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三峡地区桥梁的分布及其古今功用

长江三峡地区桥梁的分布及其古今功用

109长江三峡地区桥梁的分布及其古今功用郑敬东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总第126期)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No.6,2005(Serial No.126)摘 要:长江三峡是名副其实的桥梁王国,桥梁数量之多、类型之全、形态之异、质量之优举世罕见。

其桥梁分布主要呈现以下特征:江河之上巨虹飞跨,溪流河汊索桥棋布,土苗地区廊桥居多,深峡幽谷石拱密布,旅游景区奇桥著称,都市圈内立交称雄;三峡桥梁究其古今功用主要表现在:人类交往的原始功用,进行战争的军事功用,发展经济的现实功用,景观建设的美学功用,健智益心的教化功用。

关键词:长江三峡;桥梁;分布;功用中图分类号:G127.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86(2005)06-0109-04作者简介:郑敬东(1949- ),男,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重庆 400067)。

“三峡是世界桥梁博物馆”,不少到过三峡的外宾、专家、学者都曾发出过这样的慨叹。

由于我国长江三峡地区90%以上地域都是丘陵或山地,江湍、河渊、山险、谷深,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恶劣。

为了打通与外界的联系,三峡人以其天才的创想和惊人的毅力,刷新了人类建桥史上的一项项纪录,创造了一桩桩奇迹,不少桥梁的中国之最、亚洲之最、世界之最都诞生在这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热土上。

三峡地区的桥梁不仅年代久远、数量巨大、门类齐全、分布广泛,更重要的是多数桥梁品质卓越、蕴意深刻、科技含量高,且极具观赏价值。

它们不仅是人类冲破闭塞、开拓境界、渴望交往、企盼沟通、向往未来的实物载体和历史见证,也是人类与大自然抗争、开拓、创造、奋斗等人文精神的真实写照,更是人类意志、知识、智慧、想象和审美追求的缩影和结晶。

本文仅就三峡地区桥梁的分布及古今功用作一些探讨。

一、三峡地区桥梁的分布状况长江三峡地区桥梁的数量是十分惊人的。

据重庆和宜昌两市2002年底的统计,该地区的桥梁总数就达5647座。

其中,重庆拥有4416座,[1]宜昌拥有1231座。

[2]这数以千计的形态万千的桥梁散落在渝鄂两地近700公里长江干流及其众多支流上,其分布状况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江河之上巨虹飞跨在三峡地区的长江干流及嘉陵江等主要支流上,有几十座大型、特大型现代桥梁飞跨两岸。

以长江重庆至宜昌近700公里江段为例,迄今已有十六座特大型桥梁横卧江面,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重庆境内的江津长江大桥、江津白沙沱长江大桥(铁路)、马桑溪长江大桥、李家沱长江大桥、鹅公岩长江大桥、重庆长江大桥、大佛寺长江大桥、长寿长江大桥(铁路)、涪陵长江大桥、丰都长江大桥、忠县长江大桥、万县长江大桥。

湖北宜昌境内有西陵长江大桥、夷陵长江大桥、葛洲坝三江大桥、宜昌长江大桥、枝城长江大桥(公路铁路两用桥)。

而就在这一江段上已经开工和即将建成的长江大桥还有:重庆地维长江大桥、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宜昌长江铁路大桥等十一座。

而在重庆境内的嘉陵江江段上,还横卧着云门、沙溪庙、东阳溪、渝澳、牛角沱、黄花园等十一座嘉陵江大桥。

除长江、嘉陵江外,三峡地区的乌江、清江等长江的重要支流上,同样有许多大型桥梁飞跨两岸。

(二)溪流河汊索桥棋布三峡地区的溪流河汊众多,宽的数十米、窄的七八米,把山区里的村村寨寨切割开来,人们鸡犬之声相闻,却很难自由交往。

于是三峡人用在溪流中立石跳蹬的方式(最古老的桥梁雏形),解决两岸交通,但跳蹬常常被洪水淹没。

而架设独木桥,参天大树也难适应溪流的跨度,且极易被洪水卷走。

在与大自然的反复搏斗与探索中,三峡人终于找到了一种投资不大,架设方便而又十分适应溪流河汊两岸百姓交往的架桥形式—索桥。

人们尝试用天然滕蔓架索桥,进而用竹绳、棕绳、铁链、钢缆架设索桥,并在钢缆上铺上木板,在桥的两边牵上铁条作扶手,这样人们就可以方便而安全地自由交往了。

三峡地区最古老,亦是规模最大的索桥当数南朝时期(公元570年)修建的横跨长江的西陵峡索桥。

[3](P324)三峡地区有难以数计的小溪小河,其上常常架有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各种索桥。

如大宁河及其支流,从滴翠峡至宁厂古镇以至上流,至今还保留着十来座架空索桥。

而梅溪河、香溪、郁江、神农溪、阿莲江等溪流之上也有不少索桥,而且现在仍发挥着沟通两岸的重要作用。

(三)土苗地区廊桥居多廊桥,亦称凉桥、凉亭桥、凉厅桥,通常悬架于溪流之上,下有巨木或石礅支撑。

有的全木结构;有的石头作墩、作拱,桥面为木。

这类桥上通常竖立一层或多层房架,上盖青石;桥的两侧有护栏或长椅。

行人可在桥上休息、乘凉或遮阳避雨,有的甚至在桥上交易赶场。

廊桥是三峡地区土家族、苗族集居区人民的在我国建桥史上的一大创举,既为荒山僻壤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建筑艺术景观,又体现了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我国三峡地区很有代表性的桥梁作品。

现存的廊桥中大多为清代或民国时的民间建筑,历经数百年或数十年风风雨雨,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并且至今仍是当地人民重要的交往通道。

仅以长江支流乌江流域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地区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区县为例,据地方志不完全统计,该地区尚存20余座廊桥。

特别是位于秀山县龙凤乡的客寨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跨平江,为石墩木廊桥。

桥长59.4米,6孔,桥宽6.59米,桥高4米。

该桥建有三层楼廊亭,三层复檐,亭内原有神像,桥两端有石梯,并设有廊桥门,极具地域民族特色,现为秀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以上四个区县外,重庆巫溪、城口、忠县、云阳、南川、石柱、长寿、武隆、綦江等县,湖北宜都市等境内均保存有数量不等、造型各异的廊桥。

(四)深峡幽谷石拱密布在长江三峡这个举世罕见的“桥梁王国”中,拱桥,特别是石拱桥,无疑是桥梁群落中的主体。

它历尽沧桑、年代古远;数量巨大、形态万千;构思巧妙、技艺精湛。

特别是不少现代拱桥还具有很高的知识科技含量,多次刷新世界桥梁纪录。

据重庆、宜昌各区(市)县志记载,各县均有少则一二十,多则上百座的各类拱桥。

合川岩溪桥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南宋庆元乙卯年(公元1195年)兴建。

桥身采用长2.3米,宽0.35米,厚0.8米的条石砌拱。

桥长24.3米,宽2.5米,高6.2米,单孔跨径5.6米,结构为单卷拱,双圈无榫平接式,其座直接安砌在硬石滩上。

建于1972年的重庆丰都县九溪沟大型石拱桥,桥长140米,单孔,净跨116米,创当时同类桥梁的世界第一,从而获1978年度全国科学大会科学技术成果奖,后被邮电部制作成邮票,成为名扬四海的“国家名片”。

1997年建成的万州长江大桥主跨为420米是世界上最大跨度和规模的石拱桥。

2004年将竣工的巫江长江大桥主孔净跨为460米,是一座创世界纪录的特大钢管砼中承式拱桥。

(五)旅游景区奇桥著称三峡地区风景名胜众多,而各类奇特的桥梁点缀其中,更是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些桥梁有的天造地设、鬼斧神工,是大自然的杰作;有的则是人类独具匠心、依景造势,精心雕凿而成的意蕴幽远的桥梁艺术品。

它们的存在已远远超越了桥梁的原始功用,而成为风景名胜区不可或缺的奇异景观。

位于鬼城丰都名山景区的“奈何桥”,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桥虽不大,却名动世界。

民间传说它是通往阴曹地府的必经之道,老百姓更愿它是男女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

在闻名遐迩的大宁河小三峡里,有三座桥梁在旅客心里留下深刻印象,一座是飞跨两岸、凌空高悬、气势如虹的龙门大桥,另两座分别是滴翠峡中的悬空高桥架(即是今人恢复的一段古栈道)和人行铁索木板桥。

在库区旅游大县武隆,除拥有芙蓉洞、仙女山、芙蓉江峡谷等高品位景区外,还有一个以黑龙桥、天龙桥、青龙桥命名的地质奇观景区—天生三桥。

小溪天生石拱桥位于涪陵市区12公里乌江第一大峡谷—三门峡中,为著名自然观景小溪胜景之一。

天生石拱桥横跨小溪,贯连两山,桥长50多米,宽15米,高60米。

桥拱如弓,全系整石自然弯成。

时逢朝云暮雨,桥身半现,树石绰110约,犹如仙桥架落;晴日景明,仰视则赞神工仙斧,雄奇险秀。

1980年,《人民中国》和美国一家地理杂志相继刊登此桥彩色照片,成为扬名世界的天生石拱桥。

除此以外,大足县的罗汉桥、江津四面山木桥、石柱县的树人桥、奉节铁柱溪索桥、天井峡大桥、长阳县资丘麻溪上于乾隆五十八年建成的被誉为“双桥弄月”的两座石拱桥等都为当地的景区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六)都市圈内立交称雄随着三峡地区大都市的崛起和高速公路的延伸,以重庆、宜昌、万州、涪陵等为代表的都市群及周边,催生了一大批规模宏大的互通式立交桥。

除年代较早的沙坪坝山洞跨线立交桥(1931年)开重庆立交桥之先河外,渝中区牛角沱立交桥、江北区红旗河沟立交桥、江北机场立交桥,成渝高速公路上的上桥立交桥和白市驿立交桥,渝湛高速、渝黔高速、成渝高速交汇点的童家院子立交桥,西南地区最大的杨公桥立交桥,气度不凡的渝北段家公馆立交桥、渝涪高速公路上的长寿桃花溪立交桥、九龙坡谢家湾立交桥等现代化立交桥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地面。

在湖北宜昌随着高速公路的延伸,五家岗立交桥、东山立交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北岸桥头立交桥等也相继建成通车。

2003年在重庆南岸区四公里处,库区人民又在渝黔高速与鹅公岩长江大桥的交结处建起了一座三峡地区目前最大的江南互通式立交桥。

此外,大量的横跨街市的直线型、弧线型、马蹄型的,具有强烈景观效果的人行天桥和一大批半路半桥旱水相间的滨江悬空桥及高架桥的出现,也为三峡地区的都市交通增添了隽永和优雅。

二、 三峡地区桥梁的古今功用桥梁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实物佐证。

既得益于山水之利,又受困于山水之险的峡江人民,既是劈山开路的先锋,又是遇水架桥的英雄。

在历代三峡人的手中,诞生过数以千计的桥梁,这么多的桥梁从古到今主要有哪些社会功用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人类交往的原始功用碍于高山大川之隔,自然环境的恶劣严重地限制了三峡地区人类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

三峡地区河汊纵横,虽得舟楫之利,但单一的水上交往仍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于是发展陆上交通自然成为当地人们的必然选择。

从在溪流上立石跳磴,到在两岸悬崖上搭独立桥,从在水面上搭浮桥,到在河上架设牢固永久的石拱桥,无论人们选择哪种架桥方式,或建造哪种类型的桥梁,解决交往的方便,始终是人们建桥的初衷和桥梁自身的原始功能。

无论古今,桥梁能帮助和促进人类交往联系的原始功用永恒不变。

(二)进行战争的军事功用战争是不同部族人类交往、促进民族融合、加速不同文化碰撞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战争而修造的各种桥梁也就产生了一种特殊功用。

考察三峡地区建桥历史,我们发现不少建桥者的初衷皆缘于战争,都想通过架桥(或毁桥)的手段来战胜对方,赢得胜利。

据考,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古桥的“长江江关浮桥”即是东汉光武帝建武九年(公元33年),据益州而在奉节白帝城称帝的公孙述遣将兵数万,在荆门(今枝城市红花套)、虎子(今宜昌市城区)横江架设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