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对比--关于近代殖民地国家复兴之路的思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对比--关于近代殖民地国家复兴之路的思考

奠定日本工业化基础,掀起工业革命热潮,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相同点 一、历史背景相近:
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 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阶级 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外 来侵略导致被迫“对外开放”,民族矛 盾不断上升。西方侵略客观上带来的先 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力地冲击了 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伦理纲常,催生 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的 维新思潮。
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 署。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 首脑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 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
1603年初,德川家康打败竞争对手, 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 设立幕府,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幕 府统治,史称德川幕府或江户幕府, 开始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德川家 族对日本的统治是通过幕府的形式实 现的。
----关于中日两国在近代受西方列强侵略后的复兴之路 的思考。
演讲:郑欣杰 13建筑二班相似的表象下,又存在着差别 ,这就需要通过比较去探究他们的不同之处及由此引起的不同结果, 从而了解相对真实的历史或接近历史的真相。 • 中国与日本两国一衣带水、渊源颇深——同处东亚、同为黄种人、 同受儒家文化影响,大化改新开始后,日本更是从政治、经济、文化 等多方面全面的学习中国。但是步入近代,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两 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日本于19世纪中后期进行明治维新 ,中国于19世纪末进行戊戌变法,两者从发生的背景、改革的内容和 性质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可结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两国从 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日本以明治维新为起点,一跃成为了 世界强国,成为唯一靠独立发展走向强大的亚洲国家、唯一建立过海 外殖民地的非白人国家。因此了解、研究日本的百年复兴之路,对于 我们意义重大。
德川将军
(二)明治维新之前的民族危机—黑船事件(外患)
因为佩里舰队 的军舰是黑色 的,船上的蒸 汽机又冒着黑 烟,所以日本 历史上把这一 事件称之为 “黑船事件”。
1853年黑船驶抵浦贺港
(三)明治维新的政治前提—倒幕运动(1867—1868)
1、背景: 内忧外患 2、倒幕力量
1)构成
安政大狱
倒幕派(武士,商人,资,新) 人民 部分大名 (西南四强藩)
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发
• 二、在充分发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超越狭隘的地方观念,代之以 统一的国民性和民族心,围绕国家的长期发展和长远利益,树立统一 的价值观,树立、保持和发扬中国的整体文化特色,是中国目前发展 问题中的关键所在。 •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依然具有 非常鲜明的借鉴意义。 • 一、 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打通地方差异的壁垒,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念,以实现对统一的国民性 和民族性的认知和建立,强化国民对于国家、集体的责任意识,为国 家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具体涉及有: 完善的物流体系 和交通运输网、 传播媒介、 教育体制、 兵役制度、 宏观调控等。 • 二、 结合国家发展目标,针对国家发展需要,以审视的态度选择合适 的学习对象,以政府为主导,主动引进和学习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知 识,并迅速将学习成果加以应用。 • 三、 树立国民整体的自强意识。只有自强才是发展的唯一出路。自强 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把握。
2)主张 ——王政复古
3、经过及结果
1867年 1868年 “大政奉还”—王政复古(初步胜利) 武装倒幕成功,建立明治新政府
二、内容
1、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富国强兵 2、措施
⑴政治:破除旧政治体制
⑵经济:殖产兴业
①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交通运输 和通讯业 ②使节团考察欧美 ③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④扶植私人企业 ⑤培养人才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 四、政策措施的实际作用不同: • •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措施:“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改 革封建等级制度,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地税改革,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常备军,为攘外安内作 准备;实行“文明开化”、“殖产兴业”政策,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 ,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化的进程。 • • 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 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无法实施。而且资产阶级维新派 的软弱和妥协,使得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最具革命性的政治主 张并没有在新政中提出,因此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梦想化为了泡影 。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二、封建统治势力与维新派实力的强弱不同: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幕府统治的基础—武士阶层,不仅在上层存在着尖锐 复杂的矛盾,而且广大下级武士也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幕府统治 越来越不满,甚至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开始向资产 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 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 已公开化。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 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 装,因此组成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中国自秦朝以来,基本上是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明清时君 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辛酉政变后四十多年,清廷实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慈禧 手中。晚清时虽出现过地方实力派,但关键时刻都无一例外地效忠慈禧。中 国维新派没有日本那样的强藩作后盾,更无可能拥有自己的据点,独立地创 建和训练军队。维新派尽管曾得过几个军机章京的头衔,但从未真正夺到过 政权。

曲折艰辛复兴之路---中国
• 要想改造一个社会,必须先从人们的思想开始,然后改革 政体,最后发展经济。英国是这样做的,因此,近代英国 发达到了“日不落”! • 但是,在近代中国„„
思想 文艺复兴 政体 资产阶级革 命 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
经济 洋务运动 政体 戊戌变法 思想 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 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工业 改良运动。洋务派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 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 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甲午中日 战争中, 北洋舰队 全军覆灭, 洋务运动 也随之破 产。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 三、领导力量不同: • • 日本维新派的骨干是中下级武士,大多参加过地方上的藩政改革 。如“维新三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都久经风浪锻 炼,具有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他们讲究斗争策略,选择阻力最小的 路线和做法,善于争取同盟军,打击最主要敌人。而日本维新的“大 旗”—明治天皇,随着天皇制的确立,成了日本名符其实的最高统治 者,依靠维新派权臣辅弼,得以很好地推行改革大业。 • • 中国维新派的骨干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封建知识分 子,有改革热情,却缺少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他们在维新措施和斗 争策略上有些急于求成、不顾实效。如变法伊始便裁撤旧衙门、裁减 绿营,令旗人自谋生计,激起守旧势力群起而攻之,增加了变法的阻 力。同时,又不善于团结和争取同盟军,结果使自己十分孤立。他们 所依赖的光绪帝虽有抱负,富有改革的热情,能积极支持戊戌变法, 但政治上的无权地位使他终究跳不出慈禧的手掌心。
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日本
19世纪中期,许多遭受到欧美国家侵略的亚非拉国家 相继沦为殖民地。东亚的日本却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 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 洲唯一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也成为第一个走上 近代化道路的国家
(一)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社会—幕府统治(内忧)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和“维新变法”,是1898年发生在我 国的一次向西方学习制度,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运动。
1989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被囚,康梁逃往国外。 谭嗣同等6人被杀,变法失败。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 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 作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宣统退位后,1912 年2月13日孙文提 出辞呈,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 就职中华民国第二 任临时大总统。至 此,辛亥革命的果 实被袁世凯窃取, 真正意义上的辛亥 革命宣告失败!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相同点
二、目标性质类似: 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 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领导阶级相同:
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 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 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发
867年—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结束了德川 幕府265年的封建统治,改革内容要涉及经济 社会各方面,使日本从此走上了自强和发展的 新时期。无论中国的近代维新变法,还是当代 的改革开放,日本的明治维新对我们都有很大 的借鉴作用!
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发
• 一1867年—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结束了德川幕府265 年的封建统治,也使日本从此走上了自强和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到日本政府的三个方面的主要 转变。这些转变在有力的推动了日本的政治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的同时,又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了日本 的文化,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护和发 展,使日本的民族性得到了空前的统一,国民素质得到了 显著的提高,从而造就了日本的腾飞。 • 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分别体现为—— • 1、 诸藩割据,地方意识和等级意识到国家政治、经济、 文化一统的转变; • 2、 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到开放和学习的转变; • 3、 盲目自大到追求自强的转变。 • 这三个方面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