9)7.满堂支架整体抗倾覆检算 (9)8.扣件抗滑承载力 (10)9.纵横杆强度计算 (10)10.立杆地基承载力检算 (10)10.1回填土地基承载力检算 (10)1.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桥上救援疏散设施》(通桥(2009)8302);(2)《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3-2015);(3)《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0);(4)《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5)《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6)新建铁路**至**至**高速铁路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7)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相关文件;(8)本单位积累的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2.工程概况桥上救援疏散设施是铁路防灾救援安全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当发生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或桥上列车出现救援情况时用来快速疏散旅客。

并兼顾部分养护维修功能(日常的铁路养护维修中,工作人员可以借助该设施上下桥梁)。

我部管段内应急通道形式为顺坡式一和顺坡式二,基础形式采用明挖基础,基础持力层地基承载力标准值要求不小于120Kpa。

疏散通道总宽1.5m,净宽1.26m,踏步宽300mm,高约167mm,基础、立柱、梁、板混凝土等级为C35,垫层C15 。

扶手、栏杆采用钢管制成,高度1.2m。

安全防护罩的所有边框钢管均采用φ60mm,壁厚3mm圆钢管。

顶部休息平台安全门为不锈钢材质,表面亚光,拉丝处理,不锈钢牌号不低于304。

**特大桥我部管段内设有2处救援疏散设施,分别为:249#墩右侧采用顺坡式二、330#左侧采用顺坡式一。

3.总体施工方案3.1基础设计基础宜采用明挖基础,其基础持力层地基承载力标准不小于120KPa.(1)地势平坦,地址条件良好,土层分布均匀的场地,基础持力层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20KPa时,采用明挖天然地基基础,基础采用立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2)基础持力层基地承载力小于120KPa时,需根据具体地层情况采用换填法等处理措施以满足地基承载能力要求。

3.2模板设计基础、长方体立柱、圆柱形立柱模板采用定型组合钢模板;梯板、梯梁采用1.5cm厚高强竹胶板。

3.3钢筋加工钢筋在加工场集中加工,平板拖车运输至现场,汽车吊配合安装。

3.4混凝土浇筑梯板、梯梁:采用满堂支架法现浇施工。

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由拌和站集中拌合,运输车运至施工现场,基础可采用罐车直接浇筑,其余采用泵送入模,插入式振动棒振捣密实,顶面挂线人工收面,覆盖土工布养护。

4.工期安排桥上救援疏散通道设施计划于2017年4月10日开工至2013年6月1日完成。

基础、立柱、墙基础:2017年4月10日开工,2012年5月15日结束。

梯梁、梯板、附属设施施工:2017年5月1日开工,2017年6月1日结束。

5.施工资源配置5.1施工人员(1)疏散救援通道设施施工主要管理及施工人员如下:表5.1-1 桥面系附属设施工程施工主要管理及施工人员一览表量如下:为满足施工要求,本工程配备主要机械设备及周转材料如下:根据工程进度计划及施工组织安排,本着“合理组织、满足施工、经济合理、减少库存”的原则,充分考虑施工时环境温度等自然因素影响,各种材料均计划周转使用,保证救援疏散通道的施工进度。

6.施工工序及工艺流程6.1施工程序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基础施工→立柱和通道底部墙施工→支架搭设→梯梁、梯板施工→附属设施施工。

6.2工艺流程图6.2 救援疏散通道施工工艺流程图7.主要施工方法7.1施工准备7.1.1内业技术准备(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按照设计要求,疏散通道施工将用到C35、C15、混凝土,混凝土配合比均已审批。

(2)施工前,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领会施工图纸设计意图。

学习相关施工技术指南和验收标准。

(3)根据施工图纸和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验算模板受力,模板安装按规范要求安装,确保模板工程的安全性。

(4)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5)根据设计资料及已放设的救援疏散通道中线,结合现场实际地形、地质情况对其位置、高程等进行认真核实,详细确认施工便道等不与施工发生干扰。

7.1.2外业技术准备(1)完善施工道路的通行条件,包括可利用道路长度、宽度、坡度、转弯半径、会车点位置、通道出入口的具体位置等,满足疏散通道施工需要。

(2)根据设计资料及已放设的救援疏散通道中线,结合现场实际地形、地质情况对其位置、高程等进行认真核实,详细确认施工便道等不与施工发生干扰。

(3)制定混凝土运输路线。

我部管段施工用混凝土来源于本分部2#混凝土拌合站(位于DK11+800左侧),站内HZS120型自动计量集中拌合机2套,产量为120m3/h,可以满足疏散通道施工需要。

7.2基础施工7.2.1基础换填施工:当基础开挖完成后,基础持力层基地承载力小于120KPa时,本分部采用级配碎石换填直至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20PKa,级配碎石换填时应分层填筑并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振夯机夯实;当开挖完成后的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20KPa时,无需换填直接施工基础。

7.2.2基础换填施工:疏散通道基础采用C35钢筋混凝土,其施工与桥墩承台施工方法相同,基础底部设置0.1m厚C15素混凝土垫层作为基础钢筋绑扎作业面,四周比基础均宽出0.1m。

7.3立柱施工当立柱高度小于4m时采用整体立模一次浇注施工,当立柱高度大于4m时采用分节翻模施工。

7.3.1测量放样立柱放样采用全站仪进行放样,采用换站测量方法进行复核,点位用红油漆作标识。

7.3.2基础顶面处理基础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后,凿除立柱范围内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浮浆、松动的石子和松弱混凝土层,露出新鲜的、坚硬的混凝土;凿毛范围为立柱截面尺寸范围,包括钢筋外侧保护层也凿毛到位;凿毛完成后用压力水冲洗干净,使之充分湿润,不积水。

7.3.3钢筋加工与安装7.3.3.1钢筋加工采用钢筋调直机、交流电焊机、闪光对焊机、钢筋切断机以及钢筋弯曲机等机械设备进行钢筋半成品加工。

(1)钢筋加工前应清除表面的油渍、漆污、水泥浆和用锤敲击能剥落的浮皮、铁锈等。

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折曲。

当钢筋需要调直时,调直后的钢筋表面不应有削弱钢筋截面的伤痕。

(2)工班下料时,应根据立柱钢筋编号和供料尺寸的长短,统筹安排,采用连续配料法下料以减少钢筋的损耗。

(3)钢筋下料前,首先按照1:1的比例在钢筋场内按照标准断面放大样,制作标准钢筋。

每制作一个钢筋要和标准钢筋进行对比,防止出现不合适的情况,造成保护层偏大或偏小。

(4)钢筋连接采用闪光对接焊或搭接焊。

焊接前先选定焊接工艺和参数,根据施工实际条件进行,在试焊质量合格和焊接工艺确定后,方可成批焊接。

闪光对焊接头的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接头周缘应有适当的镦粗部分,并呈均匀的毛刺外形;钢筋表面不得有明显的烧伤及裂缝;钢筋弯折的角度不大于 3 º;接头轴线的偏移不得大于0.1d,且不得大于2mm。

HRB400钢筋双面搭接焊长度不得小于5d,单面搭接焊长度不得小于10d,焊缝厚度不应小于0.3d,焊缝宽度不应小于0.8d。

(5)检验焊接接头的质量按规定每200个接头为一个检验批,不足200个也按一批计。

(6)钢筋接头应设置在承受应力较小处,并应分散布置。

“同一连接区段” 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焊接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50%,轴心受拉构件不得大于25%b.机械连接接头的受弯构件不应大于50%,轴心受拉构件不得大于25%。

c.绑扎接头在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25%,在受压区不得大于50%。

d.钢筋接头应避开钢筋弯曲处,距弯曲点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e.在同一根钢筋上应少设接头,“同一连接区段”内,同一根钢筋上不得超过一个接头。

f.“同一连接区段”长度:焊接接头或机械连接接头为35d(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mm,绑扎接头为 1.3 倍搭接长度且不小于500 mm。

凡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

g.当施工中分不清受拉区或受压区时,接头设置应符合受拉区规定。

7.3.3.2钢筋安装(1)施工基础时注意预埋立柱钢筋,钢筋接头位置高于基础顶面1m。

(2)6m以下的立柱钢筋可以直接利用支架搭设施工平台分节进行绑扎,高度在6m以上的利用小吨位吊车安装,利用支架进行固定。

(3)在钢筋的交叉点处用直径0.7-2.0mm的铁丝,按逐点改变绕丝方向(8字形)的方式交错扎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