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1. (5分) (2019八下·德惠期末) 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明确美好的婚姻理想:__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或抒发对爱情的执著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
(《诗经·蒹葭》)穿越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获得美的愉悦。
(3)好的描写绘形绘声绘色,能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描绘秋风的威势。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描绘卖炭老人的肖像。
(白居易《卖炭翁》)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描绘桃林美景。
(陶渊明《桃花源记》)二、对比阅读 (共1题;共10分)2. (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殿中御史吴喜以主书事世祖① ,稍迁河东太守。
至是,请得精兵三百,致死于东。
上假喜建武将军② ,简羽林勇士配之。
议者以“喜刀笔主者③ ,未尝为将,不可遣。
”中书舍人巢尚之④曰:“喜昔随沈庆之,屡经军旅,性既勇决,又习战陈;若能任之,必有成绩。
诸人纷纭,皆是不别才耳。
”乃遣之。
喜先时数奉使东吴⑤ ,性宽厚,所至人并怀之。
百姓闻吴河东来,皆望风降散,故喜所至克捷。
吴喜军至义乡。
孔屯吴兴南亭⑥ ,太守王昙生诣计事。
闻台军⑦已近,大惧,堕床,曰:“悬赏所购,唯我而已;今不遽走,将为人擒!”遂与昙生奔钱唐。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主书:官名,主文书之官,晋中书省置,本用武官,南朝宋改用文史。
世祖:世祖孝武帝。
②假:通“借”,暂借,即暂时任命。
③刀笔主:拿笔杆子。
④中书舍人:官名。
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
⑤喜先时数奉使东吴:吴喜过去曾任过朝廷的使节,多次去过东方吴地。
⑥孔屯吴兴南亭:叛军孔驻防吴兴南亭。
⑦台军:建康官军。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喜先时数奉使东吴。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①简羽林勇士________ ②不别才耳________ ③诣计事________(3)皇上暂时任命吴喜为建武将军,其他人认为吴喜是一个文官,不能排他去作战,可是巢尚之却别有看法,他的看法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4)“皆望风降散,故喜所至克捷”,请说出一件“克捷”的事来。
(5)吴喜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三、课外阅读 (共1题;共9分)3. (9分) (2017八上·沂源期中)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堂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① ,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恶②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③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④可俯⑤而窥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⑦其间,此鸟羽毛,至⑧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⑨ ,殊⑩不畏人。
闾里间见⑪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⑫之诚,信⑬于异类也。
有野老⑭言:“鸟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
”由是观之,异时⑮鸟雀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苟政猛于虎”,信哉!(选自《苏东坡杂记》)【注释】①庭:院。
②恶:厌恶。
③得:能够。
④鷇(kòu):初生的小鸟。
⑤俯:弯下腰。
⑥窥:偷看。
⑦集:聚集。
⑧至:极其。
⑨训扰:驯服顺从。
⑩殊:很,甚。
⑪闾里间:乡里人。
⑫忮zhì:凶狠。
⑬信:确实。
⑭野老:乡下人。
⑮异时:日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众鸟巢其上巢:________②鸟巢去人太远去:________(2)与“而能驯扰”中划线词语“而”意义用法不相同的句子是()A . 而伯乐不常有《马说》B .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C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D . 足肤皴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无他,不忮之诚。
信于异类也。
(4)“闾里间见之”中的“之”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9分)4. (9分) (2017七下·江都期中) 阅读《凶手WiFi》一文,回答下题。
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
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
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
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
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
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
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
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
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
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
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⑩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1)指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找出关键性词语(2)人们在使用WiFi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第②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第⑥段中划线的“极”字能否删去?为什么?5. (10分)(2020·随县) 阅读下面的评论,完成问题。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嵇绍玉①书法史上的魏晋时期留下了无尽的辉煌,以清雅、高逸、流美、洒脱为特征的“魏晋风韵”,一直被后期书家苦苦追索。
书法演进有种奇特现象: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从萌动、滋生、繁茂、壮大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高峰形成后又迅速坍塌。
同样,“魏晋风韵”在隋唐后便跌入低俗,虽也不乏书家踵其前贤而光耀千秋,但水准始终难以接近、持平或超越,只能空发仰慕之思。
②书法特别垂青于魏晋,魏晋书家才情早熟,素养宽博,韵致别具,人才辈出各领风骚。
我们从书家行为与心路历程便可知晓“魏晋风韵”产生的本质和动因。
魏晋时期书家大多放浪形骸,举止超脱,不滞于物,不拘于事。
这种外界表现缘于他们充沛的内在感情。
他们情感丰富,易于动情,对事对物一往情深,执著而痴迷。
而这种情感体认与把握,又缘于他们对生命意识的高度敏感。
一方面,他们哀叹生命之仓促短暂。
王献之《桃叶歌》中的“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对人生短促一唱三叹深感于怀,人生如梦、所欣皆为陈迹的悲凉始终萦绕胸际。
另一方面,他们感受到生命反复无常。
那个时代,谁都可能瞬间抓住偶然的机遇而登朝入室,谁都可能因不测之际而面临灭顶之灾,世事动荡成为人们存活的强大而酷烈的异己力量。
《三国志·钟繇传》中记载:“人当道情,爱我者一何可爱,憎我者一何可憎!”正是社会炎凉极好的写照。
再一方面,他们欷歔生命之虚空无依。
谢安在《与支遁书》中说:“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
”生命随波逐流、风雨飘摇,使得趁时纵欲、及时行乐心态甚嚣尘上。
为此,他们反复叩问生命真谛与意义,在心灵深处自觉地认识到,真正的人生就是要以自己的风度、智慧和思想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用宽广旷达的胸怀深情拥抱这个世间。
③这种自觉的“生命之思”,直接导致“魏晋风韵”的形成和发展。
而与之相比较,后世书家再也没有这种自觉自醒的机缘,失去了原生态感悟的底蕴,有的仅是享受智慧之果的福报,以此唤醒自己的审美意识,“睡他人之榻,被他人唤醒”,正是后期书家无法超越“魏晋风韵”的本质原因。
④从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家来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⑤功利目的和生活体验使智永成为“魏晋风韵”的谢幕者。
作为“二王”后裔的隋朝书家智永书艺过人,但他书写目的十分功利,生活方式也十分怪异,躲进楼阁临摹40年,只望复兴祖上宏业,留芳百代。
强烈的功利心和生活际遇使他无关严冬酷暑,无关春青秋黄,既不闻外界自然风风雨雨,也不见寺内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举止本身就与“魏晋风韵”难以合辙,使之书法相较王羲之笔法的秀润与圆劲还差一些火候,清健流便稍显不足,欲传承祖上风韵只能徒生望洋之嗟,仅成为这一脉最后一位杰出的传承人。
⑥个性追求和创新理解,使米芾成为“魏晋风韵”信奉者。
北宋的米芾天资高迈,为人狂放,信仰“魏晋风韵”,心慕手追“二王”书迹,《宣和书谱》中记载:“米芾书学羲之,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
”《宋史·文苑传》中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虽然他一生临池不辍,但刻意角逐个人笔法,求其特殊而又设法求变,最突出的是他笔法圆转、竖钩呈现陡起与“蟹爪”,使书作外形过分竦削。
他有“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中和”思想的体验,但又自称书写过程为“刷字”,讲究痛快淋漓,欹纵变幻。
这种人为的色彩和“魏晋风韵”还是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⑦内在情性和自我意念使苏轼成为“魏晋风韵”突出者。
与智永、米芾不同,苏轼有着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见解与思考,这正是其《黄州寒食帖》被世人评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重要原因。
他理解王羲之的“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价值创造之中,所以有骇世之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他的“生命之思”主要表现在人生不必对流逝的生命作无谓哀叹,不能把生命绝对化,而应多维度去加以体验,顺则“兼治天下”,逆则“独善其身”。
可以看出,他更多的是对王羲之的继承与发展,而且继承大于发展,失却“首创”与“自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