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理学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B)1.当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时,觉得他很丑,但是见得次数多了以后,你反而没有这种感觉了。
这个现象描述的是()。
A.晕轮效应B.多见效应C.近因效应D.光环效应(B )2.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自然遗忘的进程是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先快后慢然后又加快D.先慢后快然后又减慢(A)3. 鲁迅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这句话说明了人格的( )A.复杂性B.稳定性C.统合性D.独特性(B )4. 动机激励理论——双因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
A.马斯洛B.赫兹伯格C.阿达姆斯D.布鲁纳(B)5.学生只根据教师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的描述,在头脑中也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图景,这种心理现象是()。
A.记忆B.想象C.注意D.思维(B )6. 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A. 8 ±2 个组块B. 7 ±2 个组块C. 9 ±2 个组块D. 10 ±2 个组块(A )7.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是嗅觉的A.适应B.代偿C.对比D.联觉(B )8. 记忆正确的基本过程是()。
A.编码、提取、存贮B.编码、存贮、提取C.提取、编码、存贮D.存贮、提取、编码(B )9.气质体液说是由()提出的。
A.盖伦B.希波克里特C.柏尔曼D.巴甫洛夫(D )10.能力是一种()A.心理过程B.个性心理特征C.个性倾向性D.以上一个也不是(D )11.会骑自行车的人,一下了很难骑好三轮车,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受了()的影响。
A.定势B.正迁移C.原型D.负迁移(A )4. 智力三元理论是由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A.斯腾伯格B.卡特尔C.吉尔福特D.斯皮尔曼(C )(B )14. 视崖实验是为了证明幼儿是否有了()。
A.距离知觉B.深度知觉C.水平知觉D.垂直知觉(B )15.当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时,觉得他很丑,但是见得次数多了以后,你反而没有这种感觉了。
这个现象描述的是()。
A.晕轮效应B.多见效应C.近因效应D.光环效应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包括几方面的含义:(1)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是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
(3)学习由经验而引起。
(4)学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2.亲和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情、爱情、支持、合作和赞赏。
3. 创造性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情境时,能摆脱传统或固有习惯的限制,应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认知心理历程。
4. 记忆:是对过去所学的经验的保留,是对过去所学的经验在需要时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视的心理过程。
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5. 感觉是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6. 思维是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认识。
7. 权力动机就是对权力的欲求,是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
8. 社会态度是指人们对现实社会各方面的评价,包括人们对问题、观点、他人、社会团体以及物品等的满意或不满意的反应,一般意义上人们所指的态度即社会态度。
9. 首因效应:在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先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被称为首因效应。
10.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1. 依从是指个体接受他人的请求,做出与他人期望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
12.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13.群体一起完成任务时,个体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少的现象就叫社会惰化。
14.群体极化是指通过群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趋于极端的现象。
原先群体中大部分人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原先群体中被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更强。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 简述增进记忆的方法有哪些?(一)有效的复习:1.复习要及时;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3.试图回忆;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二)PQ4R法:预览、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回顾。
(三)记忆术:利用组块,关键字法。
2.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是什么?知觉和感觉密不可分,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因此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
二者有区别。
首先,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看,感觉是单一感官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其次,由感觉到知觉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
最后,感觉和知觉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一)对问题的认知方式人们对呈现的问题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因此也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思路和结果。
(二)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三)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情境中,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的其他功能,导致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
(四)迁移正向的迁移能促进学习和解决问题。
(五)知识经验知识和经验会促进人们的问题解决。
由于专家在某一领域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他们比新手具有更多的方法处理问题,能更快地解决问题。
4. 简述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1)助人者的特征:助人者的人格特征、当时的情绪、移情能力以及是否具有救人的技能都会影响他的助人行为。
(2)客观因素的影响(3)求救者的特征:第一,弱势群体。
第二,外表的吸引力。
第三,相似性。
第四,需要帮助的原因(4)人际相互作用:第一,榜样的作用。
第二,旁观者效应。
5. 简述偏见产生的原因及减少偏见的方法。
原因:(一)群体间的直接冲突:竞争是偏见的来源。
(二)早期经验:社会学习的作用。
(三)社会分类:我们—他们效应方法:(一)接触假说。
(二)社会干预6. 简述儿童期的认知发展的几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7. 简述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意感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意感,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
但是,仅仅有保健因素并不一定能带来满意感。
所谓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相吻合的,马斯洛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而高层次的需要与激励因素相似。
8. 如何理解催眠的角色扮演观点?这一观点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诺斯于1982年提出的。
在大量催眠行为的戏剧性特征的基础上,该理论认为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一种关系的建立。
被催眠者只不过是接受催眠师的暗示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而已,就像演员一样。
被催眠者是主动与催眠师配合,从而投入一个全神贯注的忘我境地,但是他们的确相信自己正在经历一种新的意识状态,并不是在真的演戏。
角色扮演理论要求被催眠者必须在动机、情感上完全认同催眠,并且期待催眠的发生。
9. 简述智力多元理论。
智力多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
加德纳为,智力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第一种,言语智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及用于日常会话的能力。
第二种,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比如做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
第三种,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第四种,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第五种,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第六种,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第七种,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10.情绪有哪些功能?情绪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帮助人们适应,推动人们行动,调空认知过程,辅助沟通过程。
(一)适应功能情绪是婴儿的生存手段。
父母会根据婴儿的不同情绪表现进行照顾。
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情绪也是进行社会适应的一种重要手段,人们根据别人的情绪采取适当的行为,进行社会交往。
(二)动机功能情绪和动机关系十分密切。
首先,情绪能够激发和引导行为。
其次,情绪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绪也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三)调控功能情绪对于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四、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分)1.试述并举例说明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及策略。
基本过程:格罗斯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
第一,选择情境。
选择情境是个体通过接近或躲避某人、某些地方或物体,主动寻求与自己情绪相一致的情境。
第二,改造情境。
改造情境是指个体通过主观努力直接改变情境中的某些因素,进而对自己的情绪施加影响的过程,是个体可以通过改变情境的某些方面,以控制情境对情绪的影响。
第三,调动注意。
调动注意是将注意力分配到情境的某一方面,以产生或改变某种情绪。
第四,改变认知。
第五,调整反应。
策略:第一,认知重评。
是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情绪事件对个人的意义。
第二,表达抑制。
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
2.策略监控策略监控是学习者对自己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保证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运用。
常用的方法是学生自我提问法。
(三)调节策略调节策略是学习的过程中,根据监控的结果,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调节修改的策略。
2.遗忘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怎样加强记忆、减少遗忘?(一)遗忘的定义及进程记忆的内容不能成功提取,或是提取困难、提取错误就是遗忘。
遗忘分为两种: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已经记住了的东西,如果不再进行复习,保存量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下降的趋势,遗忘的速度会随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慢。
他根据遗忘和时间的关系绘制了一条条曲线,这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二)影响遗忘的因素第一,时间因素。
第二,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第三,学习的程度。
第四,记忆材料的位置。
第五,记忆者的态度(三)增进记忆的方法第一,有效的复习。
1.复习要及时。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3.试图回忆。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第二,PQ4R法。