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工程领域(085209)全日制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集成电路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相应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特别是为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要求为: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集成电路工程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研究方向1. 集成电路系统设计技术主要研究集成电路及各类信息系统的设计理论、方法与技术,包括软硬件协同设计,IC设计过程,系统级设计方法与工具,集成电路系统模型研究,系统级规范与建模语言,集成电路系统指标研究及噪声分析、集成电路测试与可测性设计以及模拟和混合信号测试等。
2. SOC与嵌入式系统技术方向研究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技术SOC设计方法、SoC设计的性能验证方法,微处理器结构设计、处理器建模与设计工具,嵌入式基础理论、嵌入式软件建模与设计,数字低功耗设计技术、具备嵌入式系统在移动数字通信、移动多媒体、网络技术、信息家电、工业控制等领域的软件与系统设计、开发能力。
3.MEMS建模、优化与控制技术针对MEMS器件制造工艺不同于常规的机械加工,性能受到尺度效应影响以及具有小惯性和大耗散阻尼的特点,研究MEMS器件遵循的微观物理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性能分析,并且设计出低成本的、易于实现单片集成的控制装置。
4.基于FPGA的SOPC嵌入式系统设计基于FPGA的片上可编程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编程和测试技术研究、模拟可编程电路设计、操作系统的移植和系统的编程和配置技术,集成验证技术等。
5.高端FPGA的DSP综合系统设计通信、雷达、信号处理等基于信号的DSP综合系统的FPGA设计、仿真、评估的系统预研,融合元件和系统的设计技术,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
6.IP Core复用技术和设计验证基于SOPC技术的嵌入式系统的IP CORE设计、复用、集成和系统仿真验证,各种微处理器,图像处理,信号变换,外设接口的IP Core研制。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5-3年。
对于少数学业特别优秀的学生,经全面考核,申请批准后,可适当缩短学习年限,但在校学习期间(取得国家注册学籍后)不得少于2年;因各种原因在规定学制时间内不能完成学业者,可以申请延长学习年限(延期),延期期限不超过2年。
四、培养方式1.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与培养方式的实务性及可操作性。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2.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 年。
3. 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校外实习部门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五、课程设置(见附表1)(一)基础性课程1. 公共课(13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位课):2学分;第一外国语,语种为英语(学位课):4学分;自然辨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政治理论选修课,必选,二选一):1学分;入学教育(选修课,必选):含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0.5学分;社会实践(选修课,必选);0.5学分;高等工程数学(学位课,工程硕士必修):3学分;知识产权、信息检索(选修课,工程硕士必选):各1学分。
2. 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2门,不低于5.5学分专业学位课:2门,不低于4学分专业选修课:2门,不低于4学分3. 补修课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补修3门本学科本科生必修课(详见课程一览表),入学考试已合格的课程不列入补修课程。
补修课只记成绩,不记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
(二)专业实践性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要内容,应贯穿在研究生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首先,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程中,包括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研究报告等内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其次,开设专门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工程技术专题讲座、生产实践、教学实践和项目实践等内容,共计8学分。
详见附表2《集成电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方案》(三)必修环节(共8学分)1.专业实践(8学分)专业实践指学生在企业或实验室完成专业相关的实习、项目调研、项目研究工作,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状况及运行现状,熟悉集成电路产品研发流程、技术发展方向,熟悉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流程、关键技术,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实习企业或所涉及领域的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开展工程项目研究具体要求详见附表2《集成电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方案》。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硕士生应在前三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学位论文研究方向,论文开题之前在导师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深入调研并提交文献阅读综述报告;(2)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完成后,研究生应当明确学位论文题目,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见解,提出论文工作计划。
研究生最迟应在第三学期结束或第四学期初提交开题报告,并需经学院专家组严格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时间应不少于1年(从开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送评阅前止)。
3.论文工作中期报告论文工作期间,导师要经常了解和检查论文进展情况,给予有力指导,研究生应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在第5学期末,研究生要对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并报告,接受学院专家组检查。
六、学分要求应修总学分:31.5 ,其中必修23.5 学分,选修8 学分。
七、中期筛选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题后,对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具体时间由学院自行确定。
八.学位论文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题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论文形式(1)工程设计(2)研究论文3. 评审与答辩(1)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注重考查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工程硕士生必须取得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学分,完成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万字,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选题和形式,灵活确定。
(4)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应有2位专家评阅。
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学校、企业导师均可参加答辩委员会,导师以外的答辩委员会委员不得少于3人。
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包括工程硕士生所在单位以外企业的专家。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通过论文答辩,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硕士专业学位。
学位论文的评阅、答辩申请与学位审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西南科技大学授予学位工作细则》和《西南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暂行规定》的要求进行。
附表1. 集成电路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附表2. 集成电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方案附表1集成电路工程领域(085209)全日制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附表2专业实践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在企业实习、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参与工程项目等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二、培养要求1.了解集成电路工程领域运行现状,熟悉集成电路产品研发流程、技术发展方向,熟悉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流程、关键技术,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实习企业或所涉及领域的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2.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集成电路工程专业领域内产品性能、质量及新产品和网络运行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其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硕士论文或设计。
三、培养方式1. 专业实践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进行,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和企业各派出一名导师联合对学生进行指导。
企业实践学习过程中以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学校指导教师为辅。
学生在校企导师的联合指导下,通过在企业轮岗工作等方式获得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2. 校外导师遴选校外导师校外(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导师由校外电子信息领域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
校外导师由校内导师根据学生研究方向、专业实践情况提出人选,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确定。
3. 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的条件:(1)热爱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教师专业精神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身心健康;(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有在研项目和实验研究条件。
四、培养的内容和形式(一)专业实践内容一览表:(二)工程技术专题讲座聘请产业教授到学校做专题学术报告,或在实习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学生参与不少于8次,应内含以下内容及其他专业技术主题:1. 现代企业管理2. 集成电路产品生产工艺流程3. 现场管理与生产安全4. 工程项目系统规划设计5. 设备运行管理与维护6. 电子产品质量控制7. 产品营销策略8. 技术标准与专利9. 信息技术发展前景……(三)生产实践(共6周)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或分期到企业见习实习,对企业进行全面了解,包括企业发展历史和规划、企业行政结构与管理流程、企业生产与调度、企业改造和产品开发、企业人事、财务、法律法规及企业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