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子衿为例,简述赋、比、兴的含义2.结合哈姆雷特,简述你的生命价值观3.简述《春江花夜月》在诗歌创造方面取得的成就《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4.论述题:试问婴宁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
答:分析人物形象、艺术特色(1)《婴宁》主要内容:莒县秀才王子服,上元节出游时,遇一位笑容可掬、美丽至极的女子婴宁,相思而病。
表兄怕他由痴而亡,哄说该女子家住三十里外的山中,王生欣然寻找。
果然找到婴宁一家,养母鬼妈妈说王子服与婴宁还是表亲,答应让婴宁随王生探亲。
原来婴宁为其父与狐所生,活泼开朗,聪慧美丽,经常笑声不断,邻居妇女都愿与她为友。
王生与婴宁完婚后,种花嘻笑,甚至变成朽木捉弄对她不怀好意的男子。
又为婴宁死去的母亲和鬼妈妈迁坟合葬答谢养育之恩。
年后生一子,与婴宁一样爱笑。
婴宁敢说敢笑天真烂漫,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一扫封建闺阁女子形象。
今天就让我们来简要分析婴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特点如下:一、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
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
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
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抓住个性特征,反复渲染爱花、爱笑的特点,使婴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笑声塑性格,鲜花配美人。
小说开头“笑容可掬,拈梅花一枝”、“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点出了婴宁的“爱花、爱笑”的两个性格特征。
首先,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
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 这笑声由远及进,极有层次地描写,使人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将出来会见王子服时“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嗤笑不已”、进门后“犹掩其口,笑不可遏”、被老媪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几何矣?”后,婴宁再也忍不住“复笑,不可仰视”。
其次,“爱花”是婴宁另外一个突出的特性。
她无论在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
从这里可以看出,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她爱花着象征着她的心灵美。
三、亦憨亦黠,写狐写人,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作者写狐目的是为了写人。
婴宁是人和狐的和身。
在她的身上既有人性,也有狐性,因为她与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感情丰富:时而大笑,时而哀哭,时而憨语,时而伤感,时而任性。
她比谁都勤劳,她比谁都孝顺。
作者这样对美的构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美的渴望、美的向往和颂歌。
(2)《婴宁》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妇女形象婴宁,她外憨内慧,天真、爽朗、纯洁、善良,自由放纵,不受礼法的拘束。
全篇以笑作点染,将她的性格风貌从内到外写得栩栩如生;用花作烘托,以一种优美的艺术气氛和意境,使人物显得更加美丽可爱。
婴宁原本生活的世外桃源,当她嫁给了王子服后,也就入了世,她不懂矫柔造作,更不懂奸诈,依旧我行我素,嬉笑不绝,在婚礼上,她穿着华服行新妇礼,竟“笑极不能俯仰”,结果礼未能行成,草草了事。
讲究婚姻仪式,是为了表示对婚姻大事的重视。
婴宁却对这些繁文缛节感到好笑,情不自禁的笑掉了自已的婚礼。
作者蔑视封建礼教,歌颂自由爱情,反对扼杀人的自然真情,而这种感情主要表现在婴宁的形象上。
婴宁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她的母亲是狐,父亲死后,寄养在鬼母处。
远离世俗的环境,使他不受尘世间的许多女训的影响。
当时要求女性“笑莫露齿,话莫高声,娘家作女,莫出闺门”,而她则养成一种无拘无束憨直任性,爽朗直率的性格。
她最爱笑,笑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
不管到那里,总是毫不顾忌地“放声大笑”,她不但爱笑,而且有时爬到树顶上,在树上狂笑欲坠。
连行婚礼时也笑得不能俯仰,使婚礼不能正常进行。
作者对她的爱慕之情溢于言表。
对她那种自由的个性进行歌颂,表现了作者对于归真返朴的人性的向往。
对生活在恶境中的读者来说,婴宁的形象无疑是空足传音,高山雪莲,铅云缝中射出的一道阳光,是能够使人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聊斋》中的婴宁适宜的如花般美丽的形象,她没有受到世俗之风的影响,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不谙世事,不懂封建礼教所谓何物,她以一片赤诚,一脸灿烂微笑面对这个社会,得到的却是天性的扼杀。
保持这样的天性错了吗?没有,错就错在时代,错就错在当时有太多的束缚,太多的不能为。
她的形象在《聊斋》中是独树一帜的,具有鲜明的色彩,小说《婴宁》不管在描写技巧还是艺术刻画和创作上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什么是赋、比、兴?《诗经》是如何运用赋、比、兴的?答:《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所谓赋、比、兴就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赋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诗经》中使用赋法较多的是“雅”、“颂”,而“国风”里也不乏用赋法写出的优秀篇章,例如:《静女》、《七月》。
比,即比喻。
使被说明生动形象具体,给人深刻印象。
例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风华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妇间爱情的变化。
兴即起头、开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诗经》中大多借句起兴,借“外物”起兴,所“借”之物和内容没很大联系,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例如:《关雎》用“雎鸠”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5.解析体:(1)简要分析,诗经(子衿)在句式和章法上的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
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
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
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6.《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7.结合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谈谈诗歌所体现的诗美特色(艺术特色)《雪花的快乐》是一首表现爱情的强烈、真挚的愿望,反映诗人个性解放的要求的诗。
诗人在表现这种感情时营造了一种飞动飘逸的轻柔氛围,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谱写了清新和谐的旋律,锻炼了含蓄蕴藉的情思,使诗歌具有了意境美、轻柔美、含蓄美和音乐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被称为“唯美派”的诗人,对他的评价历来毁誉不一。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他的诗歌,不能不惊叹他的诗含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惊叹诗人诗的触角之灵敏,惊叹诗人对于自然细致入微的想象的本领,惊叹诗人丰富的想象以及比喻的新奇,惊叹诗人构思的精巧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惊叹诗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倾向。
徐志摩的诗通过景物意象突出诗歌的画面感,精心安排诗歌的句、节,重视诗句的音尺、韵脚,都是对“三美”理论——“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格律诗派的艺术主张与风格。
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是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
其艺术特点可概括为四:一、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如《雪花的快乐》,以雪花自喻,追求真挚的爱情和美好的理想。
二、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三、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四、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8.结合诗歌《一切》,试问朦胧诗的特点9.叙述章代小说文……的语言特色10.谈谈“生存还是毁灭”的含义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也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变化,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陈其事。
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真实感人。
《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有明喻,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有暗喻,如“我心非石,不可转也”(《邶风·柏舟》);有借喻,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有博喻,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如蛾眉”(《卫风·硕人》)。
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
《诗经》中用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开头的“交交黄鸟,止于棘”;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三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艳美。
需要注意的是,《诗经》中,这三种手法常常结合运用。
《蝶恋花》花褪残红春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作品赏析】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
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
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
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
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
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